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 达成校本课程三维目标—以镇湖实验小学“苏绣艺术”课程实施为中心

2014-04-10 11:10杨翠蓉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苏绣刺绣校本

杨翠蓉,刘 健

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 达成校本课程三维目标—以镇湖实验小学“苏绣艺术”课程实施为中心

杨翠蓉1,刘 健2

(1.苏州科技学院 教育与公管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高新区镇湖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61)

镇湖实验小学的“苏绣艺术”校本课程采用了共创模式,即学校与社区、家庭共同规划、开发、指导、实施“苏绣艺术”校本课程,并一同对其进行评价。该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了合作探索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掌握简单的苏绣针法与绣法,更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人的职业和苏绣。

苏绣艺术;校本课程;学校;社区;家庭

校本课程是学校凭借自己的优势、特色、资源,根据学校、学生与所在社区的需求,由学校自行开发的一种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多样性发展与个性发展。苏州高新区镇湖实验小学地处“苏绣之乡”—镇湖,刺绣在镇湖已有2 000多年历史,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给予镇湖刺绣“绣中奇葩”的美誉,在镇湖可见各种绣庄、刺绣艺术馆、刺绣研究室。基于所在社区的文化特色、经济特色,2006年镇湖实验小学借鉴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创模式[1],邀请所在社区工作人员、苏绣大师、家长参与,共同承担“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协调、指导、实施、评价工作。本研究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对近十年“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实证研究与经验总结,以为更好地实施、推广校本课程提供借鉴。

一、学校、社区、家庭共同规划与开发“苏绣艺术”校本课程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

苏绣是一种技能,苏绣大师朱凤总结出13类37种传统苏绣针法;苏绣还是一门艺术,是苏州文

化的象征,苏绣“精细雅洁”的特点是苏州文化的集中再现。苏绣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还是镇湖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镇湖人“开门七件事”后的“第八件事”。因此镇湖实验小学“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了解并热爱苏绣,了解苏绣的技能并能初步从事刺绣活动。这一总目标进一步细化为“知” “能” “行” “情”四个具体目标,主要是:1.认知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进一步了解苏绣的历史发展、制作过程,了解家乡镇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厚实的文化底蕴。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初步的苏绣技能,提高苏绣艺术鉴赏能力。3.行为目标。通过课程实践,能掌握苏绣制作步骤,掌握基本的苏绣针法与绣法,能设计、制作简单的苏绣作品。4.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刺绣作品,感受苏绣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苏州传统工艺的热爱;通过了解家乡的发展,感受家乡的神奇、美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培养对象的规划

越早认识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生活,越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且这种情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积累、沉淀。领域技能的研究者探讨了年龄与行为水平的关系,发现个体起始年龄越早,越可能达到高水平行为;起始年龄晚,但训练水平高,也有可能达到高水平行为;同样是高水平的练习,起始年龄越早,行为水平越高,总之,要成为领域专家,越早开始练习越好。[2]“苏绣艺术”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起实施,直到小学六年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材,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来开展课程。

(三)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

教材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依据,也是保障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苏绣艺术”教材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苏绣技能、苏绣鉴赏等,虽然镇湖实验小学的教师生活在镇湖,但他们多从事学科教学,对苏绣艺术的了解、苏绣技能的掌握、镇湖绣娘生活的理解还不到位,因此学校专门成立“苏绣艺术”教材编写委员会,聘请当地的姚建萍、卢福英等刺绣艺术大师担任校本课程的编写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教材的资料收集、设计、编辑工作。2006年学校编写了《镇湖绣艺》校本教材启蒙、基础、中级、高级篇,2010年又对该教材进行调整修改,改版成目前使用的《绣中奇葩》(四册)。

教材编委会主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编写、安排教材内容。1.《绣中奇葩·启蒙篇》的使用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该教材主要通过认识颜色、绣线及参观等各种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刺绣,初步接触刺绣;2.《绣中奇葩·基础篇》的使用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该教材主要通过各种故事与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与发展,了解家乡名人,学会简单的苏绣针法、感受苏绣作品;3.《绣中奇葩·中级篇》的使用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该教材主要通过人文地理知识、故事与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四大名绣,了解苏绣特点,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掌握常用苏绣针法;4.《绣中奇葩·高级篇》的使用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该教材主要通过故事、活动让学生了解苏绣的发源地之一—镇湖,掌握单面绣与双面绣的制作工艺与基本技法,欣赏自己的成果。总之,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活动的实施让学生认识、感受、欣赏苏绣,了解苏绣的起源、发展;了解苏绣的制作过程,学会苏绣;了解镇湖人民为苏绣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关注社会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校内外相结合实施“苏绣艺术”校本课程

