(南昌大学 党委组织部,江西 南昌 330031)
当前,对于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研究探讨更多的指向支部自身,例如支部设置、活动机制,党员教育管理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主要是对现有党支部工作和活动方式所做的改进与完善,缺乏问题讨论的社会情境意识。我们认为,对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研究探讨,应将其置于中国广阔的社会变迁进程中,考察其受到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方式与途径。
中共创建90多年执政60多年来,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方方面面都经历了且目前依然还在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无论是在国家制度层面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制度层面的教育、就业和家庭,还是作为文化层面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社会变迁都在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道德形成中留下侵蚀的痕迹,使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及至基层党支部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要正确认识、深入理解和合理解释这些困难和问题,从而认清问题本质,必须将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现状置于特定社会变迁进程中去考察、去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封闭发展走向改革开放及至融入全球化,引领世界经济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影响正日趋深化。现代性是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发展出的一套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理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变为一种世界现象,其本质特征是强调人对社会和自然的绝对征服,即利用人的一切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来追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完美化,其载体实际上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运动。[1]在肯定现代性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现代性是以一种扩大私有欲望的形式作为动力,推动社会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对财产、物质等方面的欲望不断膨胀并泛滥,心理和行为都带上强烈的功利意识,行事都以利益获取为原则,传统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则日渐转换、隐退和消逝;[2]一方面,社会底线逐渐失守,道德日益沦丧。强势利益集团肆无忌惮,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侵蚀。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现代性既深深改变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和方向,也改变着民众文化心理和人生价值观念以及对党的看法和认识。根据本课题组调研显示(以下均简述为“调研显示”)*数据来自本课题开展的“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调查问卷”,发出问卷1130份,收回问卷1084份。调查对象1084人,其中领导干部占12.2%,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占9.2%,党员占64.4%,非党员占13%,离退休干部占1.1%。调查高校31所,其中江西省高校占91.7%,省外高校占8.3%,“211工程”重点高校占72.3%,民办高校占5.2%。,52.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使部分党员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崇尚权力至上、金钱万能,宗旨观念淡薄,奉献精神缺失,“导致一些基层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下降,理想信念缺失。”高达74.1%的受访者“完全赞同”或“部分赞同”实用主义、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和权力至上、金钱万能等价值观念影响到所在支部的内部建设和战斗力的发挥。有鉴于此,本文试图立足于现代性视角,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状态变化的角度,梳理分析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现状,整理促进支部建设的重点与途径。
纳入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实际上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普遍面临的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性在中国的进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体现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中国社会发展具有了全新模式和特征。特别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运行结构的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发展,使中国社会出现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多样化,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深刻影响到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成效。
一是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弱化了党支部建设的思想基础。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多样化,既增强了社会流动性、激发了创造活力,也使社会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多样化。在高校,职工队伍出现多层化趋势,教师中存在高薪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各类特聘教授,本校的高级职称人员、一般教师、中青年教师等多种岗酬模式,薪酬差距越来越大。教学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不同薪酬模式管理。后勤职工中有大批人通过后勤社会化脱离学校的薪酬体系,从市场获益。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使不同教职工之间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增加了思想统一的难度。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只讲利益不讲理想,对坚持什么主义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关注当前最实际,给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大难度。调研显示,16.2%的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持“不可置否”和“怀疑态度”。75.9%的受访者“完全赞同”或“部分赞同”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下降,理想信念缺失。
二是群体身份认同薄弱,削弱了党支部建设的群众基础。从社会层面来看,在现代性的推进下,社会个体的主体性日渐失落,缺乏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心灵被消费社会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以及层出不穷的娱乐绯闻所遮蔽,终日被物欲裹胁着,偏离人生的真正目标和意义,祖国之爱、社会之爱意识淡薄,对政治性活动和理念宣传的敏感度下降。从高校层面来看,由于利益关系的多样化,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自主性大大增强,个人主义倾向强烈,趋利化严重,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利益追求上,报课题、赚经费、发文章,对学校发展、组织发展并不关心,普遍存在重利益追求,轻政治关注的现象,对党员身份认同感差,对党组织的直接依赖性也大大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发展的群众基础。
