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华 朱建斌
(忻州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山西 忻州034000)
实施《高级英语》语篇教学的行动研究
张双华 朱建斌
(忻州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山西 忻州034000)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有效工具,对课程创新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它也是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文章为作者实施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的行动研究报告。研究发现语篇分析为读者提供了有效工具来解读语篇的意义、语篇的表意方法和语篇作者的意图。在《高级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入语篇分析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对《高级英语》课文进行语篇分析的实践能更好地促进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思考的能力以及他们对文章的分析和欣赏能力,是实施《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方法。
行动研究;语篇分析;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
行动研究自20世纪五十年代产生以来,已发展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它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对自身所从事事业、对其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1]。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和科学探究以改善教学效果。
研究性教学起源于教师的反思性实践[2]。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学习环境来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从而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核心主干课程,承担着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任。所以,实施《高级英语》的研究性教学是关系到英语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语篇教学角度探讨如何对《高级英语》课的研究性教学实施行动研究,以期对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发现问题
笔者在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讲授张汉熙(2009)主编的《高级英语》时发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习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将学习重点放在对语言本身的关注上,如单词的记忆和句子的理解等,忽略了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社会和人文知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为《大纲》)的要求开展了《高级英语》课研究性教学改革。通过两年的探索,教师发现学生上课积极性有所提高,只注重语言技能学习的问题有所改善,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的研究性教学改革要求学生组成课程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根据课文设计研究课题,实行老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然后展示探索结果的模式。该模式实行两个学期后,老师们发现小组探究基本上局限于背景知识的介绍,长难句的分析,修辞手法的介绍和识别等,未能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学生们的研究探索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显著增强。学习小组的课堂展示也基本沿用了传统的逐段串讲模式,教学过程模式化,未能实现高级英语教学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的转变[3],只是把以前被动学习模式下的老师的部分工作换给学生来做了,高级英语的教学还是未能达到“超越语言符号的表象,通过语言运载的内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灵魂”的目标[3]。
(二)提出假设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教研室的老师们开展了“会诊”,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具备开展研究探索的工具,不知道如何对课文进行分析。以前《高级英语》课堂多对语句进行语法分析,以致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也仅限于对语法知识的探讨。因此,本研究的假设是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教学还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研究课文的工具,即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笔者对本校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92名学生反馈回来的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级英语课与精读课是差不多,只是前者涉及的课文更难一些;76%的学生并不清楚高级英语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要在这门课学习什么;87%学生不知道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更不知道其用处;约有62%的学生对英语专业考研真题中出现的分析性阅读题型感觉无从下手。
(三)思考对策
基于调查结果所反映的影响研究性教学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资料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决定把功能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介绍到高级英语的教学中,通过开展语篇教学来实施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
《大纲》指出《高级英语》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来培养学生语篇分析和欣赏能力、发展其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旧有的高级英语教学模式多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很少关注到对课文的内容、主体思想、作者写作目的以及写作手法进行分析。以语篇分析理论来指导高级英语教学将有效改变只阅读不分析这一现象。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将为学生提供有效工具来从语篇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对学生的阅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5]。有鉴于此,语篇分析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已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回顾以往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多为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高级英语篇教学的可行性[6-8],也有少数研究通过对个别课文进行语篇分析来说明高级英语篇教学的应用前景[9],但很少有研究把语篇分析作为基本教学方法来贯穿到整个高级英语的教学中,并对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研究。所以,本研究以高级英语篇教学的实施过程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方法来考察《高级英语》语篇教学的实施效果。选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是因为教育行动研究是关注教学过程,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10],它高度契合了本研究的目标。