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其学习不仅出现在学校情境中,还出现在家庭、社区等学校外情境中。“苏绣艺术”校本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苏绣知识、掌握基本苏绣技艺,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苏绣艺术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艺术存在于人们真实的生活之中,表现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之中。基于上述考虑,“苏绣艺术”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它还应包括社区活动与家庭活动,因此,“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由两部分构成,即校内主要以学生个体练习、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起指导作用;另一部分,则是校内教学的课外延伸,渗透到社区、家庭中。教学架起了联接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桥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感知生动刺绣文化

镇湖是苏绣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及主要的生产基地,苏绣的生产、制作、销售、欣赏、研究机构一应俱全,为“苏绣艺术”校本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资源。其中卢福英刺绣艺术馆、刺绣

博物馆、绣品一条街是镇湖实验小学的实践活动基地。校本课程依托这些资源,设计了多种活动,如三年级学生的“参观苏绣作坊”活动,学生可以去各苏绣作坊、工作室观摩绣娘们的苏绣制作过程,了解苏绣的传统工艺流程;四年级学生的“调查、访谈苏绣名人”,学生到苏绣研究中心、苏绣大师工作室与镇湖绣娘进行对话,调查、了解她们的创作过程;五年级学生的“镇湖一日游”活动,学生担任小“导游”,带领游客游览“刺绣艺术馆”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点,为了更好地完成“导游”工作,学生需要去刺绣艺术馆参观鉴赏中国的四大名绣和各地多种不同风格的刺绣精品、藏品,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需要了解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地理、人文特点等,以增进对自己家乡的了解。镇湖还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向社会大众展示才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苏绣学习兴趣,如每年一度的中国刺绣文化节、少儿艺术节、书信文化活动等社区活动都会邀请镇湖实验小学的学生去展示绣艺。

(二)学习、展示刺绣成果,传承刺绣文化

“苏绣艺术”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参与社区刺绣实践活动与家庭实践活动成果的总结与展示。学生通过上网、参观苏绣作坊和刺绣艺术馆、观察镇湖绣娘的刺绣过程、访谈镇湖知名绣娘,积累了生动丰富的资料,然后再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生成一个个报告,并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了解了苏绣,了解了家乡,不仅形成对苏绣与家乡的热爱,还锻炼了研究能力、合作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未成年人是文化的继承人与传承者,因此,苏绣技能的掌握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苏绣针法、绣法的课堂教学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学生在绷架前穿针引线,不断练习与提高自己的针法、绣法。针法与绣法的掌握、提高不仅得益于学生的勤奋练习,还得益于名师的指导。镇湖实验小学的教师虽多生长于镇湖,但毕竟技能有限,因此“苏绣艺术”的任课教师除了会刺绣的学科教师外,学校还聘请本地的刺绣艺术大师担任校本教材编写、课程教学的顾问,增强了校本课程实施的师资力量。大师们除了给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建议外,还会不时作为兼职教师,在学生刺绣过程中进行指导与评价。

(三)家庭氛围、刺绣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家庭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家庭劳动、与父母的互动及观察学习,无形中获得相应的苏绣知识、技能,感受父母的职业特点。镇湖现有人口约2万,其中从事刺绣的女性就有8 000人,每位学生所在的家庭几乎都有女性从事刺绣。据相关调查,镇湖实验小学有97.4%的学生家长以刺绣为职业。学生家长不仅为“苏绣艺术”教材的编写献计献策,她们的生活也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镇湖女性善良勤劳,从早到晚都扑在刺绣上,学生无论是清早起床,还是傍晚入睡前都能看到母亲刺绣的身影,充分体验、感知镇湖、镇湖刺绣、镇湖绣娘的生活,家长在闲暇之余也经常会与孩子谈论刺绣制作、欣赏,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刺绣鉴赏水平。培养孩子就是镇湖绣娘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很早就拿起了绣花针,学绣一些简单的图案,家中的女性长辈会对她们进行些许指点。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显示,有32.1%的学生,其中98.25%的女学生,将刺绣当作休闲方式之一,当作一种业余爱好;有39.5%的家长,其中有51.16%的女学生家长,会对学生的刺绣工艺进行指点,有些母亲甚至会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合作完成一件刺绣,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也增加了孩子对刺绣的喜爱。

三、“苏绣艺术”校本课程三维目标的评价

校本课程融校本开发与校本实施为一体,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建构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课程形态,是根据社区、学生的需要,边开发、边建设、边修改的过程,因此校本课程评价目的除了了解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外,更为重要的是改进校本课程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基于“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过程,镇湖实验小学让教师、学生、社区共同参与此课程的评价,具体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与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一)课程纲要的评价

