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根据地史料整理与研究述评

2014-04-10 23:12:16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方志敏人民出版社苏区

(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核心位处江西东北部,根据地范围包括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地带,由方志敏、邵世平和黄道等革命家创立,是土地革命时期江西三大主要根据地之一,同时也位列全国六大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井冈山、赣南等中央苏区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但由于政治、历史等各种原因当前国内学者对赣东北根据地的研究应该说还很不充分,与井冈山和赣南根据地相比赣东北根据地的研究成果还较匮乏,值得开拓研究的领域仍有不少,不少方面也有待深入。然而值得欣喜的是当下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赣东北根据地的研究日益重视,对该领域的史料发掘整理及其研究领域和深度也得以拓展。综合赣东北根据地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根据地主要领导人方志敏个人已经出版了《方志敏年谱》[1]等相关重要著作,遗憾的是针对赣东北根据地本身的研究成果当前还没有相关论文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本文力图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史料整理及当前该课题研究状况两个方面加以梳理和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赣东北根据地相关史料分析与归纳整理

赣东北根据地也称为闽浙皖赣根据地或者闽浙赣苏区,史料收集及研究中这些名称一般指的是同一个地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在方志敏带领红十军北上抗日后遭到破坏,主要领导人如方志敏等人随后遇害,如今健在参与根据地建设的老人所剩无几,因而对该根据地的研究面临着史料收集及相互印证等方面的研究难题。因此首先必须对目前已有资料加以梳理和归纳分类,为其后进一步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资料基础。

针对已有的资料加以分析,我们认为首先可以从资料的来源途径进行区分,进而根据资料本身的相对可信度加以分类。第一类为档案资料(包括公开出版及未公开出版),第二类为口述史及回忆录,主体为参加革命的当事人当时或幸存者日后的口述或者文字,第三类为相关著作以及非正式资料。当然,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所谓可信度的高低并不表明处于前面的资料就一定比位于后面的更为可靠,而且从资料本身的来源层次看,这些资料也处于不同的层次。有些资料或著作来自于中央层面,其可信度或许相对较高。第二层次的是来自于省级层面,比如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组织的资料整理和研究著作。第三层次的是来自相关地级市如原上饶地委、南平地委等党史研究人员收集的资料和相关出版物。第四层次的当然是各个县级单位研究人员组织编写的资料和成果,比如相关各县的县志及县党史办的研究人员收集整理的资料和著作。[2]

由于特定历史原因,以上所述档案资料无论哪个层面都存在着由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刊物和非正式刊物的区别。而且即使是公开出版的刊物有些也存在编写人员不太明确、编写方式不太规范,政治倾向性过强、学术价值不够重视等不足之处。这些都促使当前研究者注意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重视。而且有些正式出版的刊物也都在封面上印着“内部出版”几个字,这里我们姑且视它为正式出版物。在非正式刊物中,有些属于原始资料(如文件)的汇编成册,有些属于各级组织出于某种现实需要而整理编写的报告、论文等。这些非正式出版文献中,各种层次的资料比如中央、省级、地市县级都大量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根据地此后先后失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建国后由于各种因素未能及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大范围收集与整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未能保存,从而给此后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即使是口述史和回忆录也存在着很大差别。有些领导人物的回忆录通过官方的出版机构得以正式出版,其中包括已经牺牲的领导人和建国后担任领导职务的领导人所口述或撰写的回忆录。也有些是因为当事人被咨询而参与其中而形成的文字资料,其中不少并未以公开出版的形式加以公开。当然除了中共方面的回忆性资料,台湾的国民党以及港澳及欧美的中立人士也出版了此类回忆录或调查报告等直接资料。比如参与围剿的国民党党政军领导人俞济时以及根据地失败后参与苏区调查的民国中间人士也都对此有所论述,其中有些档案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只能在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才能查阅。[3]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一些研究者开始把相关档案资料等置于网上以供研究者查阅和使用。比如不少资料和文献已经被转化成电子资源,但是绝大多数资料仍然还需要加以整理和归纳才更适合放到网上。毕竟只有相关研究者才更熟悉这些材料,对其它使用者来说,只有经过一定的求证和核对后,这些材料的可信度才能得到确认和提高,否则利用错误的资料完全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对于所有学者来说,使用和参考电子网络资源,这必须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网上有些未经正式考证过的相关人物的回忆录,就必须和相关史实和材料加以比照,才能看出其可信程度。

