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驻校社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动研究
——以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社工站为例

2014-04-10 11:28:49陈恕珍
珠江教育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驻校社工青少年

陈恕珍

(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广东 广州 510300)

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之一是社会问题复杂化,在校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也同样面临着多样化的需求。鉴于学校传统单一的教育越发难以满足当前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在校青少年亟需专业人员的引导与帮助,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相互配合。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管理的创新理念和举措,例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其中大力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普及,造就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等精神,就是为了使社区居民、市民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驻校社工在学校开展青少年服务便是社会工作发展和普及的重要内容。

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作为全国驻校社工站试点之一,通过6年的工作实践和探索,社会工作的进驻推动在校青少年教育和服务的多样化,让青少年获得更多专业指引,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同时也有效连结社会资源,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促使青少年的全面成长。本文以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驻校社工的实践为个案,探索驻校社工在学校开展青少年服务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成效,总结驻校社工的基本经验和推广模式,尝试提出改进的建议,以资同行与热心青少年教育与服务的人士参考与借鉴。

一、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引进驻校社工站的缘起

(一)驻校社工站在学校教育中的引进原由

2007年秋天,广州团市委与广州市海珠区团委提出了在广州市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设想,着眼于青少年的三个需求:发展多元智能,提升能力感;改善支持网络,增强联系感;增进自我认识,提升乐观感出发,以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埃里克森(E.Erikson)的“自我概念”(Self Concept)理论、美国哈佛大学迦纳(H.Gardner)教授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和阿玛耶·辛(Amartya.Sen)的“社会管理”理论为依据,成功申请了“青年地带”的项目,作为全国13个青少年服务社会工作试点之一。同时,共青团广州市委推出政府出资购买社工服务的政策,让社工进驻学校。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复杂化,在校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也同样面临着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据此作出教育策略的调整。鉴于学校传统单一的教育已难以满足当前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在校青少年在成长历程中将面对日益多样的问题和困惑,亟需专业人员的引导与帮助,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相互配合。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作为全国驻校社工站试点之一,驻校社工如何为在校青少年提供有效的服务,其实践研究是全新的,探索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有现实意义。

(二)驻校社工站在学校教育中的服务目标

1.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和家长互动等形式,开展青春期专题教育,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配合学校开展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与学生联动组织校园特色活动,发动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领袖。

3.发挥社工的专业所长,透过开展教师讲座、教师工作坊等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驻校社工站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和功能

驻校社工的工作是在学校的管理和指引下,由专业社工与助理社工主任、社工督导制定好服务计划,并与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德育主任相互交流实施意见,达成共识,再由社工开展服务活动。驻校社工承担起支持者、倡导者、协商者、增能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帮助学生预防、应对和解决问题。由图1可见,驻校社工服务是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之一。

图1 社工站在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位置

二、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驻校社工站的实践探索

(一)驻校社工及理论指导

1.驻校社工的概念

社工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架构下,遵循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以社会工作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社区、组织、个人提供社会服务,以促进个人潜能发挥、组织有效运作、社会关系和谐、社会平等公正的专业技术人员。

“驻校社工”,顾名思义,指的就是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驻校社工”的工作内容不同于授课教师,而是更侧重于运用社工的专业工作手法,通过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驻校社工”长期驻扎在学校里工作,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根基、以“有需求”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为服务对象,利用社会工作者的独特身份,协调社会及社区公共资源,以第三方身份进行多向沟通,对学生予以专业帮助的服务。

2.理论依据

任何实务的开展都需要理论的支撑,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的驻校社工服务工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选择合适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1)增能理论。增能(enpowerment)的思想强调尊重服务对象,帮助他们增强能力,让他们自己对问题和需要作出判断,鼓励有相同处境的人建立互助团体,在团体中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摆脱无力感状态,建立自尊心,共同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根据不同个体的问题原因,采取相应的个人增权介入计划,通过分析优势、小组合作互动、人际协作等方式加以改善和增值。

(2)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是情绪与行为的基础,适应不良的情绪与行为总是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如果能够改变案主的认知、思维方式与信念,便可以帮助案主克服情绪障碍,解决其行为问题。我们主要应用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在Albert Eillis看来,大多数人生活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快乐。然而,人们追求快乐的愿望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实现,当人们的目标受到阻碍的时候,可以做出健康的、有益的回应,也可以做出不健康的、无益的回应。Albert Ellis进而指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或者有可能受到阻碍,主要源于人们的信念。

(3)体验式学习理论。这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理论。它通过使学习者完全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而后对实际经验进行提炼和反思,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具体步骤包括四个,这四个往返循环:具体经验→观察和反思→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在新环境中测试概念的含义,再到具体经验。

