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古研究综述

2014-04-10 21:21牛晋荣
关键词:元杂剧张生沙门

牛晋荣

李好古为元杂剧作家,仅有《张生煮海》存世。学术界对李好古生平的研究,鉴于资料有限还有许多缺憾,但在现存资料的研究和挖掘上已经很具体。对《张生煮海》的研究涉及到作品的很多方面,现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一、李好古及其现存作品

李好古,《录鬼薄》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未载其事迹。其里籍,曹栋亭本注为“保定人,或云西平人”,天一阁注为“东平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据元人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及许有壬《至证集》考知,李好古,西平县(在今河南省)人,元顺帝至正六年至八年(1346—1348)间曾官南台御史。

眀·贾仲明【凌波仙】吊李好古云:“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薄。《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用功夫,《煮金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枯松挂月”。

《录鬼薄》及《太和正音谱》著录李好古杂剧三种:《张生煮海》、《巨灵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张生煮海》现有剧本传世,在《全元曲》第五卷及《元曲选校注》第四册下卷中均有收录。《巨灵劈华岳》和《赵太祖镇凶宅》已佚,关于这两种剧本所写具体故事,《全元曲》中有关于本事的考述。另外还有散曲套数(残)【双调】新水令“落红满地暮春天”。

《张生煮海》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剧,与《柳毅传书》同为元杂剧中人神恋爱剧的佼佼者。明·孟称舜评此剧:“闲淡高雅,自是佳乎”。清初李渔合编二剧情节成《蜃中楼》,传奇。现在《张生煮海》仍为评剧中受观众喜爱的传统剧。

二、《张生煮海》的相关研究

1.故事来源及版本差异。《元曲选校注》注云:张生煮海故事系受唐人李朝威的《柳毅传》传奇的影响而生发出来的。金时有《张生煮海》院本,元代有尚仲贤的《张生煮海》杂剧和此剧。可见张生煮海故事流传之广,影响广大。邓绍基《元杂剧〈张生煮海〉校读散记》对本事进行追溯,关于《张生煮海》故事的出处,清人《曲海总目提要》谓“事出小说”又云“在疑信之间”,实是说疑出自小说,至于何种小说,未予明指。今人曾举《幽怪录》和《佛说堕珠著海中经》中有关故事,以为《张生煮海》受它们影响,文中指出《类说》本《幽怪录》有《胡僧咒海水》条,因系节录,文字较简。元代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有所变化,题目改作《幻僧煮海》。或谓张生煮海故事受西晋僧人竺法护所译《生经》中的《佛说堕珠著海中经》故事的影响。《张生煮海》的直接母题虽不可考,但可推测这个故事或许在宋代即已流行,此于剧中龙女琼莲自称“妾身龙氏三娘”可见端倪。

《元曲选校注》记述:今存《元曲选》本,《柳枝集》本。此二本情节相同,重大差别为第三折,《柳枝集》本由正旦所扮的媒人阆苑仙母唱,《元曲选》本由正末所扮的媒人石佛寺长老唱。《柳枝集》本对此有所说明:“仙姑做媒,吴兴本改作石佛寺长老,今看曲词与石佛寺长老不肖,仍改原本。”邓绍基《元杂剧〈张生煮海〉校读散记》中也做了同样的论述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按《柳枝集》本,头折和四折由正旦扮龙女琼莲主唱,第三折正旦扮阆苑仙母主唱,虽属所谓“改扮”,但仍属旦本。《元曲选》本第三折的改动实又涉及突破元人杂剧一个脚色主唱即“旦本”、“末本”之例。《元曲选》本头、二、四折均由正旦主演,三折却由正末主唱,则为破例。故治曲学人大抵认为《元曲选》本第三折系后人改笔。从孟氏‘吴兴本改做”云云,可理解为《元曲选》的编者减晋叔所改,也可理解为藏氏编集时所见的剧本即已有上述改笔。另外根据《青楼集》记载的元代艺人事迹,从“旦末双全”的事例中也有解释。

