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宋词中关于闲愁的教学研究

2014-04-10 20:20田文进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诗词意象

田文进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浅析唐诗宋词中关于闲愁的教学研究

田文进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愁即是忧,人性深处的矛盾和外部世界矛盾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调和的。这决定了人类感伤情绪的绝对性和普遍性。我国词的历史中充满着闲情愁绪,目前唐宋闲愁诗词尚未受到专业领域重视和开掘,文中对于唐宋词中的闲愁做了说明,并分析了唐宋闲愁诗词的艺术特征,最后对于唐宋闲愁诗词做了一家之言的评价。

唐诗宋词 闲情愁绪 教学研究

闲愁的起因是人生缺憾,这是我国诗歌的永恒命题。闲愁淡淡的哀伤表达了作者人生里深刻浓烈的悲伤,闲愁主题在我国唐宋诗词里非常广泛。整体说来闲愁诗词的意象范围比较小,可以归纳为人物形态、动植物、气候和空间地理场景等,其中出现最多的是自然意象,社会人事意象十分少见。闲愁诗词的意象具有泛化和虚化的特征,多用象征手法,很少写实意象,大部分都是历代诗词作者反复吟咏的主题。

一、唐诗宋词中“闲愁”界说

唐诗宋词中的闲愁或者叫做闲情,有如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的春愁春恨,李璟“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以及“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某些词里直接称为“闲愁”,比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以上举例虽然表述方法不同,但是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也有同样以闲愁为主题的词,但是其中内涵却不同。有如黄庭坚《西江月》“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有如欧阳修《玉楼春》:“关心只为牡丹红,一片春愁来梦里”,再如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都是指男女之情[1]。要对闲愁内涵加以界定,必须将其中相似的概念抽离出来。

第一,闲愁和男女相思之情不同,陶渊明的《闲情赋》中将男女间爱慕之情称之为闲情,唐诗宋词中这种表达方法仍然很普遍。就词源学理论说来,闲愁是由闲情生发出来的,内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诗词家继续沿用了相思离别的意象与抒情框架,但是抒发的并不是对实际女子的思情,真正表达的是内心的失落。唐诗宋词中有许多描述男女艳情之作,也有很多抒发无名闲愁的作品。这些词的格律和声色相近,但是表达的意趣完全不同。艳情为主旨的词即为赋,闲愁为主旨的词即为兴[2]。

第二,写闲愁的词多以伤春伤离别作为依托,但不是所有伤春伤别之作都是写闲愁的,同样是伤春的作品,有些词抒发的是时代哀伤,有些表达的是身世之感。晏殊和辛弃疾的伤春之作,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伤春之作所表达的旨趣迥然不同。再说伤离别的词作,卫庄和柳永等人是真实的伤别怀远,而晏殊和欧阳修的作品中只是将离别作为抒情的切入点,以凄美形象表达一种心境意境[3]。所以有些伤别的词是真的感伤离别,有的是寄托着别的情思。

剥离所有夹缠的因素我们看到唐宋闲愁诗词中充满了忧生慨叹和无涯的企羡。闲愁起因是人生缺憾,闲愁即是忧生之叹,也就是人生苦短引起的情绪体验。这是哲学的永恒命题,也是我国文学的母题。追根朔源闲愁主题有三种表现:首先是直接咏叹,然后是及时行乐,最后是及时进取。人生美好,青春更美好,人生短暂,青春更短暂,所以忧生之叹多表现在对清纯年华的追忆和咏叹中,伤春只是表层意象,这些伤春闲愁本质是对青春的眷恋和挽留[4]。另外,人类天性具有趋优企羡的动机,这是人类进化的动力和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生有涯,企羡无涯,给短暂的人生增添了悲剧色彩。这种无涯企羡及其造成的失落感,是唐诗宋词闲愁的基本内涵,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赋的形式正面抒发;一种是用象征手法隐喻表达。

二、闲愁的特征

(一)细腻纤柔

比之表现现实世界的诗词闲愁诗词关注的是作者细腻的内心世界,作者深入细腻的感受与精神意绪。作者为了表达这种细微的心灵悸动,不会选择重大现实题材,多是从细腻的生活场景入手,选择细腻纤柔的意象,比如细雨、飘絮、柳枝、阁楼等细小意象作为抒发感情的依托[5]。山水草木无不能引发诗词家的无限意绪,引起微妙的情感反应。诗词家的心柔弱、灵活,在对周围对象进行体验与感受的时候,具有超常的、精深微妙的感受。比如诗词家伤春的感受就细腻灵活,充满了感伤主义,“一点心情千万绪,落花寂寂风吹雨”,其艺术境界十分的纤细婉转。其中无缘由的愁思是诗词家内心世界超常感性化、富于审美和逻辑的结果。因为这样,诗词对于闲愁才具有高度的感知力和表现力。所以有人说欣赏诗词就是在体验愁绪,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6]。

