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玲
(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研究
刘小玲
(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交友观念、生活方式、学习导向和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高校应树立服务意识,加大新媒体教学手段投入,将新媒体纳入到现有教学体系中。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互动的理念。学生应充分调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新媒体”(New Media),“新媒体”从此诞生。[1]。目前,新媒体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走进高等校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有学者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准确把握“教育者主导”的科学内涵,寻找突破点,把握新特点,探寻新途径,健全新的保障机制的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一些学者对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作出了展望。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创新发展的意义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研究的文章较少。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马克思指出:“主观性在它的直接承担者身上表现为他的生活和他的实践活动,表现为这样一种
形式,通过此种形式他把单独的个人从实体性的规定性引到自身中的规定,如果撇开这种实践活动,那么他的哲学内容就仅仅是善的抽象规定。”[3]可见,主体是能在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确证自身对客体的主体地位的人,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个人”。“主体”一词较早出现在我国教育家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中,但学者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关注教育主体性的问题,开始从大学生主体性教育、培养和构建主体性以及师生主体关系方面开展研究。我国教育理论界早就有人提出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命题。[4]林春成提出要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5]胡建渊在讨论推进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时提到,主体性的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也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6]这些观点强调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知识,往往会表现出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对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表达意见和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和自主评价,吸收新的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行为。同时,这种行为也会反作用于教育者,使主客体之间形成相互推进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客体,也是积极、主动的行为主体。可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在教育活动的发起、承担和主动性等方面呈现的特征,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目的,在整体上增强自我适应社会和发展的能力。
新媒体通过卫星网络、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播放器等终端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部分新媒体还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传播,如微信、微博和一些数字杂志等。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媒介个性化、传播分众化、传受关系复杂化、信息扩散化、信息碎片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媒介个性化将使得受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设计媒体;传播分众化则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传受关系复杂化则让受教育者有机会成为其他受教育者的教育者,而传统的教育者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在某些方面完全有可能成为受教育者。信息的扩散化一方面加大了教育信息传播的速度,另一方面则让教育信息先于特定教育者而被发布和广泛存在于新媒体,教育者所要传播的教育信息已经不再具有不对称性,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受教育者的信息来自网络等新媒体,但是又很难确定其来自哪一家媒体,这使新媒体信息完全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呈现出新的特征。
其一,大学生在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信息获取渠道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在教育者方面,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上获取教育者的信息,可以主动选择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加大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渠道方面,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所喜欢的新媒体,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其二,教育双方影响与被影响关系复杂化。新媒体环境下每个参与者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手段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迅速传播出去,在受教育的同时成为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他既是受教育者和受影响者,也是教育者和影响者;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被动的接受者,也是教育信息传播的主动发起者。
其三,教育双方的权威结构转变成网状平等结构。传统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权威式和灌输式教育,教育者处于绝对的权威和主导地位,而受教育者则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但在新媒体环境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拥有着同样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这打破了以往教育者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和权威地位,双方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平等互动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受教育者的内在积极性、主导因素被激发,才能实现教育者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主动接受的契合。
为了解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现状,我们在对一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之前,在大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问卷有效率87.2%。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显示,虽然新媒体已经在高校中广泛使用,但是在新媒体视域下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客观方面,二
是主观方面。
客观上,学校在使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不足。尽管有59.87%的学校已经在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而且超过60%的学生对学校使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持认同态度,但仅有7.01%的大学生经常在新媒体上搜寻、关注思想政治类的教育信息,仅有1.27%的大学生经常在新媒体上发表或转发思想政治教育心得、学习材料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上,0.64%的学生表示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硬性要求学生使用新媒体,提倡使用新媒体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教师的比例不足37%。在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里,则主要是通过学校网站进行的,而利用微信、微博和论坛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例仅为26.11%。这表明,高校校方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重视不足。
主观上,一方面,大学生对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较高。数据表明,36.31%的大学生期望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31.21%的大学生期望多利用3G或4G手机网络开展互动教育,35.67%的大学生期望采用网络新生代微博的个性化教育,41.4%的大学生期望采取“移动课堂”的教育模式,41.4%的大学生期望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媒介素养。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较高,实为高等学校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然而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大多数高校和教师并未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淡薄或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体性发挥严重不足。问卷显示,仅有16.56%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表示满意,教学内容枯燥和索然无味、教学方法死板是学生不满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是56.7%和37.6%。但大学生中通过新媒体自主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比例也仅占19.1%,远远低于大学生经常使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的63.1%的比例。主动关注学校和教师个人的新媒体平台的学生只有35.03%,学生选择关注学校和教师新媒体平台的原因也多与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无关。这显示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存在严重不足。