2.相关细节分析

第一,煮海。“煮海”故事,张瑞芳《元杂剧〈张生煮海〉故事的本土化与剧作的世俗化倾向》,对“煮海故事”及主旨的演变有所研究。文中提到《佛本行经集》卷三十一《昔与魔竞品》所载内容,提供了其故事情节构成的基本框架,而在李好古剧作中故事主旨发生了变化。首先,故事的主旨由原来的为宣扬佛法、普渡众生而历尽千辛万苦寻得宝珠、战胜恶神海龙王,转变为普通书生为求得美满姻缘而与龙王抗争,最终在仙家帮助下取得胜利的故事。前者是典型的海上历险故事,后者则是以爱情为主线,追求婚恋自由的抗暴型故事。尽管故事的初始创作意在弘扬佛法,但作为故事的接受者,隐藏在我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浪漫主义情怀却在故事的传播过程中得以发挥,借助“煮海”这一奇妙构想,建构了理想化的爱情故事。其次,《张生煮海》故事在精神境界方面已然彻底抛开其原型故事,成为体现着中国精神的本土化故事。第三,关于这类故事及其亚型,有学者将其归为四类,即:煮海成婚型、煮海索礼成婚型、煮海战胜刁难型、煮海宝失灵型。

“煮海”传说,刘明金《张生煮海所反映的海洋精神》中从民间传说的角度加以论述,浙江舟山一带民间至今流传着煮海的传说。因为海龙王性格暴戾无常,常常兴风作浪、翻船害人,使渔民遭受无妄之灾,因此舟山民间传说海龙王是一个相貌狰狞、怪异的凶神恶煞。说是舟山某个小岛上藏满了金子,龙王想独吞全岛黄金,就涨潮兴风作浪,弄得岛上树倒屋坍,人们呼爹哭娘,一派凄惨景象。一个年仅七八岁的渔民后生在神女的指导下,用渔民们织成的金线网,抓住了狗鳗精,从龙宫宝库中得到了煮海锅,并用煮海锅煮起大海来,直煮得大海一片沸腾,鱼鳖虾蟹、龙子龙孙直喊救命。东海龙王连连打揖,急忙下令潮退三尺,浪息三丈。金藏岛终于又露出水面重见天日。这与《张生煮海》虽然不是一个版本,但可以看作是张生煮海参照创作的脚本。

“煮海”也是煮海水制盐的现实反应。关于这一点在刘明金《张生煮海所反映的海洋精神》和胡淑芳《元杂剧中沙门岛考略》都有论述。煮海水制盐是中国古老的制盐方法。相传西汉时期刘濞就曾组织了一大群亡命的囚徒,汇聚在江苏盐城沿海滩涂上煮海制盐,整个盐城地区就是一块巨大的滩涂,数以万计的盐工被牢牢禁锢在这片500公里长的大海滩上,煮海晒盐,日夜不休。

第二,沙门岛。胡淑芳在《元杂剧中沙门岛考略》一文中对“沙门岛”作了详细的考述,首先从元杂剧整体创作来看,“刺配沙门岛”路途艰险,令人畏惧,仅次于死刑。其次《张生煮海》选择沙门岛,那里景致优美、海市常现;有关于龙女的传说;宋代沙门岛有“官煮盐”业,与“煮海”相联系,从中还能见出煮海人身份的变化。最后确定沙门岛的地理位置,它封锁着渤海的出入口,是连接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海上交通捷径的必经之地。

第三,龙女。张瑞芳《元杂剧<张生煮海>故事的本土化与剧作的世俗化倾向》中有典型的龙女报恩故事,《经律异相》所载最典型的龙女故事《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在中国唐传奇《柳毅传》被认为是中国自创龙女故事的开始,它已完全脱离佛教,而发展成一个中国类型的神异故事。胡淑芳在《元杂剧中沙门岛考略》一文中提及沙门岛有龙女庙,四库全书《山东通志》卷六云:“沙门岛在海中……上有龙女庙,又名庙岛”。故而《沙门岛张生煮海》杂剧有其现实原因。

三、关于《张生煮海》的研究

1.思想倾向。刘明金在《张生煮海所反映的海洋精神》中对作品的精神和文化意义进行论述,首先是藐视神权的大无畏气概和反潮流思想;其次是敢于同强大的恶势力作斗争的战斗精神;再次是敢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另外,敢于跟命运抗争、以自己的主动迎战并获取胜利的事迹,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