(二)驻校社工站开展教育服务的形式

1.服务介入模式

(1)透过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个案辅导三种工作手法联合模式,从面到点逐步深化服务;

(2)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位一体”的系统资源,通过家长工作坊、家长专题讲座或家庭活动等形式,开展亲子沟通技巧、家庭亲子互动活动、青少年需求评估等活动,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具体服务形式

(1)个案辅导:透过面谈、家访等,协助学生克服在情绪、社交、行为、家庭及学业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或需要。

(2)小组及团体活动:透过小组及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潜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如:领袖培训小组、主题班会、学生工作坊、志愿活动、家长工作坊、教师讲座等。

(3)日常咨询服务:向主动前来社工站或通过电话方式向社工询问的学生、老师、家长提供相关分析及建议,并在有需要的时候为学校提供一些工作上的支持。

(4)危机介入:为遇到危机的学生及其家庭提供实时的危机介入辅导服务,让他们通过实时的支持和辅导,安然渡过难关,在困难中成长。

(5)协调及引进校外资源:通过引进校园资源,如社区青少年中心、机构服务站点、高校、图书馆等,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共同协助学生成长。

(三)驻校社工站开展教育服务的内容

在初步建立起驻校社工站的青少年工作模式后,如何确立驻校社工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将决定社工工作在学校里运作的效果,乃至于成败。通过6年的磨合、交流、合作、探索,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与驻校社工在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摸索出比较固定而有效的定位,服务内容注重普遍性和个性化的统一,点面结合地从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四方面开展德育协助工作,让四方面工作产生合力,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1.课程层面

在课程层面上,驻校社工以辅导专题班会课与系列课程配合的方式,让学校的德育课程得到有益的补充,课程更趋实效性。近年,结合社会时事热点,驻校社工以其心理辅导专业技术,配合教师的班级管理技巧,让班会课的有效性得以大大提高。学校在近几年就“艳照门事件”“日本大地震”“小悦悦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在校内部分班级开展了集教育和辅导于一体的主题班会课,让学生就此类社会及时事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

驻校社工还引入系列课程,填补传统班会课中所缺失的学生经历和学生体验。其中较突出的是由启创社工引进的香港体验式课程项目——“共创成长路”。该项目主张学生通过体验式的学习,主动自觉地思考成长过程中必备素质,从而正面促进青少年的成长。从2010年开展至今,已经形成绿翠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如:在初一年级开展的“小升初适应性班会”“自我效能感班会”,在初二年级开展“一起来说性”青春期班会课程,与初三老师合作开展“自我认识&生涯规划”班会课程。

2.教师层面

驻校社工全方位进入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技能的全面提高,起到了催化作用。通过社工与老师们的合作交流,学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知识和技巧,并适当运用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上。学校和香港共创项目团队共同合作,在七年级进行试行,对老师进行授课培训、集体备课,课后组织老师彼此分享经验,进行总结及反思,让老师学习和获得开展体验式课程的手法和经验,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老师的课堂管理技巧。学生透过活动,不断积累经验;透过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

如果把社工对个别老师的指导作为一个点的提高,那么由社工引进的教师工作坊则可看作教师的全员提升。如2009年,我校邀请广州市脑科医院的专家为教师开展“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与应急处理”的培训;2010年我校邀请现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国王学院副教授郭小明先生为我校的级组长和班主任进行有关“特殊学生需求”的培训;2012年我校邀请香港专家小童群益会的专业督导、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曾广源讲师为全校教师开展《校园危机管理》教师工作坊,这些活动都有效地提高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对学生问题的能力。在教师们遇到班内群体性的德育问题需要辅导方面的信息时,驻校社工作为青少年辅导的专业人员,可以给予许多专业的意见和有效的帮助。

3.学生层面

学校历来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和学生德育的管理,但也有部分教师在个别特殊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上缺乏较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技巧。驻校社工的介入,令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如学生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沟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可以通过单项大型辅导或咨询活动的方式解决。对于我国传统教育中缺乏的压力处理技巧、社交技巧、领袖训练等内容可以由驻校社工通过发展性小组等活动提供。

