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权力论对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启示

2014-04-10 22:13陈路平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交权力国家

陈路平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软权力论对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启示

陈路平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是对传统外交方式的一大补充,它在传统外交方式式微的情况下明确指出了软权力的重要作用,而公共外交的开展恰恰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软权力论是美国开展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展公共外交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由于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存在疑虑,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开展公共外交,是促使其他国家对中国增信释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中国应更加重视开展公共外交,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政治体制机制、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等措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公共外交;软权力论;约瑟夫·奈

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将国家间的外交关系看作是追求权力的角逐关系,认为一国参与国际社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以肯尼思·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更是对权力推崇备至,认为权力在国家分配中的变化会引起结构的变化,国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权力获取安全。这里所提到的权力往往是硬权力或者说是军事实力,“无论是经济胡萝卜还是军事大棒,长期以来,诱致或强迫就范的能力一直是权力的核心要素”。[1]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文化传统、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对外政策、外交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软权力越来越成为各国追逐的焦点。自1990年约瑟夫·奈在《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等文中系统地提出软权力这一概念后,各国对如何增强软权力进行了积极探索。面对这一世界性新问题的出现,公共外交随即兴起,成为各国开展外交活动的新的侧重点。对中国而言,随着硬权力的不断增强,软权力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硬权力的增长速度,软权力与硬权力日益不对称,因此开展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紧迫任务。

一、软权力论及公共外交理论

软权力论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上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衰落论”的辩论赛中提出来的。在“美国衰落论”占主流地位的背景下,约瑟夫·奈针锋相对地提出软权力这一概念,使人们在“美国衰落”这一悲观情绪中解放出来。他认为,软权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目标的能力。[2]软权力主要有三个来源:文化(能够吸引他者)、政治价值(坚持国家内政外交的时候)、对外政策(他者认为其合法和符合道德权威的时候)。硬权力和软权力密切相关,但这种关系在信息时代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传统外交中所注重的硬权力的地位不似从前那么重要,而软权力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由于各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国际地位不同,各国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所追求的外交目标相异,因此各国学者对公共外交的理解有所不同。中国学者认为,所谓公共外交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外国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事实、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现实。[3]简言之,即一国政府针对其他国家民众采取的旨在提高自己国家形象,最终推进本国外交政策目标实现的一系列宣传活动。虽然各国学者对公共外交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但都赞同以下三个方面,即公共外交的开展都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外国政府和外国公众为对象,以提高本国形象为目的。与依托硬权力的传统外交截然不同,公共外交作为软权力的重要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看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否对外交行为心悦诚服。正如约瑟夫·奈在软权力论中提到的,软权力强调的是吸引力,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有多少说服力,而不是强制力。相对于传统外交而言,公共外交是一笔低成本、高效益的投资,它不必耗费昂贵的传统经济资源和军事资源,网络、跨国公司、媒体、人际传播等都可以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4]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软权力论视角下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性

随着公共外交的兴起,各国都把开展公共外交作为一项“国际民心工程”纳入国家大战略中来。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的外交理念到奥巴马政府的平衡软权力与硬权力关系的巧权力的外交理念,美国的外交理念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日本政府对美国开展了“购买华盛顿”的公共外交,英国“重塑不列颠”、“创意英国”的公共外交核心理念不断被人熟知;2001年后,加拿大外交部围绕着“推动海外加拿大人倡议”、“轻松链接加拿大”开始进行国家推销。在各大国争相夺取公共外交有利地位的同时,中小国家也将外交侧重点向开展公共外交上转移。挪威的和平家园外交理念家喻户晓,印度游说外交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沙特阿拉伯更是全民推进宗教外交。由此可见,公共外交越来越成为未来外交发展的方向,中国政府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高度重视公共外交的开展。

(一)中国公共外交开展薄弱的现实要求大力发展公共外交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外交已经丧失了活力,其功能萎缩的程度在现代国家体系的演进中是史无前例的。”[5]传统外交的衰落不是一个人或一件事造成的,但公共外交之所以会逐渐盛行,是因为这符合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年来各国的文化与传统、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以及国际环境的基本态势等国家制定国际战略需要考虑的三个基本因素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每个因素所占比重也不同以往,一国的对外交往方式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公共外交在对外交往时虽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外交,但其发挥的辅助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与美国相比,中国对于公共外交的研究明显薄弱许多,研究理论略显粗糙,只是提出了一些基本框架式的理论成果,并且中国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往往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仅仅是当国外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的输入时才提出应对措施,并没有把公共外交的工作阵地推向外线上去。因此,深化公共外交的基础理论研究,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传播事业,是对中国学者和政府人员的紧迫要求。

