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堪称南北朝时山水小品文的双璧,两文都用细腻的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旖旎壮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二者写作手法不乏相同之处,但景物描写和心理感受也有不同之点。将之对比鉴赏,韵味无穷。
关键词:山水小品文 异中显同 同中见异
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的《三峡》与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两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两篇短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堪称南北朝时山水小品文的双璧。这两篇散文在许多方面异中显同,同中见异。
一、异中显同
两文都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祖国旖旎壮美的自然风光,同时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些自不待言,仅就写作手法上就有很多相同之处。
1.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
这两篇短文在描写山水时,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显得摇曳婀娜。郦道元在《三峡》中既描绘出了潭水清静、倒影清晰的静态美,又写出了水流湍急、清波回旋的动态美;既勾画了山上怪柏的静穆,又状绘了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壮。这样景随时移,心随景迁,三峡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
《与朱元思书》中对水的描写,用游鱼细石主要突显其静态美(游鱼尽管有动态之感,但其目的是为了映衬水的晶莹清澈),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则推出了另一种境界,告诉读者富春江一百许里的水不都柔和明净似素女,也有奔腾湍急如猛士之时,令游览者时而心平如镜,时而激情澎湃。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三峡》开头先正面描写三峡七百里两岸山峰的连绵不绝,然后用若不是中午或半夜时分就看不见阳光和月光烘托山峰高耸入云、陡峭幽邃的形象。描写三峡的夏水流速时,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落笔,既写水势之状,又写水势之因。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极富气势的语句烘托出水流之急。
《与朱元思书》中写清澈的江水时,用“千丈见底”正面描写了水的深不可测而纯清无比,用“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进一步烘托出江水的清澈可鉴。且用贴切的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侧面描写出水流的湍急和浪涛的汹涌澎湃。
两文中正面落笔和侧面烘托手法的交错运用,既让读者直观地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又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境界扩大,意境深远。
3.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三峡》一文中,“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三峡水流湍急的景象。又将湍急的水比作白练,明净而轻快;将泉水比作悬挂的瀑布,飘忽有声,更显挺拔超脱之势。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言峡长,一言声哀,渲染出秋天的萧瑟肃杀气氛。
《与朱元思书》是早期的骈体文,因此文中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式,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等。大量的骈句多是短句,使得文章节奏明快,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堪称优美的散文诗。文中也不乏对声音的摹拟,使人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比喻的运用,使急流、猛浪的气势跃然纸上。高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人格化的描写,以动写静,化静为动,既有诗情画意,又极具情趣,突出了富春江下游两岸高山的奇特。
两篇文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得益彰,使状物散文文质兼美。
4.景中融情,情景交融
《三峡》伊始,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或仰或俯,或远或近,粗笔勾勒出三峡的全景,作者的惊叹蕴含其中。夏水的湍急,春冬之时的多趣,弥盖不住作者对自然的喜爱;至于秋季凄切的秋意,遮挡不了观赏者由之而起的哀愁。文章通篇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
《与朱元思书》伊始,作者极目远眺,江上风平浪静,两岸山色无垠,远与天接,心也随山水飘飞,因此难以掩示内心的喜悦和洒脱,发出“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自由情态。此后,作者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继而发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由衷赞叹,接下来在对“奇山异水”的分写中,水的缥碧折射出作者心灵的澄澈,山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暗含了作者思绪的奔放。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慨叹,进一步烘托出自然山水的巨大魅力。
除此之外,两文当然还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先总后分的结构,诗一般的美质等。但二文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写作目的不同,一为考察地理形势,一为排解迁谪苦闷;写作对象不同,一是长江的三峡,一是富春江。尽管语言都十分优美,多为短句,但《三峡》以散句为主,《与朱元思书》以骈句见长。最为显著的区别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二、同中见异
1.分述景物不同
《三峡》一文,先粗笔勾勒三峡山高岭连、中间狭窄的特点,然后工笔描绘四时不同的景物。分述时粗笔勾勒山峰,且不作动态描绘。
《与朱元思书》概括富春江一带山奇水异的总体特征后,又由水势延伸到山势。从景物的特征看,似乎只描写了夏季富春江两岸奇异的景象,但作者写到山势时,调用大量动词如“负、竞、争、指”等,把岿然不动的高山写得钟灵毓秀,情态百出,气势非凡。
2.心理感受不同
两文皆是作者荡舟江中,观赏自然山水之美,并为之惊叹不已。但《三峡》一文随着季节的转换,景物不断变化,心情也因四时而不同。或许因地理学家的本职所在,因此他更加客观地、不加润色地写出了常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开头粗笔勾勒,气势磅礴,体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分述四时:夏水湍急,奔放热情,雄奇中足显无限的生命力;春冬之时水清树荣山俊草茂,俊逸闲适,有无限情趣;至于雨后初晴的秋日,因山间寒静肃穆,似含深愁,故而给人以忧伤和凄清之感,加之猿鸣猴啼,更使人为之潸然。
而《与朱元思书》自始至终都显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喜悦的心情。尤其与《三峡》不同的是对蝉鸣猿啼的感受。常人认为,蝉的鸣叫单调而乏味,有“寒蝉凄切”之感;猿啼更是历代文人笔下“泪沾巾”的代名词,郦道元也不例外。但从吴均的笔下,我们不仅没有因蝉鸣猿啼而悲,反而从中能得到心灵的愉悦。加之泉水泠泠、好鸟嘤嘤,合奏出一支更加婉转悦耳的交响曲。虽然是在被贬谪之时所见所闻,但或许是为了呼唤“经纶世务”者远离官场的缘故,故而使寒景著喜色,使哀情添悦颜。
总之两篇短小的散文,既像一幅优美的长卷,又像一首精美的小诗,集诗情画意于一身,融山色水姿于一体,真可谓浓墨工笔共展画卷,清词丽句同绘诗篇!
参考文献:
[1]林可行.古代散文鉴赏[M].内蒙文化出版社,2009.
[2]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3]万禾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李建敏 河南省新乡幼儿师范学校 4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