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影视发展历史述略

2014-04-10 15:18:10邓琼飞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五指山黎族民俗文化

邓琼飞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海南民俗影视发展历史述略

邓琼飞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海南民俗影视拍摄活动始于1928年,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海南影视发展的总体情况,可将海南民俗影视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也是海南本土文化发展过程的体现。对海南民俗影视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有利于总结民俗影视发展的经验和不足,对建设海南本土文化品牌、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内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海南;民俗影视;发展历史

民俗文化与影视结缘已久,中外历史上早期的影视片,尤其是纪录片,大都以民俗文化为主要题材,或者说绝大部分影视都包含民俗文化元素,这些影视对很多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兴起的今天,民俗影视以其丰富的内容、朴实的风格忠实地描述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给观众一种清新、淳朴的感觉,受到了现代城市人们的欢迎,而各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就更受到影视制作者的青睐。

海南民俗影视拍摄活动早在1928年就已经出现,直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间的影视都是以纪录片形式出现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海南建省,海南影视主要以海南岛的革命历史为主要题材的故事片为主,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海南民俗文化元素。1988年海南建省之后,其优越的自然风景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海南岛“天然摄影棚”的美誉在影视圈成为共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众多现代影视制作者的钟爱,越来越多的现代影视在海南岛拍摄外景,民俗影视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1928年至2013年85年左右的时间里,海南民俗影视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海南通过影视手段传承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海南本土题材的影视越来越重视对海南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海南历史上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第一,1950年海南岛解放;第二,1988年海南建省,同时成立海南经济特区;第三,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根据这几个时期,再结合海南影视的总体情况,可以把海南民俗影视的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1928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影视很少,且全是黑白无声的纪录片,但却最真实地反映了黎族的民俗文化

这个时期,在海南拍摄的电影非常少,所能看到的只有两部纪录片:《五指山问黎记》和《海南红山之外》,均是对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原始记录。

1928年,时任琼崖行政专员的黄强在考察五指山地区黎族部落过程中,对考察活动进行了拍摄,最后形成纪录片《五指山问黎记》。黄强被认为是最早关注黎族的学者[1]。该片记录了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展示了黎族的服饰、饮食、狩猎、信仰等民俗文化。黄强根据这次考察,还于同年出版了同名专著《五指山问黎记》。从著作来看,他于1928年10月11日率队带领包括技师、医生、士兵以及一名法国传教士在内的数十人启程前往五指山黎族地区,26日离开五指山地区。书中详细地记录了黎族的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并表达了建设黎族地区的法制、将五指山开发为旅游避暑胜地、建设墟场解决黎民交易不便之苦等设想[2]。从书中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体恤民情的忠厚官员,处处体现了他对生活困苦不堪的黎族人的同情和体谅。这部纪录片和这部著作相当珍贵,是记录和研究黎族民俗文化最早的资料。

1937年,一位名叫克拉克的美国人进入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的志口村,拍摄了黑白无声的记录片《海南红山之外》,该片由原在琼州学院担任外籍教师的美国人埃里克先生在美国博物馆内发现,并复制了一份光碟于2005年8月赠送给了海南省民族学会[3]。这部纪录片时长37分钟,影像比较清晰,很直观地记录了黎族服饰、民居、纹身、饮食、舂米和脱粒、捕鱼等民俗文化及场景,这是很真实、很原始的黎族民俗文化的记录,具有很宝贵的研究价值。

二、第二个时期:1950年海南岛解放至1987年建省前。这个时期的影视以海南革命历史为主要题材,民俗影视较少

海南岛解放后,在海南岛取景拍摄的影视片比较多,但是这38年来的影视片基本上以海南岛人民的革命历史为主,表达的政治主题和时代特征非常明显,而对民俗文化的描述自然不是重点。但这个时期由于国家非常重视民族政策,也支持对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因此,海南民俗影视的发展也取得不少成绩。

1957年,纪录片《黎族》反映了海南岛五指山地区黎族保留的原始社会残余——“合亩制”的情况,大量记录了黎族生产、生活习俗。该片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16部中的一部[4],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学术与电影制作机构合作拍摄。这些纪录片均是出于当时新中国政府开展“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工作的需要而拍摄的。

1959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王珊等主演的电影《五朵红云》是一部舞剧,以革命历史为题材,描述了海南岛黎族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黎族民俗文化在该剧中被大量运用,再现了黎族很多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等场景,并且剧中的音乐采用了黎族“罗呢调”等民歌形式,舞蹈则采用了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等黎族民间舞蹈。

1962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张客导演、王英蓉等主演的电影《红叶题诗》上映,该剧是一部琼剧主题的电影,剧本还由著名戏剧家田汉进行了修改润色,该剧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的发展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方润南导演的美术动画片《歌声飞出五指山》,主要讲述海南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穷苦百姓和地主作斗争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穷苦农民反抗地主阶级压迫,但全剧以黎族文化为主,有大量的黎族民俗文化描述,如黎族纺线、黎族织锦艺术、黎族民歌、黎族船型屋、椰雕等等。