二是大学生对新媒体视域下发挥主体性的认知缺乏。数据表明,高达52.87%的大学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意识,即便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有所了解的学生也只有13.38%;37.5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或者可能有主体性意识,但却有32.48%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对于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意识没有作用,或者不知道是否有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以及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下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等理论问题认知的缺乏也进一步导致了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不足。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忽视、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倾向,强调受教育者要听话,普遍喜欢听话的好孩子,而不去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从而使大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类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信息,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受到抑制,即使是在新媒体得到普遍采用的情况下,这一状况仍然没有得到较大改观。其实,大学生主体性与内在动力的发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强调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强调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其次,教育者功能缺位阻碍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收集与分析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控制,才能体现发挥应有的功能。但是,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形式上以教育者为中心,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灌输式教学向受教育者传递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只注重内容的传授,无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由于形式主义严重,很多人热衷追求教学的形式,不注重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所处环境,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结果造成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阻碍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
最后,高等教育机构应变不力使新媒体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一大批新媒体已经涌现,这些新媒体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最大特点是它将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社群和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与接收之间的边界。因此,高等学校必须积极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变化,及时将其引入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去。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都表明,目前高等学校虽然普遍意识到新媒体的巨大力量,但是
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将其引入到传统教育体系中来,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挥不足的原因之一。
增强人的主体性,这是时代的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不二选择。笔者认为,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高校应树立服务意识,加大新媒体教学手段投入,将新媒体纳入到现有教学体系中。首先,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问卷调查显示,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念的措施中,25.48%的受访者选择了新媒体这一选项。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积极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偏好、使用程度,加强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其次,要加大对于新媒体教学手段的投入,不但包括所需要的硬件投入,更重要的是软件上的投入,加大针对教师的新媒体培训力度。再次,要修改和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将利用新媒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纳入到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中去,通过制度提高新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率,培养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学习习惯。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互动的理念,增强奉献意识。由于最终执行教学活动的是教师,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工作中承担相应的责任。要让教师认识到新媒体的趋势与力量,认识到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对于一些年龄大的教师,必须勇于接受、学习有关新媒体的知识。在教育理念上,要解决长期存在的忽视学生个性、不能因材施教的问题。新媒体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小的成本与学生互动,有利于真正实行千百年来一直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问卷调查也显示,33.76%的学生呼吁教师应与学生树立平等、互动的引导理念。另外,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奉献意识。新媒体视域下,教学活动可能不局限于课堂,教育时间可能会碎片化,也会大大增加工作量,高校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转变,才能为学生发挥主体性创造条件。
三是学生应充分调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最重要的当然莫过于学生自身,学生应充分调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在问卷调查中高达59.24%的学生对此表示认可。大学生要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自己的这种能动性对教学效果的决定性作用。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要认识到在新媒体情况下自己不仅仅是受教育者,随时也会成为别人的教育者,自己在新媒体上搜寻、关注、分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能会对他人的学习产生影响。大学生本身应加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方法论上提升思想政治学习的效果,从而更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虽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挑战和不利因素,但在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和模式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机遇。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是单调萧瑟的“冬天”,而是五彩缤纷的“春天”。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利用新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表现出大学生要求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强烈诉求。因此,笔者认为,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在建立和完善新媒体信息机制下,净化不良信息的传播,构建大学生健康优良的精神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必须尽心尽力,为增强和发挥思想教育的主体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2.
[2] 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78-8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9.
[4] 顾明远.总结历史经验 认识教育规律[J].北京成人教育通迅,1981(1):13-25.
[5] 林春成.弘扬与培育教育者主体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3(12):67-70.
[6] 胡建渊.推进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5-02-16(12).
(责任编辑:施建平)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Eyereach of New Media
LIU Xiao-ling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China)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e idea of making friends, lifestyle, learning orientation and way of thinking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contents and ways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good sense of service, much higher spending on new media teaching, and new media technology should be subordinated to the teaching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a more equal and interactive idea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 enthusiasm of self-management, self-education and self-development should be aroused adequately and play the main role actively.
new-media;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ubjectivity
G41
A
1008-7931(2014)06-0121-04
2014-06-19
武汉工程大学第五届(2013年)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CX2013069)
刘小玲(1987—),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政治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