在众多语篇分析理论中,我们选择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功能语篇分析来指导高级英语的研究性教学。选择功能语篇分析首先是因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适用语言学(applicable linguistics),一直重视研究语言的应用和教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应用语言学家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指导语言教学实践[4][11][12]。其次,功能语篇分析从“语篇表达的是什么意义”、“语篇怎样表达意义”和“语篇为什么表达某种意义”等几方面来考察分析语篇,它是一种对语篇的“解释性活动”,能对语篇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估”[13]。
(四)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
功能语篇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语境分析、元功能分析、衔接连贯分析、语法隐喻、评价理论和体裁分析等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考虑到《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课文本身的特点,并参考黄国文和方琰提出的语篇分析步骤[14-15],课题小组确定了高级英语篇教学的基本步骤:语境分析(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分析)—语篇、语义分析(元功能分析)—语言使用分析(词汇、语法分析)。
1.语境分析
Halliday认为语篇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之中,语境有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语言与语境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特定的语言形式创造了特定的语境,而特定的语境要求特定的语言[16]。
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相关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在特定的语篇中使用某种特定语言形式,从而揭示语境对语言形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批判阅读的能力。比如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一文,我们就可以通过介绍肯尼迪是当时最年轻的当选总统,也是第一个罗马天主教徒当选总统这样的情景语境知识,来解释他为什么在演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平衡结构和圣经体语言:因为使用这样的语言形式能有效地增加演说庄重严肃的气氛,使演讲更具气势,有效地凸显演说者的权威性,克服其年龄和宗教信仰可能带来的听众对他的质疑和不信任。同时肯尼迪还可以通过使用圣经式语言这种“行话”来拉近他自己与占多数的基督教听众的距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语篇是如何在语境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特定意义。
2.元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17]。Halliday认为语言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种元功能。概念元功能指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是语言的内容;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交际参与者的角色分配和对语篇作出判断的功能;语篇功能是用各种语言手段将语篇中的各个句子组成连贯文章的功能[16]。Halliday的纯理功能系统是语篇分析的重点和核心,语言就是由这三个纯理功能所构成的意义潜式,而这三大功能又受制于语境。方琰的“语境—语篇—评论”语篇分析模式也强调了元功能分析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地位[15]。
概念意义主要通过分析小句的及物性系统来实现,即分析小句动作过程及主要参与者。对及物性动词过程类型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篇的特点。例如对《迎战卡米尔号飓风》进行及物性分析就会发现文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动作过程和话语过程,这些过程的使用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忙乱、万分危急和嘈杂的气氛,体现了该类型叙事语篇的语义特征。人际意义的分析可以通过对语气、情态、意态和评价系统等语言形式的分析来准确地理解交际参与者的交际意图。
以《高级英语》上册第六课《讹诈》为例,在下面例子中,作者连续使用了表示高程度的意态成分will和will not等来刻画公爵夫人在与饭店保安讨价还价时精明、强干的个性和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对饭店保安一万美元的讹诈时,公爵夫人说:“We will not pay you.”当被酒店保安要求听他讲的时候,公爵夫人用了“I will not listen.You will listen to me.”来表达不容置疑的命令;再后来公爵夫人为了在气势上征服保安,即使是在她自己开条件以便收买保安的时候也用了“We will not pay you ten thousand dollars. But we will pay you twenty thousand dollars…”和“You will drive our car north.”这样含有will的句子来展现其盛气凌人的高傲姿态。语篇意义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的“主位—述位”结构来实现。Halliday提出从交际功能的角度对句子进行主位和述位的划分,主位一般指交际双方已知的信息,而述位则通常被认为是发话人要传递的信息。通常当句子的主位与句子的主语一致时,我们认为该主位是非标记性的,反之则为标记性的。功能语篇分析理论认为标记性主位具有突出焦点信息的功能。所以对标记性主位的分析能有效地揭示作者的交际意图。比如在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一文进行“主位—述位”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课文的第6至11自然段,每一段第一句话都是用了标记性主位,即它们的主位都是结构类似的介词短语“To those old allies...;to those new states...;to those peoples in the huts...;To our sister republics...;To that world assembly...;To those nations...”而主语都是第一人称代词“we”。这样一方面凸显了每个自然段所针对的不同目标对象,同时也把作者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从而体现亲疏关系的意图表达得清楚明白。结合当时冷战的时代背景,这种做法无疑能更好地服务于作者争取朋友、疏远对手的目的。
3.体裁分析
在众多的语篇分析理论中,体裁分析专注于对语篇结构的解读。体裁分析理论认为语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有着语篇社会内部成员所认可的能识别的特定结构特征的社会交际行为,任何想成为特定语篇社会成员的语篇使用者都要遵循并维护该类型语篇的体裁结构[18]。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讲授特定体裁的结构特征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语篇的结构特点。语篇结构知识的掌握可以帮助阅读者准确、快速获取信息。有研究表明,语篇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语篇宏观意义和结构的认识和评价上[19]。所以,对《高级英语》课文体裁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语步(move)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意图,然后就语言层面进行分析,解读每个语步中作者为了实现写作目的而有意识地采用的词汇、语法、修辞等写作技巧。
下面还是以《就职演说》一文为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语步分析就会发现就职演说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演说体裁,有其自身的语篇结构特点:确立总统身份—提及就职仪式及前任—评价国内外局势—提及新一届政府的未来政策—开发传统价值观—对国民发出号召。在学生确定了语篇的语步结构,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较清晰的了解之后,老师就引导学生发现每个语步的语言特征,揭示相关的语言特征和写作手法是如何促进交际目的的实现。跟其他总统就职演说类似,肯尼迪在其演说的最后一个语步使用了情态动词(will,may,should,need等)和表述责任、担当等意义的动词和名词(effort,bear,struggle,request,pledge等)来号召和恳请大家一起来承担历史责任,加入到他所提出的宏图大业中去。例如:“Will you join the historical effort?”和“Now the trumpet summons us again-not as a call to bear arms...but a call to bear the burden of long twilight struggle...”除此之外,肯尼迪还大量地使用了包容性很强的人称代词“we”,和大量的祈使句与强调句来提高号召力和凝聚力,实现在最大程度上说服听众的目的。由此可见,体裁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不仅了解作者实现其交际目的的步骤,而且懂得实现这些步骤的语篇模式和体裁结构。掌握了某一语篇的体裁后,学生可以对同类体裁的文章进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语篇意识。