对于资优学生,学校与驻校社工取得共识,进行学生领袖培训,开展“大哥哥大姐姐”计划和“青苗营”计划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哥哥大姐姐”计划之学生领袖培训,七年级以理论学习为主,通过对领袖能力的理解及训练,认识领袖的概念,培养领袖气质,并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八年级以实践为主,针对校园内值得关注的状况或问题,开展实地考察和研究,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关注校园建设。经过几年的学生领袖培训经验的积累,学校根据领袖组织的发展,结合学校多元的校本课程,创新理念及引入新元素,社工站以小组的形式,运用小组学生组织团队,如“辩论队”、“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成员)”等,激发他们自主挖掘校园或学生的需求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倡导全体师生关爱校园,提升校园归属感。同时,师兄师姐将其自主管理学生组织和开展实践活动的经验传承给师弟师妹,带动团队学生的自主管理及参与,促进学生作为校园主人的整体氛围营造。资优生在各种校内外活动中获得了以往学校难以给予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各方面的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

对于偏常生,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疏导、不良青少年的跟进服务、残疾或智障青少年自立自信的建立等,需要运用更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技巧来处理。每学期初,学校通过与社工的例会,向社工站转介一些偏常的学生,驻校社工将对这些偏常生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与指导。而在社工为学校青少年服务的过程中,驻校社工还能从学生身上获取许多对学校教育的意见与建议、对社工辅导与活动的信息,通过例会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管理的提升。

4.家长层面

家校合作,是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亮点。作为广州市优秀家长学校,我们把家校的沟通、交流、配合放在德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驻校社工在家校联系和辅导方面做了不少扎实的工作。对于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社工会采取家访、电访、来访等方式进行联系,在学校开展亲子活动和家长工作坊,给予专业的辅导意见,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让亲子工作更专业、更有效果。如2011—2012学年,社工站开展“家长关怀”系列工作坊,使家长掌握更好的方法与孩子沟通;2012—2013学年,社工站针对学生经常上网的问题,与家长开展以“为什么网络有那么大的魔力”为主题的家长工作坊,引导家长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5.社会层面

学校借助驻校社工的资源与指导,通过与街道、社会机构、爱心企业的合作,引领在校学生走上“服务社区,回馈社会”的舞台。由学校牵头,驻校社工根据在校学生的年段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目的地设置类型新颖、形式丰富的社会活动,如:探访敬老院、为少儿图书馆整理书籍、街道大清扫、春运志愿者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驻校社工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德育工作嵌入正确的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引领与帮助,及时与学生交流、总结,并将信息反馈给老师和学校,供学校今后开展相应活动作出恰当的调整和前瞻性的指导。

三、驻校社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成效

驻校社工把社会工作的方法、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不但有助于青少年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的生活能力,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且能够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还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学习及心理发展状况,进而促成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为青少年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调查与访谈表明,对驻校社工的工作均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被调查的老师中100%都推荐过学生参与社工站举办的活动,73%的老师非常认同社工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被调查的学生中,83%的学生参与过社工站举办的活动,83%的学生非常认同社工站服务对其成长有很大的帮助;92%的家长认同社工站服务对子女的成长有极大帮助。由此可见,驻校社工在学校中所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支持与助力,确实成为了“德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一)帮助引领青少年发展

社工主要对适应学习、与人交往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通过持续的跟踪、调查、辅导,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与配合,促使这部分学生健康发展,重新融入到学校、班级的大家庭中,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社工亦为他们开展了相关专题的小组及主题班会,如青春话题小组、生涯规划主题班会等,带领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自我认识,并授予相关情景处理的技巧,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困难和需要。

如:社工在化解学生心理矛盾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在一次学校的校运会中,有个“20人21足”的趣味运动,七年级(8)班的阿锋在比赛中脚上绳子脱落,导致班成绩不佳。阿锋不停自责绳子没绑紧连累了全班,即使同学们表面上没说什么,阿锋也总觉得大家在怪他。社工知道后,与班主任共同策划了一个校运成果分享会,会上学生们两手分别拿着“Y”(Yes)、“N”(No)的纸牌,由社工和班主任提问,大家举牌回答。当问到这次比赛失败是否应怪失误的同学时,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N”,阿锋见此感动地哭了。

(二)协助改善亲子关系

驻校社工针对亲子沟通和家长及与子女的相处之道,与校方合作,开展家长工作坊,带领家长进行情景模仿及讨论,为家长提供经验分享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家长之间相互支持,彼此沟通。

1.丰富了家教的内容。通过学校召开年级家长会时间,开展家教的专题课程,如:“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学习困难的预防与疏导办法”等,让家长既在家教的理论上得到提高,又了解到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从而能更主动与班主任交流意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2.改善了亲子的关系。通过学习培训,家长不再过度保护孩子,改变了对儿童是软弱的、是无能的、是依附于大人的、是任人摆布的看法。开始重视孩子的独立性,认为儿童是有潜能的、是自主发展的、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家长认识到对孩子的爱应表现在促使孩子独立、自主地发展上,从而改变家长与孩子相处和教育方式,改善了亲子关系,更好地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3.增加了家校联系的途径。通过驻校社工联系家长,从社工的专业角度,分析其小孩在行为或个性上存在的问题或缺陷,让家长更有信服感,也避免了由教师直接面对家长时所产生的不必要矛盾,为家校联系沟通增添了新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在校学生的德育效果

