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润芸,耿越,丁雪
(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研究生与本科生志愿服务对比研究
董润芸,耿越,丁雪
(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志愿精神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代表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程度。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已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作为一个思想觉悟较高、专业素质较硬的群体,高校学生逐渐成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务。由高校学生组成的志愿大军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同时志愿服务也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变革。本文通过对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两类不同群体志愿服务对比问卷的调查,揭示问卷中所呈现的问题,对研究生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志愿服务;研究生;本科生
近年来,高校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各领域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觑。大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5.12”汶川地震灾区,小到社区、养老院服务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我们都可以看见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志愿者队伍。而在高校学生这一庞大的志愿服务群体中,又可以概括地分为研究生志愿服务者和本科生志愿服务者两类。就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没有专门针对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两类不同群体志愿服务的对比研究。为了进一步把握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志愿服务的区别,理清研究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以及对研究生志愿服务当前所呈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进行了“研究生与本科生志愿服务对比研究”的专题问卷调查。
研究生与本科生志愿服务对比调研问卷共计600份,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其中本科生300份,研究生300份,参与答卷共计482人,有效问卷421份,问卷有效率为87.34%,运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志愿服务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一)高校学生志愿群体培训不够专业、系统,但研究生优于本科生
现如今,高校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前都存在着培训不够专业、系统的问题,但从问卷反应的情况来看,研究生在志愿服务培训方面的力度要大于本科生。本科生中有48.2%认为活动前的培训效果一般甚至没有效果,与之相比,研究生27.6%的比重就小很多。另外,在“目前高校在志愿者组织方面主要存在哪些缺陷”的问题上,有70.8%的本科生认为培训太少,而研究生中只有17.7%选择此项。一般情况下,在志愿活动开始前,高校会对志愿者进行简单的通用和专业培训,内容通常只包括情况介绍、安全事项等一般性培训,缺乏实质性的技能知识培训。专业、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应该始终贯穿活动,不仅要做好活动前的培训,同样要重视活动过程中以及结束后的培训。一旦志愿者们缺乏专业、系统的长期培训,在活动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应该对活动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重点培训,对出现问题的志愿者进行专业个别指导。活动结束后,总结或者统一的考评也不能缺少。
(二)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志愿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强,更易形成支撑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合力
在高校学生团体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中,大多数通过自上而下的“直线单向”布置任务,对志愿服务的数量、工作方法等各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志愿者主体性严重缺失,信心降低,从而造成活动水平和知识含量较低,甚至中途停止服务,限制了高校学生群体优势的充分发挥。据问卷中“如果参与志愿服务没有预期的收获,您会怎么做”的答案,63.4%的本科生选择放弃以后的志愿活动。可见,这一问题在本科生志愿服务群体中表现十分突出。另一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在组织管理、持续发展方面也表现出其自身的优越性。在“目前高校在志愿者组织方面主要存在哪些缺陷”的问题上,有70.8%的本科生认为“无持续性”和“组织混乱”,而持同样观点的研究生只有19.7%,所以研究生往往自我学习、组织管理的能力较强,使志愿服务的优良传统和经验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故相比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更易形成支撑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合力。
(三)需求满足薄弱化,降低了志愿服务社会信任度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社会效益弱、知识含量低、重点不突出、生命力和“品牌”意识缺乏、社会信任度较低等诸多问题。例如,对问卷中“您之前参加过的志愿活动,被服务对象以及社会的反应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普遍比较消极,其中43.7%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志愿服务对象的“热情度一般”,可见高校志愿活动的社会信任度较低。对于研究生来说,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还很难适应,内在积极性也有待进一步调动,这从问卷中“您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是多久一次”这个问题的答案即可看出,只有9.2%的调查对象频率超过“每月一次”,而选择“没有,但有想要参加的意愿”和“从未”的人数占总比重的49.6%。可见,高校学生服务社会和发展自我的意识还难以达成一致。尤其是志愿服务一旦形式主义,来自亲朋好友和导师的否定将极大降低研究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志愿服务的品牌就很难树立。
(一)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有必要参加志愿服务
1、有利于克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缺乏实践的缺陷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完善的自我认识途径十分缺乏。研究生时常产生盲目乐观或极度悲观的心境,这是根据其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或就业时所面临的处境来评估自身的优劣势。通过志愿服务式的社会实践,在接触社会的同时,研究生对社会的理解已经是亲身体验,而不单单是书本知识,也使其对社会的认知、自我认识等都更加积极客观,通过与他人的共事培养了他们走到社会上需要必备的合作精神,学会了为人处世,了解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活工作的必需品,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也能被充分培养,乃至树立起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思想。这些都极大地弥补了传统研究生培养的不足,对其日后的长远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将不可估量。
2、有利于满足社会志愿活动的深层次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家庭结构的缩小,需要关怀的对象范围增大,需要志愿服务的活动数量日渐增多。当然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也有更加深层次的追求。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志愿服务越来越需要高素质有专业技能的的志愿者加入,这样才能对社会提供高质量且适应性强的志愿服务,而研究生所提供的志愿服务正满足这一需求。专业性、高科技含量是研究生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与一般志愿服务有效区别开来。
