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之死

2014-04-09 10:57杨秉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期
关键词:离骚楚王楚国

在教学《离骚》第一课时时,笔者介绍作者时讲到,屈原被流放后,因不愿看到楚国的灭亡,在迷惘和痛苦中,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屈原为什么要自杀呢?他非死不可吗?假如屈原不死,情况会怎么样?”对于学生的这一连串的提问,笔者一时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都在强调屈原的自投汨罗江而死是其执著追求理想和忠君爱国的表现,很少考虑到上述问题。但笔者也隐约意识到这正是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教学的良好契机。于是,笔者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顺着学生提问的思路来个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所以,笔者在停顿片刻后,顺势说:“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尽管以前我对这些问题也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但现在我们可以一起来进行探讨。下面,我们就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在指导学生疏通了课文文意后,笔者和学生开始了下面的问答。

师:从课文中屈原对自己的表述来看,你认为他有什么特点,大家找找看,做出归纳后,每人说一点。

生:他出身高贵,他说他是“帝高阳之苗裔”。

生:他品德高尚,积极进取,还不断加强个人修养。

生:他气质美好。

生:他胸怀大志,愿为国效力,很爱国。

生:他疾恶如仇。

师:根据以上归纳,你觉得屈原该死吗?

生:当然不该死啦,他是个好人。

师:既然不该死,他却选择了自杀,那么,屈原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根据课文来了解一下屈原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和他个人的政治遭遇。

生:我觉得他所处的时代政治黑暗,他个人也受到排挤和冷落。

师:这种解释有些空洞。能不能说具体一些,最好用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来说明。

生:政治形势可以用“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为证,个人遭遇可以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来证明。

师:看来屈原似乎是死在遭人嫉妒与不为人所用上了。假如没有人向楚王进谗言,屈原就能一直受到楚王的信任吗?

生:我看未必。

师:为什么?

生:屈原他太“自以为是”了。

师:哦?具体说说看。

生:试想,屈原他一会儿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指责楚王;一会儿又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向楚王逞能。能不引起楚王的反感吗?何况那时的楚王也并非是什么明君。

师:屈原他知道自己处境的不利吗?

生:应该知道。文中不是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吗?

师:屈原为什么不能放弃自己的忠言直谏呢?

生:我想还是源于他的忠君爱国思想,他自己也说“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师:屈原忠君爱国的动力是什么呢?

生:可能是出于政治理想吧。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屈原一再强调“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他的目的显然是要致君尧舜上。

师:除了政治理想,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语塞)……

师:同学们可否注意到,在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两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为什么要强调这个?

生:他想表明自己的贵族血统。

师:这难道和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没有一点关系吗?

生:噢,我有点明白了。他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还有点“天下兴亡,舍我其谁”的味道。

师:对。屈原的出发点应该在这里。下面我们就来想一想,屈原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是什么?

生:我觉得,在绝对君权的时代里,非得得到楚王的认可和支持不可。

生:屈原得到楚王的认可和支持了吗?

生:没有,课文的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说明屈原最终还是失去了楚王的支持。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既不能被世俗所容纳,又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处境确实很艰难。这也就注定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那么,大家想一想看,屈原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呢?他能否不死?不死的条件是什么?

生:我觉得,如果说有的话,就是屈原放弃自己“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思想,与世俗同流合污。但这样做,心性倔强的屈原会感到生不如死,他不忍心看着人民受苦,更不愿意看到楚国灭亡。与其痛苦地活着,还不如痛快地死去。无法面对的失败和孤独,使屈原剩下了唯一的选择,就是死掉。

师:假如屈原不死,楚国会怎么样呢?

生:即使屈原不死,他对楚国的现状也已经无能为力了。从“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两句可以看出,屈原已经把自己放到了整个世界的对立面去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臣小人,还有他为之谋福利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对他援之以手了。楚国的一切都不会因他而改变。

师:屈原死得值吗?

生:屈原的死是其执着追求理想和忠心爱国的具体表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仅仅因为政见无人采纳、才华无人欣赏而抱石投江,显然大可不必。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屈原呢?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什么经验呢?

生:我们不能否认屈原身上所表现出的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不能小看他努力保持人格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可是,我始终觉得屈原选择以死相报的做法是一种消极行为。其实,从我们今天看来,爱国也是可以不死的。

师:你的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可以多方面去理解和认识。当然,我们也要善于借鉴历史,取其精华而学之,对屈原也应该是这样。

在以上的问答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积极,答题活跃,对屈原之死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理解,取得了从正面分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弥补了过去教学中只是一味肯定屈原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和理解课文的思维方法,这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杨秉文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 733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离骚楚王楚国
《自相矛盾》扩写
小燕子
楚王失弓新编
楚王爱细腰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神性的转向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
楚王招贤
楚王围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