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研究

2014-04-10 11:17:13徐欣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德育课思想道德职业院校

徐欣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技师分院信息工程系江苏·徐州221151)

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研究

徐欣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技师分院信息工程系江苏·徐州221151)

当前,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下蓬勃发展起来。当数千万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品德素养便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笔者提出德育与教学的一体化;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环境育人作用,科学设置校园德育场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职业化班主任队伍等解决对策。

职业院校思想道德职业教育

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我国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9年全国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总计招生781.63万人,在校生2034.17万人,毕业生586.2万人。当众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线,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时,职业院校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便愈显重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曾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突出说明了思想道德素养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有文化、懂技术的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选人用人的原则。一个技术高超、知识丰富,但却没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败坏的人,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

诚然,当代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成长于社会转型期,学生自身又处在青春期,加之家庭、学校教育存在种种不足,使得他们在思想道德素养、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呈现出知行不一、行为失范、法制观念淡薄、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自信、心理脆弱等不足,道德现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给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学生由于生源复杂、普遍理论功底较差、人文知识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思进取,自律性较差。这就对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片面强调技能的培养,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重视不够

1、学校不重视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复杂,贫困生多,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基本技能和社会经验,再加上职业院校多为工科,因此,为迎合市场需要,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各个职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思想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公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较差;学校重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重视招生和就业工作,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物力、财力保障,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的情况;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不重视还体现在认为德育工作是少数德育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班主任的事,没有树立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全员参与的意识,德育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2、教师不重视

职业院校的任课教师,大多是专业技术方面的能手,但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教技术很强但育人却不足。甚至有些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管理学生是班主任的事,学生在上课期间出现的问题,宁愿停课也要交给班主任或学生管理人员来处理,对于学生在校园里出现的问题更是不管不问。这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3、学生、家长不重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和家长们常常把教育当作牟取优越职业的敲门砖,却无视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对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认识不清且要求不高,同样存在着“重技术、轻德育”的思想,大大削弱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有智商但没智慧,有知识但没文化,有文化但没修养的情况大量存在。

(二)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简单粗暴

1、以灌输为主,缺乏实践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德育课的教学只注重道德理论规范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道德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学生只是知道、了解这些理论,却不能在生活实践中深刻理解这些道德规范要求,也就很难在实际行动上认同并付诸行动。有时灌输得越多,反而更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带来德育的低效。

同时,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仍然采用考试、考查等形式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德育课成了一般的智育课,很多学生在卷面上答得头头是道,而行动上却是南辕北辙。其考核结果必然是不符合实际,无法让人信服的。

2、以言教为主,漠视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标准非常贴切的描述。德育教育则更加重视教师对学生们的言传身教,更要求德育教师、学生管理老师乃至全体教职工都能够以身作则、事事垂范。教师应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继而愿意积极实践,言行统一。

然而,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业倦怠,或者说叫“厌教”的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引发职业意识淡漠,表现出工作士气低落;不愿备课、写教案;上课照本宣科,走过场;对学生失去耐心,工作敷衍;工作效率低、满意度差等。教师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而且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也有极大的影响,其最终后果将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美国学者德沃肯(Dorkin)就曾说到:“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以传统为主,缺乏创新

在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中,上课、开会、搞活动不可谓不是德育教育,但是课要如何上、会要如何开、活动要如何搞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效果则是很多职业院校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在很多的职业院校德育课的教学常常是照本宣科,德育课的教师更是不加甄别,甚至一些根本不具备上课能力的教职员工也来担任德育课教学,又何谈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思路、研究教学方法;开会也是德育的途径之一,但是当我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过所讲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是否易于让他们信服和接受;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但是如果活动年年搞,年年老样子,没有新意,没有创造,也就会渐渐的没有了吸引力。

(三)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1、缺乏实效性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仍停留在总体要求上,强调总的方向,忽视最基本、最实在的东西,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实际,使德育目标显得“高、同、空”,过于政治化、划一化、理想化。就像有的学生说的“老师讲的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学校德育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不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直接的帮助,将必然影响其可信性和实效性。

2、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与普通院校无异,仅停留在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却不能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及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很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甚至创业观。

二、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面对当前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道德教育想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不断创新。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与教学的一体化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使得学校过于偏重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下的真功夫不多,往往流于形式。单靠班主任开个班会,团委、学工处搞个活动来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德育成了职能部门、班主任以及德育课任课教师等的专职工作,“教学为先,德育靠边”的现象是非常危险的。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所以,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更需要与课堂教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达到教学德育一体化的目的。