1.补充作用。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与社工紧密配合,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针对性的活动。社工很多时候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知识,去做一些学校教师无法涉及的工作或取得学校可能达不到的效果。如社工运用专业工作手法,开展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开展“生涯规划”、“考前放松”等活动;对于学校教师较难介入的话题,如青春期性教育等,可以由社工作为第三方专业人士提供服务,提供个案辅导,开展“一起来说性”青春期主题班会教育和大型专题讲座等活动。社工进驻学校,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对开展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2.桥梁作用。社工带领学生在校内开展志愿活动,如校运会义工,垃圾分类倡导活动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如到金花街敬老院,图书馆等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充实课余生活,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提高服务他人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增值作用。如社工开展《学会爱,恋得喜》小组活动,围绕当前学生敏感的话题展开专题讨论,让学生逐步认识爱与被爱都是他们的切身的感受,并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立身处世的态度、与人相处的技巧、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学会恋爱的真正含义。该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恋爱观的确立和处理上有明显的帮助,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在学生成长中起到增值的作用。

(四)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在驻校社工服务中,社工不仅仅直接为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提供专业服务,而且在很多时候还充当了沟通桥梁作用,引入社区资源,承担着咨询者、调停者和增强者的角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目前社工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和教师、家长互助等形式,开展青春期教育、亲子教育和学校联动特色活动,让更多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透过开展教师讲座、教师工作坊等活动,有效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可以设立“网上社工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提高其响应速度、服务效率;将心理咨询服务、家长学校服务、教师培训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等纳入驻校社工站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以最快捷方式,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的需求,使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为学生发展、学校教育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四、研究结论

驻校社工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协助,使学校教育能结合社会现实,更趋完善与成熟。但驻校社工源自香港,落地广州也仅仅只有6年的时间,服务的制度、方向、手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一)驻校社工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6年来,驻校社工为在校青少年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善师生关系、学生与家长关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历经6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感到社工的驻校服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具有以下的优势:

1.有利于增强青少年服务效果。驻校社工以学校为基点,面向在校学生、教师及家长,开展专业服务。驻校社工紧密地与在校学生、教师及家长保持接触和沟通,信息传递及服务介入有很强的时效性。

2.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科学化水平。驻校社工与校方保持紧密的合作和配合,互相支持,为学生提供更为健康的成长氛围。

3.有利于整合社会服务资源。驻校社工连结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网络资源,联结学校教育、家庭辅导及个案辅导,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有利于创新青少年服务模式。“社工+志愿者”的项目活动模式,充分连接志愿者资源,驻校社工带动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服务社会。

(二)驻校社工角色及功能变化的展望

驻校社工在学校系统内开展服务过程中,需要与学校各方人员保持沟通和协调,以保证服务能顺利开展。现阶段社工工作仅被初步认识,难免存在学校部分人员或学生对驻校社工有误解的现象。而驻校社工在学校系统中的角色及功能是否已经被充分认识和肯定;在未来仍会作出如何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和挑战;需要克服哪些问题令学校和社工更为合作无间,这将是驻校社工继续发展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地方。

(三)驻校社工要逐步实现本土化

驻校社工站的进驻与驻校社工的引进,无疑给学生、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协调发展,增添了不少润滑剂,在整合育人资源、方式方法和途径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现阶段,本地社会工作的推行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参考着香港社工的经验,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还有社工专业开展的模式,均有着香港社工发展中的一些“影子”。学习和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系统理论和实务经验是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借鉴并不等于生搬硬套,而应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寻找中西方理论及实务操作的契合点,推进本土化建设。

五、驻校社工模式本土化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要积极主导,大力扶持

驻校社工能否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决定了驻校社工未来发展的稳定程度。驻校社工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1.政府要加大力度,推动社工的职业化进程,提升驻校社工的专业地位,让驻校社工成为一种制度。政府除了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之外,应加大力度培育本土社工,建立学校社工的督导制度、进修制度以及职位晋升制度,让社工的职业地位得到认可,让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够进入到社会工作领域中,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职业。

2.政府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目前由政府包办社会工作的模式,引入社会各方资源,让公益创投、慈善募捐、社区公益等多种方式成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有效补充。当前,很多地方的试点学校如上海、广州等地采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建立项目购买、岗位购买、定向委托等多元化购买模式,规定社工服务的对象、内容和要求,规定服务的费用、考核和奖励等。