(二)残缺美

唐诗宋词的闲愁分为两种情形:首先,很多诗词家偏爱写夕阳、残花、楼台、淡烟、孤雁、残云之类的残缺意象。基于文化积淀的理论,通常一些意向会触动我们内心固定的思绪和情感,特定意象包含了特定的内涵,其中“残”、“孤”等渗透了作者情感的字眼,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缺憾感和失落感[7]。由个人缺憾引发的词作超越了自身的缺憾,将其延伸到社会、人生和人类普遍的缺失感中,所以,缺失被赋予了普遍意义。其次,诗词家在营造意境的时候,通常会将美好的意象和“空”、“锁”、“迷”、“残”、“惆怅”等心理因素并列起来,以强烈的反差和感性形象抒发作者对于生命消逝的感伤和惆怅、迷惘,给美好形象赋予了忧郁色彩,使整体意境呈现出和外在形象相反的情绪体验。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诉说任何感情,但是因为意象的运用无言中将所有感概充分表达。比如“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数雨滴圆荷”,再如“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8]。

按照心理美学的解释,人的趋优本能使人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处境,所以不时会涌现出自卑和忧郁的情绪,这种情绪像敏感的伤疤一样受到刺激就会产生强烈反应。自然交替、古代遗迹等成为这种情绪的刺激物。感春悲秋的文人受到刺激产生丰富的情感和想象,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契机。所以,闲愁诗词反映了人性心理深处的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所抒发的苦恼与情感具有人类的普遍性。唐诗宋词在表达真情方面比其他题材更具深度与广度,诗词不含任何功利意味,真挚感人,真实反映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眷恋,对生活的热忱与执着,再现了传统文人真实心态和人性中的纯真和坦诚[9]。如此说来,在文学史上闲愁诗词是最纯粹的抒情作品。

(三)飘渺性

诗词具有音乐性,音乐是心情的艺术,抒发的感情宽泛、概况,具有不确定性与朦胧性。歌唱性很强的诗词,受到音乐情感表达的影响,在内容上摈弃了很多确定的、客观的、具体的东西,感情色彩个性成分和写实确定性较少。所以词在表现上超越了具体的写实性,而针对纯粹的情感世界。词的意象体现在梦魂、飘絮、翠幕、月亮、暮景等形象上,比如“缭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再如“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10]。在词的表达上作者注重人和物的精神合一,在形和神,情和理的处理上,通常离形取神,不涉理路,营造出迷幻、清寂、飘渺的境界。同时,闲愁诗词中充满了孤独感与凄凉感,从唐宋闲愁诗词中我们感到作者的孤独和忧郁。词中的孤独感成为以凝固的雕塑性姿态表现出来,“独自无语闲凭阑”,以悠闲自在的姿态表达了孤独凄凉的感情[11]。

(四)美化性

美是唐诗宋词闲愁意象的最基本特征,闲愁虽然是人性深处哲理性愁思,但是在唐诗宋词中被穿上了美丽的外衣,用审美感受遮掩了深处的生命痛苦。唐诗宋词中闲愁意象的魅力在于作者对哀愁的美化上。作者在表现闲情情怀的时候不单宣泄情感,同时自觉追求审美愉悦。“帘幕里,青苔地,谁信闲愁如醉”,在抒发闲愁的时候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所以唐诗宋词闲愁意境首先是美的,充满了诸如“丽人”、“锦鳞”、“琼脸”、“兰舟”、“珠帘”、“芳草”、“香径”等精致美丽的描述对象,即使是残缺的意象也有别具一格的美[12]。作者用美丽意象组合起来将闲愁这种情感提高到诗意的水平去体验,使其赋予了无与伦比的美感。所以说,唐诗宋词中闲愁的表现是对忧愁的美化,这些闲愁既痛楚又优美。

唐诗宋词闲愁抒发的作品中没有迷幻的冲动与热情,亦没有分发向上的阳刚之气,闲愁诗词在杏花烟雨的氛围下以及暮色渲香的意境中,作者面对宇宙和内心抒发淡然愁绪,作者用美丽的意象组合成静态的美丽画面。并且营造出特殊的气氛和环境唤起读者的感情,读者与其邂逅并瞬间融入词中意境,参与了词作中强烈的美感体验。唐诗宋词的闲愁是平和冲淡的,节奏舒缓闲适,环境凄清幽谧,意境美丽哀婉[13]。作者深层的灵魂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寄寓在词作中,展现了最高的审美价值,产生了客观的审美效应。我国诗歌的精神都蕴含在这些闲愁的美丽伤感中。