改革开放后,对江西苏区包括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资料收集和学术研究日益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学者的重视,不少文献以各种形式得以整理和出版,从而为后继者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陆学者关于赣东北根据地研究概述

早在1930年代江西苏区失陷后,即有一些中间派人士如独立学者、申报的新闻记者等前往苏区对根据地进行调查研究。这既为建国后的研究提供了原始资料,也可谓是最早研究苏区历史的文献著作。方志敏等领导人在狱中的回忆录和相关著作,不但为赣东北根据地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所体现出的高尚共产主义情怀,也鼓舞着后人去研究其所开创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和实际影响。

建国后的1950年代,国内对闽浙赣根据地的研究首先进行了一个资料的初步收集阶段。各个县市开始征集地方革命故事,红色歌谣及革命干部的回忆资料。当年苏区革命时期领导人如邵世平和方志纯也参与其中。此外,何干之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对后来的革命史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文革时期苏区史料的整理主要围绕毛泽东展开,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的挖掘未能展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央和地方对革命根据地资料收集工作逐渐重视,研究重点虽然放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4],但是赣东北根据地的史料收集和研究也开始提上日程。参与赣东北根据地创建的方志纯的《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1980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发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史稿》,可以说是国内首部全面阐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专著,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此外1982年还针对当时苏区妇女运动组织编写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史料选编(1927-1935)》。

80年代中后期各地党史办等研究机构也纷纷成立,相关学术组织和高校科研队伍也开始介入研究,对各革命根据地的资料整理和相关研究也逐步展开。地方革命史料的整理成为当时苏区史的研究重心,各地先后出版了比较完备的革命史料汇编。[5]其中就包含1987年-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和《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及福建人民出版社的《闽浙赣党史文件资料选编》。闽浙赣根据地领导人之一的方志纯的《回首当年——方志纯革命回忆录》也在同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大量史料得以整理的基础上国内出现了一批与此前“革命斗争史”有较大区别的学术著作。国内对江西苏区的研究,开始脱离之前以事实记述为主的阶段,逐步开始了以新方法、新角度、新理论引领的新的研究阶段。大陆学者开始对苏区建设中出现的许多具体问题加以探讨,比如各个根据地的创建、范围及其相互关系,苏区政治、军事、文化建设及其组织机构的演变等等。以余伯流、何友良为代表的不少学者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及其政权建设开始重点关注。[6]其中研究重点虽然是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代表的中央苏区,但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本身都对赣东北苏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专门研究闽浙赣苏区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由福建省委组织牵头编写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上下)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91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虽然他们更多属于资料性质,但对于后续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雷扶超的《闽浙赣苏区财政经济史》也在同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郭殿英的《赣东北革命史料简明读本》也同时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张书成、许炳南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货币史》则于1996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汤勤福的《闽浙赣根据地的金融》则于1998年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外江西省方面还组织编写了《闽浙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对赣东北根据地文化建设首先给予了关注。

进入21世纪,2000年陈群哲、陈荣华等编著的《黄道传》则谱写了赣东北根据地另一个重要领导人黄道的事迹,对他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此后,大陆的学术氛围日趋活跃,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苏区史研究并不仅仅是对苏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做简单的流水账式记录,在突破某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束缚后,大陆学者与海外学者的交流日益增多,并开始与他们进行积极的对话,与海外学者的研究差距趋于缩小,其中不少学者还取得了很大的突破。2002年唐志全、陈学明的《“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7]对曾经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和“模范的闽浙赣省”的赣东北根据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这表明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参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研究范式,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拓展苏区史的研究广度和深度。

继其之后,陈德军的《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中心(1924-1934)》[8]则是复旦大学博士陈德军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在广泛收集赣东北根据地的史料基础上,从农民对革命的认识到参加革命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分析。黄琨的《革命与乡村: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9]也是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张玲的《变奏——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926—1935)》[10]则从共产国际在苏区建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角度来研究中国本土革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互联系,对于廓清共产国际在苏区各个时期建设发展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余伯流的《中国苏区史(上、下)》[11]则可以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关于苏区研究的重要著作,其中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作为江西三大苏区之一,具有重要地位。