1985年,由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杨光海拍摄的纪录片《黎族民俗考察》[5]详细地记录了海南岛黎族的制陶技艺、踩田、纹身、编织、捕鱼等民俗文化活动。

这个时期的海南民俗影视是在国家“文化救险”的倡导下取得的一些成果,但相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来说,数量较少。当然这个时期在海南岛拍摄的电影还有一些也从侧面零星地描述了一些海南民俗文化,诸如电影《红色娘子军》(1961年)、《碧海丹心》(1962年)等,但民俗文化大都以海南岛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出现在影视中。由于受到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的影响,影视故事片大都是以海南革命历史为主要题材,描述海南军民英勇的革命斗争事迹,海南民俗文化也就不是这个时期的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三、第三个时期:1988年建省至2009年。这个时期的民俗影视不多,但对海南民俗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1988年,海南建省,同时成立经济特区,并成为全国最大的、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闯海南”由此拉开序幕,全国八方精英、十万人才怀揣着梦想来海南淘金,为海南建设带来了必须的人才。但是在这个时期,尤其是1988年至1995年这段时间,海南的重心几乎全扑在经济建设上,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建设,因而对本土文化的发展关注很少。因此,这22年产生的海南本土影视比较少,而民俗影视则更少。

1995年,由王栋导演的6集电视连续剧《椰林湾》[6]在文昌拍摄,该剧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摄制,以海南文昌地区鲜明浓烈的地域文化为立足点,以一群土生土长的普通渔民为对象,着力反映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渔民在生活、感情和观念上的变化。剧中体现了浓厚的海南民俗文化,如海南民居、渔业民俗、服饰、岁时节日、跪拜祖坟、上孔庙祷告、给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等等,尤其是剧中反复出现的木偶剧和琼剧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6年,由王栋导演的6集电视连续剧《黎母山》[7]上映,该剧是一部关于海南黎族题材的电视剧,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海南黎族同胞的生存状态、生活变化和精神面貌。剧中对黎族服饰、民间音乐等民俗文化有深刻的描写。

1997年,由林渔安与邢植朝创作、海南省保亭县委县政府和海南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拍摄的电视剧《七仙岭传说》(上下集)在保亭县拍摄,当年7月在海南电视台播出[8]。该剧是根据保亭民间传说《七仙岭的传说》改编而来。

2006年,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韩万峰导演、王曼娇等主演的故事片《青槟榔之味》[9]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拍摄。该片讲述的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下,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五指山脚下的普通黎族家庭三代人如何追求幸福的故事。该片是我国第一部黎族现代生活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也是海南省影视协投资参拍的第一部电影。影片全部使用本地黎族群众担任演员,片中使用黎语同期录音,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黎族题材电影。影片中大量运用了黎族织锦艺术、黎族民歌、黎族民居、黎族方言、黎族纹面、槟榔等等民俗文化。

2008年,由陆晓光导演、胡淑丽(黎族)等主演的《木棉花开》[10]上映,该剧由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海南省电视台、海南七洲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拍摄,主要取景在白沙完成。该片主要是由海南黎族民俗文化建构成的一部黎族风情音乐片,大量地展示了黎族民俗文化。

尽管这个时期民俗影视较少,但影视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主要是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本地的旅游开发,从而加强了对本地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推介。

四、第四个时期: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以来。这个时期的海南需要大力提升文化内涵,影视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2010年是海南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几乎也是在一夜之间,海南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各种资源源源不断进入海南,大力推动了海南经济的发展。而经过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房地产泡沫后的海南,比较理性地、尊重经济规律地进行发展,文化升级成了这个时期所必须要面对的事实。因此,2010年以来,除了来海南岛拍摄外景的影视更多之外,海南省自己也在寻思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用文化来提升海南的旅游形象,以全面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层次。这个时期拍摄的海南本土影视主要以纪录片为主,用纪录片来宣传本地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大量地展示本地民俗文化,尤其是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本土文化影视的制作,以提高本地的旅游影响力。

2010年,由三亚涯角动画有限公司拍摄、梁璇与冼国宝导演的动画片《鹿回头传奇》完全是一部由海南黎族文化构建起来的影片。该片融合了《黎母山的传说》、《鹿回头的传说》、《槟榔的传说》等黎族民间传说,剧中展示了黎族众多的民俗文化。

2010年,由邓伯超导演的《余光之下》是一部以海南儋州市南丰镇的客家人为题材的纪录片,全方位展现了海南客家人的节日、民歌、建筑、信仰等民俗文化。

2011年,由海南巨龙文化传播公司和贵州大爱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摄制、张弛导演、武文佳等主演的电影《黎歌》[11]是一部以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民歌”为主题拍摄的音乐故事片,全方面展示了黎族的民俗文化。