三、唐宋闲愁诗词评价

我国诗歌评论史上有个观点认为悲愤出诗人,即后人所说的“发愤著书说”,它不但揭示了文学的规律性,因反映了失意文人的心态与价值取向而得到共鸣。而诗词作者中不乏达官显贵,如晏殊、欧阳修等,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句。他们是志得意满的幸运者,可以得到当时最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按照上面说的悲愤出诗人,他们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然而事实却相反[14]。对于这种现象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是这些达官显贵在脑满肠肥、闲极无聊之际的无病呻吟,只配解酒宴油腻的游戏制作。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公允。

闲愁诗词的魅力离不开艺术表现,但是更在于其对人性心理的深层次反映。闲愁诗词中的忧生、企羡是对人生反思的产物,忧生源于对死亡的关照。从对死亡的恐惧、长生的奢想、及时行乐的排遣到最终实现感性、理性的统一,形成了悲凉旷达、自尊自伤的心态与关照。企羡来自于生存意义的关照。作者领会到人生的缺憾,在清寂幽深的诗词意境中,表现出徒劳挣扎和希冀。这种心态带有时代的烙印,时代氛围只是外因。综观古今这一主题触及人性深处稳定的意识形态,对于后来读者仍可激发共鸣,所以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15]。

文学的本质是人学,文学的价值取决于其对人性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人类的情感基型有多样性,这赋予了文学多种母题。比如怀才不遇、去国怀乡以及忧生伤逝等都是千古流传的文学母题。文学母题因为范围不同有大小的区别,因为触及人性层次的不同有深浅区别。涵盖的范围广则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揭示的人性愈深刻,则作品具有的生命力越久远。闲愁诗词作者多为封建贵族,能够得到现代读者的认可和喜爱,足见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长期以来评论界认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间歌谣和杜甫和白居易反映民间疾苦的写实诗才是现实主义的佳作,将闲愁诗词作为贵族文人的无病呻吟。其实,正是因为贵族诗词家摆脱了饥寒交迫之苦等现实烦恼,才有闲暇与心情端详自己内心世界,捕捉到内心深处纤细幽微的意绪和姿态,写出忧生、企羡的人类千古悲哀。这些正是闲愁诗词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结束语:

闲愁诗词在数量、质量、情感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闲愁情绪直击人类心灵,它隐含的忧生和企羡主题是人类整体的命运和悲哀。闲愁诗词看似随意的表现方式,在喧嚣现实中营造出一片心灵净土,将人类永恒的悲哀展现出来,这是闲愁诗词的思想价值。闲愁诗词风格纤弱婉约,意境朦胧优美,多选择纤细柔美的意象,其声律美和意象美顺应了其婉约风格,受到作者和读者的喜爱。

[1]梁剑峰.浅谈古典诗词中的诉愁意象[J].语文学刊,2006,08(21):70-73.

[2]沈鸿.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J].文学教育(上),2008,03(13):124-126.

[3]伍锐,刘洪泉.诗词中月亮的“愁意象”[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0(07):149.

[4]何燕.宋词中“愁”的意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5]尹琼英,涂靖.李清照词中“愁”之意象的隐喻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09(17):46-48.

[6]董汀.宋词中“愁”的隐喻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陈培礼.愁字入诗抒无限情怀——析论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J].中州大学学报,2007,02(24):52-55.

[8]刘桃梅.宋词中“愁”的隐喻认知解读[J].大家,2012,05(10):260-261.

[9]耿小博.唐宋闲愁诗词意象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16):117-121.

[10]夏淼,周晓琳.浅谈两性话“闲愁”——试论宋代诗词家的“闲愁”[J].名作欣赏,2014,12(30):98-99.

[11]尹彤.宋代闲愁诗词研究[D].宁波大学,2011.

[12]袁和平.解读闲愁诗词的审美内涵[J].文学教育(下),2011,11(18):34.

[13]袁和平,袁娇萍.论闲愁诗词的美学特征[J].文学教育(下),2011,02(29):31.

[14]陈静,贾玉忠.古诗词中的闲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7(14):93.

[15]王辉.试问闲愁都几许?——浅析古诗中的“愁”[J].大学语文,2009,06(12):100-101.

G642.3

A

1009-8534(2014)05-0036-02

2014-09-28

田文进(1967.01—)女,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本科,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诗词的研究。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诗词意象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抚远意象等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象、形神
关注诗词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诗词之页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