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革命的根据地。苏区红军的创建对于保卫和建设革命根据地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对赣东北根据地的扩大是与根据地红军的扩大同时相辅相成的。其中既有对根据地军事领导人的传记[12],也有军方系统对赣东北根据地军队的相关研究成果。1995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人物志》,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又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对赣东北根据地的红军史来说最为重要的是2009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建华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该书的出版对加强认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军政方面的互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获得大陆政权后,自1950年代始海外学者也在追问中共在内战中取胜的奥秘,其中不少对我们在日后开展对闽浙赣根据地的研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在认识到我党的成功与党在农村采取的各项政策具有紧密关系后,海外一些学者把目光转移到苏区史研究上。萧作梁的两部著作从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组织关系以及土地革命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探讨。[13](P1930-1934)中共高度的社会动员能力也对西方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陶森德的关注重点就放在苏区政治动员与民众政治参与的角度[14]。霍夫海因茨对中共如何吸引农村下层民众中的农民参加革命非常重视,他通过大量的数据比对后认为农村社会只是为中共革命提供了“场域”而已,中共对革命的“制造”才是其至伟之功。在他看来最应该探究的是革命的社会经济起源,尤其是革命进行中“人”是如何参与到这场运动中去的。[15](P1922-1928)霍夫海因茨把重点放在社会下层民众的研究方向,对后面的海外学者如陈永发的影响较大。根据陈永发的研究,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一批出身于农村却又在城市求学的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与地方精英联合开展的一场政治运动。这种观点具有较大的说服力,中共农村运动的不少领导人如澎湃、毛泽东、方志敏、张国焘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此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外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角度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三、赣东北根据地研究现实困难与前景展望

在所有研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资料和文献中有一个显著地特点,由于该根据地核心地区处于江西东北部,主要领导人也属于当地人,按照一些学者的论述,这些根据地可以认为是由当地地方精英组织、发动和领导的。因此在相关资料中,江西省所收藏和出版的文献相对其它各省要多得多,江西省的研究人员参与其中的也远较其它各省为多。尽管如此,目前江西省内的学者还未能建立一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苏区研究中心,这不仅仅是指对赣东北根据地的研究。江西集中了全国极为重要的三个革命根据地,建国后重要领导人当中大多具有在江西参与革命斗争的经历,可以说江西具有研究苏区最为合适的天时、地利条件,现在所缺的首先是培养一批愿意参与苏区研究并能持续进行下去并加以扩展的研究人员,当然这有待于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市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针对中央苏区做出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研究。如张玉龙和何友良的《中央苏区政权形态与苏区社会变迁》[16]

因此,针对赣东北根据地的研究有关方面应该组合现有的研究力量加以协作组成相应团队,或者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以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争取在几年内通过资料挖掘和整理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打造赣东北苏区研究的品牌特色,这对中国近代史、党史以及社会史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可以加强江西在此领域的研究地位。最后,我们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买海外出版的相关著作和史料,全方位全角度的研究赣东北根据地问题,力求得出更加客观公允的结论,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方志敏年谱(1899-193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 上饶地委党史办.《中共婺源党史资料》,《中共广丰党史资料》,《中共余干党史资料》,《中共弋阳党朔资料》,《中共横峰党史资料》[M].弋阳县县志编委会.《弋阳苏区志》[M].上海:三联书店,1989.

[3] 王耀武.阻截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回忆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hpzc1nz0026.html.俞济时:与(红七军团、红十军团)作战纪实,《赣浙皖闽边区彻底剿灭方酋志敏纪实》,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

[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作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湘赣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编写组,湘赣革命根据地斗争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 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江西省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江西省档案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闽赣苏区文件资料选编》,江西抚州上饶档案馆内部印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6] 余伯流,夏道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夏道汉,陈立明.江西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7] 唐志全,陈学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8] 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中心(1924—1934)[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9] 黄琨.革命与乡村: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 张玲.变奏—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926—1935)[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1] 余伯流.中国苏区史(上、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12] 朱永来.寻淮州将军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13] Hsiao T so-liang.PowerRelationswithintheChineseCommunistMovement[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9.

[14] James R Townsend.PoliticalParticipationinCommunistChina[M].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67.

[15] Roy H ofheinz.TheBrokenWaveTheChineseCommunistPeasantMovement[M]. Harved University,1977.

[16] 张玉龙,何友良.中国苏区政权形态与苏区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方志敏人民出版社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8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苏区创业致富人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6:53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