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在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它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创造思维和品德养成有重大影响。本文就是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创造思维和品德养成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育 身心健康 创造思维 品德养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202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优美的音乐作品能浸浴身心,唤起人们感受美、表现美,从而创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使人成为情操高尚的人。音乐对幼儿个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创造思维和品德养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音乐对幼儿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幼儿阶段是身体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运动能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音乐与舞蹈自远古起便是密不可分的,幼儿随着音乐所进行的动作表演和乐器演奏活动中,会对相应身体部位的肌肉、骨骼、韧带等组织起到锻炼作用同时幼儿的神经系统、反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会随之提升。在其进行相应的音乐歌唱练习中,发音器官及呼吸器官也会受到相应锻炼而得以发展。因此,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必须配有相应的音乐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和效果。如:在邀请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七步舞》这一活动中,不仅使幼儿锻炼了动作的协调性,而且在选择舞伴、邀请舞伴时,训练了大脑的思维,培养了礼貌待人的好品质,活动能帮助消化、增强食欲。中午幼儿午餐时放一段抒情的较舒缓的音乐,孩子们会安静地进餐,午睡时放一首《摇篮曲》,孩子们会安静地进入梦乡,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大脑的休息。
音乐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医学专家们提出,通过聆听节奏有序、美妙轻柔的音乐会使幼儿的循环及呼吸系统随频率发生协调,这有利于调节人体内部器官间的工作频率,实现健康的成长发育。有日本科学教曾就同年龄段普通幼儿随机分组并选其中一组给予4个月的莫扎特夜曲欣赏,结果发现音乐组幼儿比对照组的幼儿更加活泼机灵,而且动作更加协调。因此应尽可能给予幼儿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增加其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人们通过对脑的科学研究,认识到了与心理因素:听觉、视觉、知觉、记忆、情绪、思维、语言情绪、情感等影响之大,音乐教育正好有力促进这些心理因素的发展,证明了音乐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性,“音乐美的本质是反映作曲家不同凡响的超常规思维能力,它可以把人类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细腻地谱写成异乎寻常的极美的乐章”。
音乐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能够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信心。意志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激发、维持、抑制等调节的一种心理过程。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音乐作为艺术来欣赏。而且把音乐当作增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手段。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乐”能对人的品格产生影响。如音乐欣赏《渴望春天》、《百鸟朝凤》、《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及生命的尊重。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从小培养幼儿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给幼儿以真善美的启迪,唤起幼儿对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百折不挠、乐观奋进的心理素质。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自信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能使人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一个人有自信。就会满怀热情地投人到意志行为中去,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会被压倒。但是,在过去的幼儿教育中,“听话教育、满堂灌”是教育的基调之一,“乖孩子”是评价幼儿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观念扼杀了幼儿自我认知的发展,压抑了确立健康价格的潜能,同时使幼儿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强而独立性差,面对压力时难以应付。而音乐教育具有促进幼儿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因为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唱歌,还是学习乐器,都无一不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初学音乐的幼儿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学习意志,就无法达到确定的目标。同时,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养成教育及一系列的兴趣引导,能够从多个角度陶冶幼儿的性情,帮助幼儿克服冲动、任性等不健康的心理,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三、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思维的积极影响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创造想象力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通常思维活动都具有比较鲜明的形象性,一般其想象力都会经过再造想象再渐渐转变成其独创想象,而音乐活动则可以让幼儿运用其丰富想象力进行再创造。例如,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在学弹钢琴曲目《越过山坡》的时候,当听完老师的示范演奏以后会根据想象描述音乐旋律表现像爬山一样先上后下,甚至还创造性的想象出音乐旋律就像帆船冲浪一样也是先上又下。
四、音乐教育对品德养成的积极影响
世界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所选的曲目必须依据幼儿的接受水平、内容的价值导向以及吸引幼儿兴趣等因素来加以决定。课堂中教学中如果选择反映幼儿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歌曲,特别是适合幼儿记忆的具有民族特色和轻快舒心的曲目作为主要内容,以内容健康积极的创作曲目为辅,能够充分利用其无可替代的魅力灌输到幼儿的头脑中。催人奋进的歌词使得幼儿深受感化,幼儿在循环往复地有规律地颂唱歌词的过程中,容易激发心灵上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把枯燥乏味的思想道德教育融于音乐教学之中,相辅相成,开启着幼儿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蝶恋花》等曲目的教唱过程中,有利于幼儿感受到革命理想的崇高与伟大,使得幼儿在欢乐的学习音乐气氛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养成乐观积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幼儿成长过程中,音乐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不仅能够净化幼儿的心灵,另一方面在爱音乐、唱唱跳跳中渗透生活细节,在唱唱跳跳中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无尽欢乐,也在唱唱跳跳中接受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教学曲目《大家来劳动》过程中,通过与《三个和尚》进行对比教学,让幼儿在比对中懂得勤快的好处以及懒惰的无益,进而让幼儿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的品德。同时,音乐具有促使幼儿个性良性发展的导向性,幼儿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文明礼让、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例如,从幼儿在活动中的相互学习,相互指正对方的发音和曲调的问题,以及在唱歌过程中形成的优雅姿态,有利于幼儿良好的文明举止形成,也有利于其形成尊重同学、尊敬师长的生活方式。而通过练习发声和排练合唱的方式,让幼儿掌握统一的音韵节奏,有助于幼儿和谐统一行为习惯的形成。
音乐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内在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规则和规律,诸如节奏感、音阶起跌等。我们只有尊重并遵守音乐自身的规律,才能演奏出优美动人的旋律。正是这种内在的规则意识对幼儿品德的养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诱导幼儿在聆听音乐、表演音乐的过程中自觉地掌握并遵循这些规则,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强化,从而显化为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9):164-164.DOI:10.3969/j.issn.1674-697X.2013.09.194.
[2] 高 .浅谈音乐教育中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4,(13):104-105.
[3] 邵晶.音乐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DOI:10.7666/d.y1816382.
[4] 夏嫦珠.音乐教育对幼儿品德养成的影响[J].师道·教研,2014,(7):93-93.
[5] 杜鹏宇.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发育的促进作用[J].大舞台,2010,(8):192.DOI:10.3969/j.issn.1003-1200.2010.08.171.
[6] 刘蕊.浅谈在音乐教育中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2,03(4):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