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生
(四川文理学院 高教研究所,四川 达州635000)
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更加关注和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工程。[1]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印发〈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总体方案〉的通知》,四川省也印发了《四川省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市、州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安全、卫生、饮食、住宿等做到“五有配套”—— 有符合标准的学生宿舍、学生食堂、饮用水、厕所和学生澡堂,并制定了相关政策,落实了补助资金,明确了相关责任,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是川、渝、鄂、陕的结合部和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也是连接成渝经济带、武汉经济带及以西安为龙头的大关中经济带的桥梁。本文拟通过调查和访谈,探讨达州市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分析其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加强达州市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达州市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440所(小学120所,教学点16个,初中304所);学生人数56.82万人(小学37.63万人,初中19.19万人);寄宿制学生16.7万人(小学4.54万人,初中12.16万人);在职教职工3.35万人。
近年来,达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规划建设和规范管理,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寄宿学生的待遇逐渐提高,办学效益日趋明显。其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速,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达州市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紧密结合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要求,在充分利用好现有学校校舍的基础上,以方便学生入学为前提,按照“安全、舒适、够用、实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统筹制订全市寄宿制学校总体规划,确保投入一所,建成一所,发挥效益一所。[2]2007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5.42亿元,新建学生宿舍14.2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21.82万平方米,新建卫生厕所1.40万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学校126所,有效改善了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市抓住国家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其他义务教育工程项目紧密衔接,既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效益,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对已经在上述工程建设规划中布点建设了生活用房的农村初中,原则上不重复安排,同时因地制宜地实施沼气改厕、太阳能利用等,着力建设农村生态校园。
(三)后勤保障措施到位,学校管理日趋规范。一是强化日常管理,切实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都制定了《寄宿制学生管理办法》,强化完善安全、食堂、宿舍管理等各项制度,着力改善寄宿制学生生活条件。二是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寄宿学生在校安全。明确学校行政“一把手”为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学校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安全防护知识宣传活动;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实行封闭管理制度,严格门卫管理制度。三是强化饮食卫生管理,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加强了食堂餐食和饮用水管理,大力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严格供餐模式准入管理;普遍建立试尝留样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坚决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从2006年的小学每生250元/年、初中每生500元/年提高到2013年的小学每生1000元/年、初中每生1250元/年,惠及学生万名,进一步减轻了寄宿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立德树人提高质量,注重学生全面培养。近年来,达州市广泛开展了“立德树人”教育活动,以“高效课堂”为改革切入点,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寄宿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推行人性化管理,实施人情化服务,特别是对寄宿的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贫困家庭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设立“亲情电话”,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代理妈妈(爸爸)”等结对帮扶机制,及时解决孩子们心理上的问题和生活中的困难,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二是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彰显学生个性特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三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积极开展“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内务整理竞赛”、“营造温馨宿舍”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四是重视家校沟通与联系,构建家校合一的寄宿生教育模式。建立寄宿生信息卡,定期召开寄宿生家长会,开放家校沟通渠道,建立民主、平等、互信互访的家校关系,争取家长的积极主动配合,共同教育好寄宿学生
(一)基本设施建设离标准尚有较大差距。一是学生宿舍和食堂面积未能达标。全市农村寄宿制小学现有生均宿舍面积3.18平方米,比省颁标准少1.82平方米,共差8.27万平方米;初中现有生均宿舍面积2.74平方米,比省颁标准差2.76平方米,共差33.57万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全市差5.2万平方米;部分学生食堂是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建设,现仍由承建商出租经营,饭菜质量难以保证。二是学生厕所建设差距较大。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厕所基本是旱厕,无水冲式厕所,污物直排,环境卫生质量较差。蹲位数量严重不足,差距较大;三是基本无学生洗浴设施。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均无学生浴室,大多数学生宿舍设备相当简陋,没有洗漱间,无热水和开水供应,二次供水安全隐患较大;四是配套设施大多不全。多数学校宿舍、食堂使用项目资金建好后,内部设施严重缺乏:有的无清洁水源,有的无餐桌、坐椅,有的还用木柴在新食堂内烧饭做菜;学生床铺大多年久失修,部分铁床横梁已经弯曲。大多农村寄宿制学校课余活动设施严重不足,音、体、美、图书阅览室等设备差,无法满足学生在寄宿期间的课外文体娱乐活动。
(二)资金缺口较大。一是五年内要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基本满足学生寄宿需求,全市所需经费缺口近60亿元。二是寄宿制学校原有债务沉重。前几年,部分学校利用社会资金修建了一些学生宿舍和食堂,学校利用收取的住宿费偿还了部分修建债务。按新的政策规定,学校停止收取住宿费后再无经费来源偿还下欠债务。三是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管理、设备购置、水电费用等方面开支增大,而生均公用经费有寄宿生和无寄宿生标准一致,导致寄宿生越多的学校资金运行越困难。