(二)对于消除误解、增信释疑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弘扬中国扩大开放、增进国际友谊的历史传统,2006年中国举办了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被国外看作是中国进行海上扩张的先兆;2011年胡锦涛同志曾撰文指出:“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6],实际上,这仅是对事实的陈述,呼吁广大中国人要自觉抵制西方糟粕文化的侵蚀,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但西方学者却错误地理解为这是中国决定对西方实施反击的信号。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心存疑虑,常戴着“有色眼镜”来评价我们,这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中国进一步开展外交活动也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以约瑟夫·奈为代表的学者在肯定中国硬权力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指出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恐惧,甚至可能会到结盟反对的地步。但也提出如果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综合运用软权力和硬权力,在不断提升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的同时重视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塑造良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将会减少其他国家的恐惧。而公共外交的开展对于其他国家对中国增信释疑、增强彼此互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软权力视角下开展公共外交的措施

(一)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优美的古诗词让人们置身其中难以自拔,中医学的复杂与精深让人们叹为观止,而京剧的百转千回更让人们沉醉其中。作为世界文化中唯一一个连续的、没有出现过断层的文化,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一张名片,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企及的。2012年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7]对中国而言,开展公共外交,增强文化软实力,要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入手,通过保护汉语文化、开展文化交流、支持文化产业等方式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汉语的国际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所以中国应该更加注重保护汉语。除了保护汉语外,开展文化交流,派遣留学生,援助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保护民间艺术团体等,都可以展现文化软实力的巨大魅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2010年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在海南举办的亚洲博鳌论坛吸引了大量政界、商界人士齐聚海南,中国在全球各地创办的孔子学院已达数百所,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开展公共外交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政治体制机制

不管采取何种政治体制,开展公共外交都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实施。在这一方面,美国、法国和德国是典型的代表。二战后,美国在国务院内成立专门从事公共外交活动的国际新闻局,后来国际新闻局与其他从事对外宣传活动的机构从国务院独立出来,成立了美国新闻署,1999年美国新闻署的大部分机构并入国务院,只有新闻署原下属的国际广播局没有并入国务院。法国外交部是法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主要决策和实施机构,其下设的国际合作与发展总司掌握最高文化大权,可以代表政府与其他国家签署文化协定和文化交流计划,并为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在德国,联邦外交部主要针对德国的公共外交政策进行制定完善,积极推动德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项目,外交部下设的11个总司中就有两个是专门负责公共外交的。中国建立了外交部、国防部、国新办等多个部门的发言人制度,这一制度对于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对国际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反应具有很大的作用。尽管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公共外交,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交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侨办、全国政协等部门还都是各行其是,在开展公共外交时缺乏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自制定措施各自实施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所以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多部门联动的、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互动共同参与的公共外交机制。

(三)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世界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诉求最便捷、最迅速的通道,使公共外交的开展获得了更大的机遇。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工商、宗教、传媒甚至是普通民众都肩负着外交的使命,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意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国家形象和意图。面对这种现象,中国开展公共外交也要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缺乏既懂外交、又懂传播同时还懂得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具有全局操作力的人力资源。[8]所以我国要大力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受众自觉接受影响,正如约瑟夫·奈所说的软权力论“通过吸引和说服获得更优结果”。中国在利用网络开展公共外交时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了解受众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民族习惯、生活禁忌等,对不同民众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二是宣传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弄虚作假,也不要进行模棱两可的宣传。三是宣传的内容应该是本国的基本情况、价值观念等,宣传时不要趁机诋毁其他国家,因为每个国家、每位民众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宣传不好其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总之,开展公共外交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企业、个人、社会团体都是宣传主体,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可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中国特色,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1][2]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2.263.

[3]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4][7]中共十八大报告.http://cpc.people.com.cn/ 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2012-11-08.

[5][美国]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569.

[6]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2,(1).

[8]贾庆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46.

(责任编辑:王友才)

D820

A

2095—7416(2014)03—0129—03

2014-04-29

陈路平(1989-),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外交权力国家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权力的网络
外交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