为期两个学期的行动研究结束时,课题小组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受到92%的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已经初步显现。首先,学生的语篇意识得以加强。在实验结束的问卷调查中虽有13%的同学表示还需要借助小组合作或老师的指导才会分析语篇,但已有76%的同学表示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借助课文的语言特点、体裁结构、语境知识来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立场观点。其次,语篇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创造条件。运用语篇分析这一研究工具,有着完全不同背景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量语篇,课堂上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再有,在语篇分析过程中,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具体而言,高级英语篇教学实现了从语言技能教学向内容教学的转变。学生在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对课文内容及其所反映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全面和有效的批判分析,从而提高了其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高级英语》课也因此达到了通过阅读训练思维的目的。
语篇理论指导下的高级英语教学是既有优势又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由于它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接受老师讲解的课堂学习模式,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习主动性较弱和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由于加入了语篇分析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对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课时安排也提出了挑战。如果学生在上《高级英语》课之前能选修到语篇分析的相关课程则该问题将能得到改善。
高级英语的研究性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阅读来培养学生语篇能力,发展其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探究能力。语篇分析关注真实语境中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为揭示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与语境的关系提供了方案。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探讨了《高级英语》的语篇教学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以功能语篇分析为主要内容的高级英语的语篇教学能有效地促进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和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1]Kemmis,McTaggart,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Waurn Ponds,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2.
[2]杨明全.行动研究与课程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4(04):31-35.
[3]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1):8-13+79.
[4]程晓堂.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J].国外外语教学,2005(01):10-18.
[5]周瑞英.高级英语教学中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6):172-173.
[6]陈建平.语篇分析理论与高级英语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7):207-208.
[7]李红英.基于语篇理论体系的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40-44.
[8]罗长田.论高级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142-145.
[9]王静.语篇分析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62-164.
[10]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1]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01):3-10.
[12]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3]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1-4、19.
[1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5]方琰.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2005(06):1-5.
[16]Halliday,M.A.K.,M.,Matthiessen,C.M.I.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2004.
[1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8]Martin,J.R.,Rose,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
[19]Grabe,W.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mov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An Action Research on Discourse Approach to Teaching Advanced English
Zhang Shuanghua Zhu Jianbin
(Xinzhou Teachers College, Xinzhou, Shanxi 034000)
Action research, an effective tool for teachers to critically reflect o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is significant to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is one of the majo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inquiry-based instruction. This is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English. Results show that teaching students to do discourse analysis of textbook passages can facilitate the fulfillment of such teaching objectives as cultivating students’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exts, fostering their abilities in problem solv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us discourse analysis is an effective way of conducting inquiry-based instruction of Advanced English.
action research; discourse analysis; Advanced English; inquiry-based instruction
2014-03-19
忻州师范学院教改课题“行动研究在英语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中的运用”(201107)研究成果。
张双华(1976-),女,四川西昌人,文学硕士,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师教育研究。朱建斌(1978-),男,四川遂宁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忻州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相关研究。
H314、H319.3
A
1008-293X(2014)11-0014-05
(责任编辑林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