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校诗人制度建设

2014-04-29 21:48王士强
教育·综合视线 2014年26期
关键词:驻校诗人诗歌

王士强

中国的驻校诗人制度是进入21世纪才出现的新生事物,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开此先河,诗人江非成为首位驻校诗人。从此,驻校诗人制度在我国逐渐为人所知,并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已经有多所高校开展了驻校诗人项目。

10年历程回顾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推出驻校诗人制度的学术机构。人选从诗刊杂志社评选的上一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诗人中遴选而出。其运作模式大致如下:驻校时间为期一年,与大学的学年同步;驻校期间学校提供住宿,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诗人入校时举行入驻仪式和诗歌作品朗诵会,离校时举办诗歌创作研讨会;驻校期间有数次与学生的讲座、交流,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等资源,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驻校期间无硬性的创作、发表任务。

首师大所遴选的驻校诗人均为45岁以下的青年诗人。至今的10位驻校诗人分别是江非、路也、李小洛、李轻松、邰筐、阿毛、王夫刚、徐俊国、宋晓杰、杨方,他们均为目前活跃在诗坛的60后或70后诗人,驻校时的平均年龄为38.4岁。这一特点与它和“华文青年诗人奖”的绑定有关,也与其扶持青年诗人成长、为青年诗人服务的定位有关。

驻校诗人与所驻高校之间是一种双赢的关系。驻校诗人项目及诗人在高校的活动能够扩大高校的影响、提升高校的文化形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驻校诗人可以通过课堂、讲座、座谈等方式,为学生带来切身的创作经验、艺术心得,甚至提供创作上的具体指导。而从驻校诗人本身的成长来看,这些诗人平时大多在外地工作、生活,该项目为其提供一年在北京生活、创作、交流的机会,可谓难得。由于这些诗人还比较年轻,创作上正处于爬坡阶段,这同时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从成效来看,近些年他们一直在诗歌写作的现场,有着持续、旺盛的创造力,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成活率很高”。

两种模式互为补充

中国人民大学自2010年秋开始实行驻校诗人制度,到2014年春分别有多多、蓝蓝、顾彬、陈黎四位诗人驻校。北京大学在2011年和2012年聘请诗人叶维廉和余光中驻校,北京师范大学也在不久前迎来了首位驻校诗人:欧阳江河。

与首师大驻校诗人侧重“青年”不同,这几所高校所遴选的驻校诗人均成名已久,侧重“著名”,驻校时的平均年龄为63.7岁。这些驻校诗人还有“国际化”特征,其中有德国诗人、汉学家顾彬,有美籍华人叶维廉,而中国台湾地区诗人余光中、陈黎,中国大陆诗人多多、欧阳江河、蓝蓝也都已进入了“世界诗歌”的范畴。这种国际化趋向,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视野的开放等不无关系,也是使驻校诗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有益探索。

从驻校期间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来看,首师大的驻校诗人制度是双向的,既有输入也有输出,而人大、北大、北师大的驻校诗人制度则以输出为主;从讲座的深度和对校园文化可能的影响来看,后者更好;从驻校经历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来看,前者要更大;从“驻校诗人”这一称号的性质来看,前者对驻校诗人而言有一定实质性意义,兼有荣誉性,后者则以荣誉性为主。

两种驻校诗人模式各有优长。首师大的模式着重于扶持青年诗人,为以后的诗歌发现、培养与储备可能的人才,人大等高校的模式目的是让当前一些具有标杆意义的诗人走进校园,发出诗歌的声音,展示当代诗歌所达到的水准。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如果以冷静、审视的眼光对当前的驻校诗人项目实施状况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关于首师大驻校诗人的人选,来自北方的诗人多,南方的少,70年代后期及80后诗人尚未有入选者,诗歌美学、风格上似乎过于强调某种一致性,而忽视了多元、活力、新锐。其他几所高校的驻校诗人项目,实行的时间较短,其连续性、稳定性有待观察。比如,人民大学四位驻校诗人之间间隔的时间分别为半年、一年、两年。其制度设计究竟是怎样的,有没有清晰的整体设计保障其有序运行?再如,北京大学前两位驻校诗人的聘期已满,之后并未有其他的诗人入驻,该项目是终止还是暂停了?这表明,驻校诗人在建章立制、规划设计,保障其规范性、连续性运行,更好地发挥作用等方面,还有不少空间。

中国驻校诗人在未来的平稳发展,甚或扩大阵容是可以期待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公众的文明素质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作为一种最难以被功利化、物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驻校诗人项目实践已经证明了其生命力与有效性,也必将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好的效应。

驻校诗人制度的实质是拉近诗歌与高校的距离,让诗歌走进大学校园、走近大学学生,让大学校园充盈更为丰饶的诗情、诗意。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指出:“在日益世俗化的当代中国,最有可能热恋诗歌、愿意暂时脱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心灵的平静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实的,无疑是大学生。因此,大学天然地成为创作、阐释、传播诗歌的沃土。”“除必要的课程外,我们可以借助驻校诗人制度、诗歌写作坊、诗社以及詩歌节等,让大学校园里洋溢着诗歌的芬香,借此养成一代人的精神与趣味。”大学,应该是最为纯粹、最具理想主义、高扬精神价值、拒绝世俗羁绊的地方,而这正与诗歌内在的自由品质相契合。大学应该拥有诗歌,诗歌也应该走进大学。驻校诗人制度正是这样一种建设性举措,其对当代诗歌创作水准的提高、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驻校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广州:97中有这么一批“驻校社工”
诗人与花
“驻校诗人”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驻校诗人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