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乔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以下简称《布》)出版于20世纪初,是一部描写资产阶级市民阶层的现实主义小说,展示了市民阶层最后的繁荣。资产阶级市民文化的特点、时代精神的变迁、家族世代的更迭、特立独行的垄断资产阶级新贵的兴起,所有的这一切都被作者用深刻的笔触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不是取材于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即使是非常擅长“讲故事”的一代文学巨匠托马斯·曼,也不可能造就如此出神入化的鸿篇巨著。透过这篇小说似乎可以窥见曼氏家族兴衰发展的历史以及托马斯的成长历程。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居住在德国北部汉莎城市吕贝克的富商家庭布登勃洛克家族的故事,时间从1835年跨越到1877年,主要情节都是在吕贝克市“孟街”上的一幢别墅中展开的。巧合的是,托马斯·曼也出身于吕贝克市一个殷实的商贾家庭,他在吕贝克的故居便坐落在孟街上:“孟街从圣母玛利亚教堂延伸到特拉维卡斯(Travekais),不算宽阔,铺着鹅卵石,在这条街上,曼氏家族拥有着一幢宽敞的别墅,会客室在一楼,挂着风景画壁毯。”(Schröter,1964:7)这同托马斯·曼在小说中对布登勃洛克家族府邸的描述几乎丝毫不差:“他们正坐在孟街一座宽大的老宅邸二楼的一间‘风景厅’里。这处屋子是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不久以前购置的,他们一家人搬到这里来住的日子还不多。屋子里四壁悬着沉重的带弹性的壁毯,壁毯中间隔着适当的空隙。毯子上面织的是大片的风景画……”(托马斯·曼,1997:4)小说中还描写到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结婚之后与妻子盖尔达新建了一处住宅,同样,曼氏家族也建有一处新房子:“老先生去世、大儿子(托马斯·曼的父亲)结婚之后,参议夫人伊丽莎白·曼(娘家姓马蒂)独自居住在这处房子中。”(Schröter,1964:10)布登勃洛克老宅所在的街道名称“孟街”直接取自作家托马斯·曼的现实生活,没有进行一点更改;而布登勃洛克新宅所在地则是由现实中曼氏家族新宅所在地名称稍作修改得来: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新宅位于“Fischergrube”,而托马斯·曼的父母结婚后搬到了位于“Becker Grube”(Schröter,1964:7)的新府邸。有趣的是,曼氏家族的新府邸大门上写有拉丁文“dominus providebit”(上帝预见一切)(Schröter,1964:12),小说中也出现了相同的格言,只不过转移了位置:布登勃洛克家族位于孟街的老宅大门处。
曼氏家族同布登勃洛克家族一样,也是靠做粮食生意发家致富的。托马斯·曼的祖父和父亲积攒下了殷实的家业。但是,托马斯·曼的父亲41岁便去世了,之后,曼氏家族变卖了吕贝克的公司和商号,母亲也搬到了慕尼黑。因为父亲预见到,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有能力经营家族的产业。他的预见是正确的,他的五个孩子中有两个:托马斯·曼和海因里希·曼后来都成了著名的作家。
除了小说和现实中历史和地理背景的相似处以外,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小说把老约翰·布登勃洛克塑造成了一位精明的商人。他似乎天生就具备商人的头脑,开朗自信,有能力操持自己努力打拼创造出的家业,享受富足美满的生活。现实中与这个人物相平行的是托马斯·曼的曾祖父、曼氏公司的创始人老约翰·西格蒙德·曼。他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我的儿子,你白天要用乐观的心态经营生意,绝不做亏心之事,这样夜里才能安然入睡。”(Heftrich,Stachorski&Lehnert,2002:254.)他对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极其仇视,将革命者称之为乌合之众,对革命的气愤甚至导致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中风死亡。(Schröter,1964:7)作家托马斯·曼将这位老先生死亡的场景安到了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的亲家老克罗格身上:“老克罗格一语不发,他令人担忧地一语不发……过了一会他迟缓地、冷冷地、费力地从内心深处说出一句话:‘这群流氓。’(指的是1848年掀起革命的无产者)”(托马斯·曼,1997:177)
老约翰·布登勃洛克去世以后,约翰·布登勃洛克参议接手掌管布登勃洛克公司。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布登勃洛克家族的财产和名望得以维持,政治地位也得以巩固。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托马斯·曼的祖父,约翰·西格蒙德·曼参议。他在荷兰当选为参议,并且入选吕贝克市议会,成为议员。(Schröter,1964:12)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是布登勃洛克家族第三代的男性代表人物,也是布氏公司的继承人。从表面上看,托马斯积极进取,又很稳健,他以全副精力投入经商活动,凡事以家业为重。但从根本上讲,他同他的弟弟克利斯蒂安一样,都天生具有一种忧郁、沮丧的艺术家气质。在竞选市议会议员时,作者对他进行的描写非常具有总结性:他维护、体现这一传统时的那种优美大方、令人心悦诚服的风度也许是最重要的东西。最使他出人头地的是,即使在一般有学问的同事中,他也显得受过非常良好的正规教育。(托马斯·曼,1997:372)这同Schröter对现实生活中托马斯·曼的父亲的描述非常吻合: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议员(1840年生)“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很健谈,穿着考究的英伦西装,抽着俄国雪茄,读着法国长篇小说。这一切都让我们联想到吕贝克人在艾曼努埃尔·盖贝尔(Emanuel Geibel)的高雅文学作品中寻找自己影子的那个时代。”(Schröter,1964:12)