张爽在《张生煮海的神话精神》中说,煮海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做斗争时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煮海”是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信心和胜利的标志,也是当时人们民主观念增强,思想进步的表现。

2.审美理想。《元曲选校注》指出《张生煮海》表达了“愿普天下怨女旷夫,便休叫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的美好愿望,曲折的表现出反封建思想。胡世厚《李好古及<张生煮海>》,剧本既歌颂了敢于违抗父命,不计贫富门庭,追求爱情的叛逆精神,又赞美了张羽忠于爱情,不顾险阻安危,寻求恋人的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愿普天下旷夫怨女,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的主题。对剧本艺术特色也作了论述,《张生煮海》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喜剧风格,情节层次分明,线索比较清晰,折折戏有悬念。此剧语言清晰明快,生动优美。

张辉《论<张生煮海>的审美理想》中从中国古典剧论的审美理想来论述,指出:表达感情上的“真”,表现形式上的“和”以及欣赏趣味上的“雅”三个方面反映了《张生煮海》的美学特征和审美倾向。

3.婚恋模式。刘爽,李花宇在《缘定今生 至诚之爱——从〈张生煮海〉浅谈元杂剧的婚恋模式》一文从戏剧情节角度把元杂剧的婚恋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即心有灵犀,千山万水来相会;一见倾心,才子佳人心相许;相思难耐,辗转反侧誓相随;真爱至诚,千难万阻成眷属。从中不难看出元杂剧的婚恋模式,即才子佳人都经历了相惜相恋、相思受阻和团圆相守的爱情婚姻过程。元杂剧中的婚恋剧,题材各异,情节多变,却都离不开这一模式,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促成的,也是由追求婚恋自由的进步精神、冲破封建束缚的反抗意识和有情人成眷属的婚姻观念决定的。

4.悲剧意味。赵平略《抽刀断水水更流——论元杂剧<张生煮海>的悲剧消解和消解的悲剧》,指出借助于神仙之力的煮海,其实是一种消解爱情悲剧的手段,与多数元杂剧中设计“中状元”的情节以解决矛盾实质上是一回事。而这种表面上的皆大欢喜,是不能消解爱情的悲剧性质的。并且,这种消解的努力,本身又是更深层次的悲剧,因为它否定现实的斗争,从而最终否定了对爱情的追求。

对李好古其人的研究就目前的成果而言是很具体的,关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定位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后续资料的发现。在已有文献资料中沉钩爬梳细致辨识,亦或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都有可能有进一步的拓展和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是对李好古做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这是现有资料和现有成果的价值。对李好古的全面研究限于资料不足,还有空间。

对《张生煮海》的研究视野宽阔、成果丰富、内容深刻。从“煮海”其事到“煮海”其人,从“煮海”地点的考述到“煮海”的现实依据一一进行探讨分析。可以较全面的对《张生煮海》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主题意蕴和相关信息有所认识,是做深层研究的基础。我们还可以把《张生煮海》置于“人神恋爱剧”的大范畴中进行研究,也可以民俗文化的视角进行探讨,这是新的发展空间。

[1]赵平略.抽刀断水水更流——论元杂剧《张生煮海》的悲剧消解和消解的悲剧[J].贵阳师专学报,2000,(1).

[2]刘爽,李花宇.缘定今生 至诚之爱——从《张生煮海》浅谈元杂剧的婚恋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张辉.论《张生煮海》的审美理想[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张瑞芳.元杂剧《张生煮海》故事的本土化与剧作的世俗化倾向[J].四川戏剧,2009,(3).

[5]邓绍基.元杂剧《张生煮海》校读散记[J].银山学刊,1992,(1).

[6]林建.龙与《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J].中山大学学报,1987,(1).

[7]徐征.张月中等.全元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王学奇.元曲选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元杂剧张生沙门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沙门菌噬菌体溶菌酶LysSHWT1的制备及抑菌活性分析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饮食和服务行业健康人群携带沙门菌调查
2013-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流行特征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