(二)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有能力做好志愿服务
1、研究生志愿服务管理严格,体制健全
因为高校的志愿服务管理方式以及体制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其志愿服务活动也未能实现多类型、多层级的纵横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截至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中共中央及教育部门也未出台针对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因此,本科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与引导无从着手。另外,本科生自主时间受限,而研究生与之相比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时间的数量、质量、主体性都能得到保证。其原因在于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依托于其自身管理严格,且有成熟的人格和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更强的学生团体自我管理能力,更使得研究生志愿服务规范程度远远高于本科生。
2、研究生志愿服务平台多样,品牌意识强
据调查结果,本科生所拥有的志愿服务平台和活动形式极为单一,这使得本科生志愿活动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第一,由于本科生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不分专业、重复低技术含量,志愿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严重抑制;第二,本科生志愿服务很难普及化。在高校本科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志愿者都是学生会成员或者学生干部,志愿者主体性严重缺失现象十分常见;第三,本科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连续性差,难以品牌化。有些志愿活动虽然效果良好但仅仅是昙花一现,缺乏深度挖掘,对志愿活动来说,很难形成品牌。相对而言,研究生志愿者们由于起点高,知识专业化较强,其志愿服务自然种类齐全且平台多样,品牌化意识强。
(三)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志愿服务更具有社会影响力
研究生志愿服务工作得以在全国全面扩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以及志愿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信任度高,而研究生的自我信任促成了这种良好氛围的形成。与之相比,对于本科生志愿服务,社会各界普遍存在着一些偏见和误区,其中最狭隘的一种观念莫过于将本科生志愿者等同于免费高学历劳动力。除此之外,高校本科生中对志愿服务活动非常了解的人只有极少数。因此,高校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以此来回馈公众对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由于研究生志愿服务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层次不高、规模不大、特色不明显,因而,应认真思考当前研究生志愿服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使研究生志愿服务沿着正确方向深入持续地发展。
(一)不断提高研究生志愿者选拔的针对性、科学性
要做好志愿者的针对性选拔,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就要建立不断补充、更新志愿者的信息库。在招募过程中,根据志愿者的个人情况和不同任务的具体特点及时调整招募标准,对志愿者进行合理安置,做到才尽其用、人尽其才、用尽其所。并且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更新志愿者信息,对其特点及总体表现进行动态评估,以便于下次活动前对志愿者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和培训。
(二)切实加强研究生志愿工作的组织和培训工作
要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志愿者培训长效机制。志愿者的培训不应搞突击,而是应该以一种常态方式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有关志愿服务的选修或通修课程,通过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条文、志愿服务相关历史沿革、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与让学生亲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从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技能。对此,有很多高校已经尝试将“志愿服务”学分制,这就为研究生志愿工作的组织和培训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全面提升研究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含量,树立品牌意识
有了自己的特性才能形成品牌。高校志愿服务应对现有的服务项目进行整合,注重开展多年、需求高且成效显著项目活动的连续性,建设志愿服务基地,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研究生志愿者专业和志愿服务项目的有机结合,使广大研究生志愿者们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同时更加了解社会,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例如,高校可结合研究生志愿者们的专业特点,和企业组织联系建立专业技能服务基地,提供诸如法律援助、环境保护、政策宣讲等服务,开展专业特色类志愿活动,这也必将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除此之外,树立研究生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志愿服务跟踪和反馈渠道,通过加强与其他高校学生团体、组织的沟通开展联动服务,达到提升服务质量与专业技能含量的良好效果。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研究生作为一个具有特殊知识技能的群体,凭借专业功底厚、文化层次高、创新能力较强的特点,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可以说,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社会文明进步与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高等学校发展同向并轨的壮举。
相比较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的历练中磨练出更加自律的品质,能够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任务,同时知识积累量更大,更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当中。当然,志愿者服务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善,使之不仅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优质载体,更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贺贝贝.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刘华.关于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3]王钰.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考[J].网络财富,2010.
[4]张艳坤.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研究——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阳光义工服务队为例[J].网络财富,2010.
[5]刘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浅析——基于奥运志愿服务调查[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
(责任编辑:马银华)
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XDJ2013-E004)。
G643;D632.9
A
2095—7416(2014)03—0167—03
2014-05-29
董润芸(1972-),女,管理学博士,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