“苏绣艺术”教材是“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纲要的具体体现,对该校本课程纲要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苏绣艺术”教材。“苏绣艺术”校本课程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因此教材除了系统介绍镇湖人文历史、苏绣文化传统等知识外,其最大特色是生动性,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将苏绣基本知识与技能穿插、渗透于各种活动安排中,使学生感受、体验与了解苏绣。苏州市教育局及教科院等上级单位、学校所处社区—镇湖街道等校外单位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数次对“苏绣艺术”校本教材

进行评价。“苏绣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了一套《镇湖绣艺》,在专家学者对这套教材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的建议的基础上,学校再次编写了“苏绣艺术”校本教材—《绣中奇葩》,该教材获得苏州市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一等奖、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校内教师苏绣教学、学校外家长等参与指导、学生校内外学习了解苏绣三结合的过程。由于家长、苏绣大师工作繁忙,对课程评价内容不熟悉,因此苏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是由学生和教师完成的。

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的评价是通过日志来完成教学反思的,如评价课程教学环境的选择或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合作过程,是否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等等[3]。镇湖实验小学的教师虽然生在镇湖、长在镇湖,略通绣活,但是对苏绣文化、技能技艺等缺乏系统了解,她们通过教学反思,弥补自己的不足。她们有意识地调查、查阅各种资料,努力改进教学活动,使得苏绣活动材料越来越丰富,活动组织越来越有层次。“苏绣艺术”教学活动的完成离不开社区的帮助、苏绣大师与其他家长的参与,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也同样反映社区对苏绣校本课程开展的支持,如大师耐心地指导学生的刺绣工艺;家长们主动提供丝线、底料支持孩子的苏绣制作,亲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家中主动教孩子刺绣等。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了解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能力、技能提高情况,等等。

学生则通过五点式自评问卷客观评价苏绣校本课程中自己的学习过程,即课堂参与情况、技能掌握情况、课外参观活动、调查活动情况,家庭生活中与父母沟通情况、观察父母苏绣创作情况,评价父母对自己苏绣学习的指导情况等等。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100%的学生都参观过苏绣艺术馆、走访过苏绣一条街,并深入到苏绣作坊、苏绣工作室,对绣娘进行调查。67.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发言,认真听取教师介绍苏绣相关知识。

(三)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教师、学生、社区共同评价苏绣校本课程学习结果。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苏绣艺术”课程教学提供了让学生展现才艺的舞台,同样,社区也通过评比、竞赛等方式来评价学生作品。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对苏绣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深厚的兴趣,提高了刺绣水平。世博会期间,镇湖实验小学学生的5幅刺绣作品获得了“世博会最佳设计奖”。2012年,镇湖实验小学学生的刺绣作品在由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花季杯”苏州市青少年国粹活动中荣获传统手工艺作品展(比赛)一等奖,又在2013年的此项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苏绣艺术”校本课程还通过问卷调查来评价学生对苏绣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对苏绣及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问卷表明,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68.8%的学生认为自己比以前更了解自己的家乡,74%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59.5%的学生比以前更了解母亲所从事的刺绣职业,77%的学生更加理解母亲刺绣时的辛劳。

由于历史与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男学生相比,女学生更愿意投入“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苏绣的兴趣大幅增加,更喜欢美术课程了。她们中有很多人在该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参加学校的“苏绣兴趣班”提高自己的绣艺。今后有必要继续对“苏绣艺术”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另外,刺绣能培养人的细心、耐心与专心等良好学习品质,有必要对学生上述能力进行心理学测量,以进一步明确该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品质改善与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1] 孟凡丽.国外地方课程开发机制的几类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1):17-22.

[2] ERICSSON K A,KRAMPE R T,TESCH-ROMER C.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3,100(3):363-406.

[3] 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14-17.

(责任编辑:时 新)

Linking School, Community and Family, Reaching Three Educational Aim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uzhou Embroidery Ar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Zhenhu Primary School

YANG Cui-rong1, LIU Jian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China; 2.S.N.D Zhenh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161, China)

Implementation of “Suzhou embroidery ar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Co-construction” mode. School, community and family plan,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togeth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studying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tudents have improved abilities of coopera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 mastered the embroidery skill and understood and loved Suzhou embroidery art, their hometown and family more.

Suzhou embroidery art;school-based curriculum;school;community;family

G622.3

A

1008-7931(2014)06-0019-04

2014-09-03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JYB003)

杨翠蓉(1976—),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学;刘 健(1966—),男,江苏苏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苏绣刺绣校本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清新唯美的刺绣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