1、职业院校德育与课堂教学一体化

职业院校道德教育实施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教学活动却是学校最主要、最频繁的活动,应该将德育积极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之中,使德育与课堂教学一体化。

建立一体化德育机制,要树立教学就是德育,教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育人新理念。使德育成为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时,为了保证德育与教学一体化机制的实施,学校还要建立任课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确定具体考核指标。如:要求教师熟悉德育文件、遵守职业道德、仪表行为规范、关爱尊重学生、教学计划体现德育、参与德育科研等,将德育工作评价结果列入教师职称评定和综合工作考核之中。

2、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及其他课程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目前,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德育课的讲授也大多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缺乏吸引力。所以在学生看来德育课讲的是空洞的大道理,只要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就可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成为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一是要保证师资,建立一支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二是要保证课时,不能随意删减教学内容,更不得取消德育课;三是要在教法上不断改革创新,避免空洞地说教,课堂上增加互动和参与;最后要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在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根据其他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进行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进行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和创业精神的教育等,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除此之外,还应通过作业、考试、实习操作等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品德上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诚实守信、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质,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亦可采用小组讨论和竞赛等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进取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3、充分发挥实习实训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学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时用于学生实习实训,有一年的时间用于顶岗实习。学校要结合实习实训的特点和内容,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学生讲团结、讲奉献、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

(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的全面教育的必要条件。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冷静地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提升团结协作精神;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于特色活动之中,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文艺演出、合唱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心;通过技能节活动锻炼学生刻苦钻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实习、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正确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发挥环境育人作用,科学设置校园德育场景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教育者的创造和劳动,使受教育者处于充满爱、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情境中,能极大的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场景设置工作,应当引起学校领导以及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必须精心组织、策划。下面是几种关于德育场景设置的具体实践方法建议。

1、校园德育场景的设置

学校校园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长期的主要场所。俗话说,环境改变人,有一个健康整洁、催人向上的环境,对培养和陶冶学生的心灵十分重要。

学校要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以及环境卫生工作,让学生感到在这种环境中学习生活是一种享受,并养成讲卫生、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注重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将校风、学风、校训、校徽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写在显要或常见的位置,用以警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增加其认同感;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利用宣传画廊、校园标语牌、广播站、闭路电视、校园网等对学生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和影响。

2、注重学生学习和生活区域德育场景的设置

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应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场所。教室是老师授课,学生学习的场所,德育不仅仅是在班会上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指导,教室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教育者。如:教室中张贴校训、班训或名人警句;定时更换健康向上的黑板报;悬挂《班级公约》栏、学习竞赛栏、好人好事栏、学生操行考核公示栏等以鞭策鼓舞学生;教室时刻保持清洁卫生,桌椅摆放整齐并适当美化教室,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环境的熏陶,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学生宿舍德育场景中,温馨的宿舍名字、恰当的寝室文化、整洁的寝室内务都会使学生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学生遵守宿舍纪律的自觉性。

3、实训车间德育场景的设置

实训车间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主要场所,也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其道德场景的设置,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习车间安全教育的氛围要强烈,必须设立大幅的标牌或标语,让学生走进车间就能受到安全教育的熏陶,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实习车间应将每一个专业的实习岗位要求、操作规程,编制成完整的规章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用制度规范每一个人的行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每个学生在实习训练中都应该牢固地树立质量意识,所以实习车间里“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标识必不可少。

(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职业化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普遍不高,作为学校教育管理主力军的班主任,工作艰巨、任务繁重,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的职业理论和高超的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独立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立一支职业化的班主任队伍,是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

“专职班主任”是班主任职业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指:以班主任工作为职业,在学校全职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教育者。专职班主任的启用可以适应职业院校住校学生多、处在青春躁动时期的学生易冲动、难于管理等实际情况需求,又解决了部分兼职班主任教学工作多、责任心不足、管理水平有限等实际问题。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由专职班主任为学生提供在学校生活及学习的24小时服务和管理,做到了“孩子交给我,家长您放心。”

[1]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 OL].http://www.sdgb.cn/274377.aspx.

[2]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

[3]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2):56-58.

[4](德)赫尔巴特,李其龙.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注]:以上网络信息查询时间为2011年3月。

G711

A

1009-8534(2014)01-0061-04

2013-09-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年制高职生恋爱现状的调查研究”(2012SJD19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徐欣(197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技师分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青少年教育与培养的研究。

猜你喜欢
德育课思想道德职业院校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2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9:38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6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32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