(三)教师尤其是工勤编制紧缺。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文件规定,小学每班不得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得超过50人。目前执行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为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4.06,初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8.86,一些学校教师缺编较多,大班额现象突出。目前,各地都没有解决寄宿制学校食堂炊事员、生活管理员、安全保卫员、水电工、实验员、校医等专职工勤人员编制,只能由学校聘用临时工或由教师轮流监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既不利于寄宿生的安全管理,又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
(四)管理理念和方法不够科学、规范。一是学校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不健全,学校对提升寄宿生管理水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科学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实用、全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个别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不全、不细,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着随意性、自由性现象。[3]二是边远山区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被忽视,寄宿生管理是“教学”与“看管”的简单叠加,加强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全面落实。三是安全管理亟待加强。门卫和宿管员管理能力不强,执行制度不力。部份学生食堂安全监管不到位。学生往返学校交通存在安全隐患。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均未按标准规定设立卫生室,无专、兼职医务(保健)人员,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存在隐患,必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缺乏。
(一)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要抢抓国家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机遇,认真研究政策,科学编制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努力实现到2018年末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都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目标。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要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兑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和“三个确保”的规定,设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及更新维护专项资金。三是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经费倾斜力度。在国家尚未提高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的情况下,各县级财政应适当安排资金解决寄宿学校的水、电费及宿舍聘用员工工资社保,寄宿制学校教师补助等。四是制定捐助资金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捐建寄宿制学校,资助困难学生。
(二)完善设施,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要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要求,科学规划寄宿制学校容量,满足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入住学校的需求。抓住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有利时机,争取更多建设项目进入国家库,基本实现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简化学校建设审批程序,减免建设工程收费项目和标准。二是要完善配套设施。按照《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完善学生宿舍和食堂的配套建设。努力解决个别学校用柴火做饭、无餐桌椅、无自来水等问题;加快澡堂建设,大力推广寄宿制学校安装太阳能,让学生用上热水。加大“旱厕”改造力度,防止污物直排。设立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配齐必要的设施设备。三是要加强学校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增强生活教师和后勤人员的责任心,做到校园管理无死角,制度建设无盲区。广泛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完善校园监控系统。宿舍管理人员要坚持24小时值班,并做好各种登记、学校食堂不承包经营,坚持“专人管理、保本经营”的方式,严把食品卫生关,建立健全食品采购、存放管理、留样登记、餐厨废弃物处理等一系列食堂管理制度和卫生安全措施,教育、卫生、公安、食药管理等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寄宿制学校安全、食品卫生等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四是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建立联防机制,及时排查学校各种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积极配合公安、综治和电信部门,规范或取缔校园周边的网吧、发廊。
(三)健全队伍,确保后勤服务质量。首先,要完善用人机制,加大教辅人员的配置。合理设置寄宿制学校教辅人员的配置比例,落实好编制和聘用办法,加大空岗补员力度。后勤人员可从符合安置条件的转业人员中安排,也可探索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少于600名学生的学校校医由卫生、教育部门联合出文聘村卫生室或卫生院医生兼任,实行双向考核,将医务室履职情况作为个人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依据。定岗向社会和医学院校聘用全科医生专职从事校医工作,将专职校医的职称评定纳入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序列。其次,要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学校教学管理能力。要整合现有师资力量,多途径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师资培训,把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范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职员工队伍。[4]再次,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补助政策,在职称评定上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适当放宽条件,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切实改善教师工作环境。要加强养成教育,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精细化管理,树立全方位育人意识。
(四)打造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一方面,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创设影响学生成长的德育情景。要因地制宜打造校园文化,使环境与学生相融合,让校园成为陶冶、塑造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佳场所。另一方面,要因校制宜,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可通过赛诗会、歌唱比赛、书画作品展示等活动丰富寄宿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要加大文体设施的配备,完善音、体、美、阅览室的功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保证活动开展的多样性和经常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唐华生.基础教育发展质量论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1(5):119-121.
[2]叶怀凡.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背景下的教师激励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3):148-152.
[3]赵丹龄,杨 鸿,王 磊,王希勒,许安国.英法大学人事制度考察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1):83-90.
[4]唐华生.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若干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