2012年4月,由海南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指导,海航集团投资拍摄,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航活力影业投资公司、三多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6集大型纪录片《望海南》上映,该片是一部全面展示海南文化的巨作,其中大量反映了海南的民俗文化,对黎族传统的织锦艺术、制陶艺术、黎族船型屋、渔业民俗等详细的记录。

2012年4月,由海南广播电视台与央视纪录片频道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海之南》于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期间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多次播出。该片通过与海南旅游业相关的七个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变化,全方位展示了海南自2010年开始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的发展面貌和建设成就,其中包含大量的海南民俗文化介绍。

2012年,由周保同导演、徐仕龙等主演的《我爱五指山》(又名五指山之恋)在广州上映,该片在海南岛五指山原始森林公园拍摄,以我国知名诗人、词作家郑南的名作《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创作经历为原型,表达艺术家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12]。影片中大量展示了五指山黎族民俗文化。

2012年,由中天太和(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海南智谷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拍摄、智谷导演、朱文超等主演的电影故事片《山海黎乡》[13]在昌江拍摄,讲述的是一对城市情侣在爱情上遇到挫折后,前后进入海南黎族地区采风,巧遇一对黎族情侣,并见证了他们纯真的爱情,从而改变了两个城市青年的爱情观,并且各自回归真爱。影片展示了昌江壮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展示了黎族众多美轮美奂的民俗文化。

2012年,由海口市委、市政府主办,海口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在海口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包括“海南琼剧”、“三江舞虎”、“府城换花节”、“海南椰雕”、“斋戏”、“海南公仔戏”、“海南军坡节”、“祭海”、“海南民歌”等十多个项目,该系列纪录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起源、特点、发展、代表性传承人和经典故事,以及对“非遗”项目的文化、艺术价值等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纪录和阐述。

2013年4月底,由中央电视台与海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海南梦》上映,该片主要是为庆祝海南建省25周年而拍摄,大量拍摄了海南黎族、苗族的民俗文化,对海南黎族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描述。

这个时期的民俗影视都是以海南本土文化为主要题材,但多为纪录片,而在纪录片中所涉及的海南民俗文化主要是黎族织锦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等较为出名的民俗文化事项,更多民俗文化尚未涉及,但海南明显加强了本土文化的挖掘力度,重视程度可谓是前所未有,其目的就是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寻找本土文化支撑。

综上所述,海南民俗影视发展的85年,实际上就是海南民俗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海南本土文化发展过程的体现。对海南民俗影视发展历史的梳理,有利于总结经验和不足,为未来海南民俗文化的影视传承和传播制订新的、更适合民俗文化发展规律的建设规划,从而形成海南本土文化品牌效应,以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内涵。

[1]岑家梧.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M]//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28.

[2]黄强.五指山问黎记[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28:40-68.

[3]孙乐明.《海南红山之外》再传佳话[EB/OL].[2014-02-03].http://news.sohu.com.

[4]朱靖江.复原重建与影像真实——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再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13(2):61-68.

[5]杨光海.《黎族民俗考察》影志[M]//民族影志田野集录.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150.

[6]叶家铮.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评电视连续剧《椰林湾》[J].中国电视,1995(3):11.

[7]王栋.《黎母山》导演阐述[J].中国电视,1996(3):45.

[8]海南文艺网.影视协大事记[EB/OL].[2014-02-03].http://www.hnwenyi.net.

[9]董亚岭.青槟榔之味[EB/OL].[2014-02-04].http://www.soku.com.

[10]陵水侾,应石剑.黎族风情音乐片《木棉花开》[EB/OL].[2014-02-04].http://lizu.baike.com.

[11]新华网.原生态电影《黎歌》办研讨会,专家盛赞民族题材[EB/OL].[2014-02-04].http://ent.southcn.com/8/2013-04/15/content_67032210.htm.

[12]刘嘉珮.电影《我爱五指山》海南开机李双江到场助阵[EB/OL].[2014-02-04].http://www.hinews.cn.

[13]董亚岭.电影《山海黎乡》[EB/OL].[2014-02-04].http://lizu.baike.com.

Profile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Folklore Film and Television in Hainan

DENG Qiong-fei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Qiongzhou University,Sanya 572022,Hainan,China)

The Filming activities of the folklore film and television of Hainan province began in 1928,with a history of 85 years.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of Hainan province,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folklore film and television of Hainan province.The four periods is the embodiment of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ainan local culture.Card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folklore film and television of Hainan province is conducive to sum up experience and inadequate,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local culture brand,improv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has a huge role.

Hainan province;the folklore film and television;the developmenthistory.

J99

A

1007-5348(2014)09-0107-05

(责任编辑:宁原)

2014-05-22

2012年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规划科研课题“海南黎族民俗文化与影视开发研究”(QMZJD2012-17)

邓琼飞(1981-)男,湖北利川人,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学及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五指山黎族民俗文化
黎族小伙闯“深海”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06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黎族母亲》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3期)2022-03-16 22:50:41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小林的漫画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五指山小型猪腹腔粘连模型的建立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