安冬妮·布登勃洛克是布氏家族第三代的女性代表人物,作者为她泼洒了很多笔墨。在小说40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安冬妮的个性几乎一点都没有改变:幼稚、率真、坚定地捍卫着家族荣誉、有极强的虚荣心。她为了家族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尊重父母之命嫁给了本迪可思·格仑利希,经历了第一次失败的婚姻。遗憾的是,同慕尼黑人阿罗伊斯·佩尔曼内德的第二段婚姻同样不幸福,最终安冬妮带着女儿回了娘家。安冬妮这个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托马斯·曼的姑姑伊丽莎白为模特儿的。托马斯·曼创作这个人物形象时,借用了很多他的妹妹整理的有关伊丽莎白姑姑的生活资料。同安冬妮一样,伊丽莎白也曾离婚两次。“1897年九月,妹妹茱莉亚专门为哥哥托马斯整理了一份长达28页的有关他们姑姑伊丽莎白·亚美莉亚·慧波利塔·哈克的生平资料。这份资料被托马斯稍作修改便用到了他的小说里,有些地方甚至是被原文‘照搬’:比如格仑利希向安东尼求婚的情节就完全复制了埃尔福特和伊丽莎白真实的生活场景,伊丽莎白和她的妈妈讨论埃尔福特的话语也被一字不差地搬到了小说里。”(Schröter,1964:51)
小说中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议员的弟弟克利斯蒂安颓废堕落,虽然也曾努力,但终究还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他的真实原型是弗里德里希·威廉海姆·李博海希特·曼,托马斯·曼父亲的弟弟。他同小说中的克利斯一样,也是一个脾气古怪而又无所事事的无用人。“他在吕贝克混迹于与自己身份不相匹配的社会圈子,在汉堡欠下很多债务,根本就不能适应父辈为他安排好的商人职业。”(Schröter,1964:10)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议员的夫人盖尔达性格安静、忧郁,有着突出的音乐禀赋,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巨商家庭的女主人,盖尔达却与家庭以及生意上的事务保持着距离,在生活中很小限度地履行了自己作为女主人的职责。盖尔达与托马斯·曼的母亲茱莉亚有诸多相似之处。茱莉亚爱好广泛,天资聪慧,经常给孩子们演奏音乐、讲述故事,可以说是托马斯·曼艺术之路的启蒙教师。
忧伤、孤僻、孱弱的汉诺是布登勃洛克家族第四代的唯一代表。只有沉醉在音乐中时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乐园。从根本上说,汉诺生存的欲望并不强烈,他的英年早逝其实是他挣脱尘世间枷锁得到了解脱。实际上,托马斯·曼对汉诺的描写有很大成分是对自己童年时代的回忆,尤其是汉诺对学校、对大海和对音乐的印象都是出于托马斯·曼儿时的感受。作家曾不止一次强调,他和汉诺·布登勃洛克有很多相似之处。(Schröter,1964:25)同汉诺一样,托马斯·曼也痛恨学校,不同的是,托马斯·曼没有受到那么多的限制,他对自己童年的评价是幸福的。
塞色密·卫希布洛特是安冬妮的老师,也是布登勃洛克家的朋友。她的原型是托马斯·曼母亲茱莉亚儿时的老师、寄宿女校的校长、一位身材矮小又驼背的女学者。作家把特蕾莎、她的寄宿女校以及学校的全体员工一并搬入了小说。(Schröter,1964:15)
哈根施特罗姆家族成员在小说中扮演的都是反面角色。不管是在政治活动还是商业活动中,他们都是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对头。据曼氏家族的史料记载,曾有一个竞争对手约翰·菲令对托马斯·曼父亲的生意进行了恶意破坏。约翰·菲令的两个孩子名字真的就叫玉尔新和亥尔曼,也真的曾是曼家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小伙伴。小说第一稿中哈根施特罗姆家族用的还是“弗雷明”(Flehming)这个与菲令(Fehling)相似的姓,后来害怕重名引来麻烦,托马斯·曼将其改成了哈根施特罗姆(Heftrich,Stachorski&Lehnert,2002:256)。
通过以上论证得知:小说《布》并不是作家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他创作灵感与生活经历的糅合。细致入微的人物和环境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但是尽管如此,也不能武断地将这部小说定义为纯现实主义的作品。虽然它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其现实主义的外衣下面,却掩藏了一颗纯美学的心。因为这部小说涉及到颓废主义,涉及到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分裂,涉及到瓦格纳的音乐、叔本华的哲学。这些主题只有像托马斯·曼这样心思细腻极度敏感的艺术家才能完全读懂。《布》这部小说是对“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最好诠释。
[1]Heftrich,E.,S.Stachor ski&H.Lehnert.Buddenbrooks-Verfalleiner Familie,Komment ar.(3.Auf l age)[M].Frank furtamMain:S.Fischer Verlag,2002.
[2]Koopmann,Helmut.Thomas Mann-Konst ant enseines literar ischenWerkes[M].Gött ingen:Vanderhoeck&Ruprecht,1975.
[3]Mann,Thomas.Buddenbr ooks-Verfalleiner Familie[M].Frank furt am Main:Fischer TaschenbuchVerlag,2005.
[4]Schröter,Klaus.ThomasMann[M].Hamburg:Rowohlt TaschenbuchVerlag,1964.
[5]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M].傅惟慈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