三是社会发展的技术化和消费化,削弱了党支部建设的青年基础。在技术社会和消费社会这一社会存在方式下,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形成真正起作用的,已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各种各样媒体及其传播的信息和互动方式。长期沉溺于追求感官享受、是非标准缺失的信息海洋之中,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多元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和传统民族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起到负面消蚀作用。而西方国家通过社交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以及电影电视等文化载体的渗透,不断弱化青年学生的爱国情结、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取向,导致青年学生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淡化,[3]缺乏对国家对党的质朴情感。调研显示,高达73.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一些中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不愿意入党的原因,在于认为“有更多的渠道或途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根据北京市20所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选择“没有明确政治信仰”的大学生占到了39.4%。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对于政治参与兴趣不大,对加强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形成很大的阻碍。
四是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导致党群间信任缺失。身处社会思潮多元、利益格局多变的社会,一些高校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会上振振有词地要求师生艰苦奋斗,自己却吃喝玩乐;大谈廉洁自律,背地里却贪赃枉法。尤其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全国高校发生的一系列校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极大消解了他们口头上所倡导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导致党员群众对共产主义信仰以及理想信念也产生怀疑。[4]另外,在利益多元化条件下,一些党员个人利益和本位利益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越来越弱,同普通教职工相比没有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日渐失去群众的普遍信任。调研显示,9.5%的党员认为自己及其他党员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没有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基本能够的占到64.4%。21.5%的受访者表示在遇到困难向党组织寻求帮助时,“党组织口头表示关心,但能解决的问题并未解决”。
五是基层党建工作弱化,使党支部失去生机活力和感召力。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生活形式主义严重,且仅局限在本支部的党员搞个活动开个会,支部工作在师生中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战斗堡垒作用缺失。党员民主评议活动也通常是讲成绩,对党员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少提出批评,因此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取得效果。调研显示,39.1%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党支部的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或“没有效果,流于形式”。在当前高校学历上层次、科研上水平、论文上档次的氛围中,基层党务工作者不得不把时间花在谋学历、评职称上,很少开展党务工作研究,党务工作随意应付、工作方法简单机械、工作创新热情不高,党支部失去应有的生机、活力和感召力。[5]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认为党务工作者“有工作激情,兼职行政,教学科研任务重,对党务工作投入不够”,也有5.8%的受访者认为党务工作者“缺乏工作激情,能力和素质不强,几乎很少开展党务工作”。
综上所述,现代性对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成效的影响,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支部自身,而是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等途径,影响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党群间信任缺失,削弱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思想群众基础。要摆脱现代性困境,增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成效,必须筑牢支部建设的思想组织和群众民意基础,增强支部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是平衡校内利益关系,筑牢党支部建设的群众基础。高校应着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师生矛盾纠纷的消解机制,和谐稳定平安校园的维护机制。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时,应强化“兼顾公平”原则,平衡收入幅度,严格规范教学科研奖励等工资体系之外的绩效工资发放,防止造成教职工利益分配的复杂化和差距化。应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办法,防止以权谋私或私设单位小金库,防止出现新的贫富不均。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有关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要把保障青年教师等弱势群体利益作为重点内容,缩小初次分配中的过大差距,加大二次分配对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6]完善党员利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基金,解决困难党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党支部吸引力,激发党员活力。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利益诉求,善于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协调利益冲突,避免利益矛盾激化导致党员群众对学校及基层党组织的不满情绪蔓延深化。
二是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党支部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相当比例的高校还没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宣传,多数党员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意义还不了解。高校在强调学术立校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正能量,弱化现代性浸染下多元文化思潮对党员群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在师生中形成与校与国与党共存共荣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应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师生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内化为素质要素,树立与党的思想价值理念相一致、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筑牢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是提升党员质量,筑牢党支部建设的组织基础。严把“入口”,确保新入党员质量。遵循“宁少毋滥”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完善推优入党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教育,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的变化,正确看待必然存在的利益差别,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良好心态,在利益差距面前保持平和心态,在利益冲突面前保持正确心态。强化管理,提升党员整体素质。对党员表现进行量化定级,使管理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具体化,将党员考核评价工作扎实落到实处。注重考核结果的使用,使考核评价切实起到奖优罚劣的效果,使党员干部自觉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疏通“出口”,及时清退不合格党员。出台《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科学界定不合格党员认定标准,确保处置工作有章可依、有序可循。
参考文献:
[1] 赵静蓉.本土化的现代性及其后果[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8-15,41.
[2] 姚祖才.现代性视野下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家园想象[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3):111-115.
[3] 李伟.青年“政治冷漠症”陷阱——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三大纠结[J].人民论坛,2012, (24):42-43.
[4] 成其圣.信仰与信任[J].求是,2013,(12):23-24.
[5] 柴爱仙.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路径探究[J].人民论坛,2012, (20):166-167.
[6]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4):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