3.政府要引导社工机构拓宽筹资渠道,改变对政府拨款的依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和调节机制。

(二)学校要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学校是驻校社工开展活动的主阵地,学校领导要正确认识驻校社工在学校架构中的定位,明确社工的角色与工作内容,为社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支持社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驻校社工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学校、家长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在校园内外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这是项目开展的重要条件。学校要大力支持驻校社工的工作,在借鉴香港等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与驻校社工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合作模式,推进驻校社工的本土化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社工要立足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服务

驻校社工开展的工作,必须立足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单位的需求,才能获得支持,取得成效。

1.服务内容要注重普遍性和个性化。社工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普遍性的问题,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问题,如学生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沟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可以通过单项大型辅导或咨询活动的方式解决。对于我国传统教育中缺乏的压力处理技巧、社交技巧、领袖训练等内容可以由驻校社工通过发展性小组等活动提供。对于一般个性化的问题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疏导、不良青少年的跟进服务、残疾或智障青少年自立自信的建立等,需要运用更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技巧来处理。

2.服务项目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特色。社工在设计服务项目时,一定要根据学校的特色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驻校社工必须体现服务的专业性,确保提供的服务得到服务对象认可,使服务对象感到社工服务或不可缺,从而使社工服务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支持,提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岗位的力度。

3.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合力。驻校社工的一个重要服务功能是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为学生服务。社工寻求志愿者力量的合作,带动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服务社会,促进资源共享,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过程中,通过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尊重,增加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当前,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连接志愿者资源,建立“社工+志愿者”的项目活动模式,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服务效益最大化。

(四)社会要加强管理,督导与评估要到位

进行定期的、可持续的、制度化的督导与评估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健康发展的关键。

1.坚持督导和培训相结合的社工培养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社工工作能力、技巧和专业手法,以确保社工站高质量的服务成效。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在提供服务时需要社工机构和广大社工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精湛的实操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得到认可。加大培养和督导的力度,提高专业水准才能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一是在大学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的学习和实操技能的培训;二是完善培训制度,通过继续教育等提升社工专业技能;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如充分借力香港社工优质资源,通过香港社工传帮带,培育本土社工等;四是专业督导对社工的成长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和社工机构要注重专业督导的引进和本土专业化督导的培养,定期派驻专业督导对驻校社工进行督导,提升驻校社工的实务水平和反思能力。

2.成立学校社会工作协会,建立第三方评估系统。学校社工服务效果的评估必须由第三方进行评估,才有信度和效度。成立学校社会工作协会,是评估成效的最佳第三方。作为评估服务成效的有效组织,学校社会工作协会不单要定期对驻校社工进行评估,还要成为提供意见、加强各机构之间经验沟通的重要桥梁,推动学校社工事业的发展。

作为教育系统中一种特殊的专业服务,驻校社工适应了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的需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了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驻校社工在学校青少年服务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探索了一些实际操作的方法和经验,同时还有提高的空间,期望能进一步与相关机构和同行共同研讨驻校社工在学校青少年服务方面的发展,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Ellis,A&MacLaren,C.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A therapist's guide[M].California:Impact Publishers,1998.

[2]Swartz,J&Martin,W(Eds.).Applied Ecological Psychology for Schools within Commuinties: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M].Mahwak,New Jersey:Lau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1997:97-105.

[3]Kolb,D.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83.

[4]Eric Blyth&Helen Cooper.School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Kingdom:a Key Role in Social Inclusion[C]//Marion Huxable&Eric Blyth.School Social Work Worldwide.Washington DC:NASW Press,2002:23.

[5]楚岛生,刘小钢,吴旭华,等.香港青年工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6]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

[7]胡良喜.广州“青年地带”项目服务的设置、运作与管理[J].中国社会工作,2012(115):47-49.

[8]马林芳.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J].社会工作,2008(4):9-12.

[9]鲁艳桦.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4):158-160.

[10]管向梅.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及其启示[J].社会,2004(4):48.

[11]程晋宽.信息社会英国、美国、加拿大学校社会工作的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0):9-12.

[12]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135-136.

[13]谭建光.中国城市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模式探析[J].城市观察,2011(5):95-105.

猜你喜欢
驻校社工青少年
青春社工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青少年发明家
社工
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驻校诗人”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艺术评论(2014年11期)2014-11-17 19:05:44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0
驻校诗人制度建设
教育(2014年26期)2014-10-13 12:16:23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驻校诗人制度建设
驻校诗人制度建设
教育(2014年9期)2014-04-17 05: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