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干预对改善儿童心理危机的对照研究

2014-04-09 20:37彭丽丽
史志学刊 2014年2期

彭丽丽

心理剧干预对改善儿童心理危机的对照研究

彭丽丽

随着5.12大地震的发生,暴露在人们面前的灾难性事件逐渐增多。灾难性事件给部分经历过的人造成了心理阴影。其中儿童群体的心理阴影持续的时间较长,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状态。持续的负性心理状态会对儿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并可能在成年期引发焦虑、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因此,在心理危机发生之前,寻求适合儿童的干预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一个新兴的干预方法——心理剧来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儿童进行干预,以此验证心理剧这种方法对儿童心理危机的治疗效果。

心理剧 儿童心理危机 干预作用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入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和行为障碍[1]。

心理剧是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莫雷诺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形式。心理剧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定义:广义心理剧包括个体心理剧、社会心理剧和文化剧三种形式。狭义心理剧指“由当事人(主角)将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现场演绎的方式展示给咨询师,通过场景模拟再现培养和提高当事人的洞察力、自发性和创造性”。

危机事件易激发儿童诸如愤怒、悲伤、恐惧、负罪感等强烈的情感。尤其是当痛苦等负性情绪找不到人倾诉而得不到表达或者得不到支持的时候,容易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给儿童未来的生活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酗酒、焦虑障碍、社会适应性不良等等。在此,心理剧干预治疗为儿童处理心理危机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有效途径。

为了给当事人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充当“导演”角色,邀请一些辅助者和其他团体成员参与相关的任务,这也可以间接帮助存在类似问题的观众。心理剧干预过程让参演的个体建立的是一种伙伴关系、合作关系,而心理剧中的表演则是一个自由展开、共同创造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的过程[2]。在心理剧表演的过程中,当事人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行为和切身感受具体地呈现时,对当事人自己以及其他参与演出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觉察,这不仅能帮助当事人从其他角度审视自我的心理状态,与他人的关系和自身的感受,还能帮助当事人探索心理事件以及心理事件对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愿望,编写属于自己的生活剧本,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因此在这篇研究构想中,笔者将采用心理剧的治疗方法对儿童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以此验证心理剧对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改善作用。

一、研究现状

1.儿童心理危机干预。

对于儿童心理危机的研究,目前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研发了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各种方法和策略。目前的主要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有:(1)哀思传统表达方法。这种方法是以重建信心与生活目标为目的,通过消除由不合理信念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从而恢复正常心理行为模式。(2)哀伤辅导。强调当遭遇悲痛事件时,不能长时间沉溺于痛苦情绪之中,而应通过哭号等方式发泄情感,从而消除负性情绪、进而接纳事实,找到生命的意义(Lindemann,1944)。(3)宣泄法。鼓励儿童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倾听儿童心中的苦闷或矛盾思想,并引导儿童观察、讨论自己及他人反应的异同,帮助儿童在心理上逐渐消化创伤体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4)绘画疗法。绘画是无意识的表达,咨询师可以通过解释图画内容的象征意义,倾听绘画者对图画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从而达到治疗效果。(5)死亡教育。目前死亡教育的常见形式是一些学校和组织通过举办烛光晚会来悼念亡者,借此形式来对人进行教育。(6)灾害教育。包括灾难知识教育、灾难应对教育、灾难心理和灾难体验教育(杨挺,2008)[4]。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采用心理剧的方法来对心理危机干预还是比较少见的。

2.心理剧。

心理剧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技术正式被介绍到中国,逐渐推广到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并且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行校园心理剧大赛,并且利用5·25心理健康日作为宣传契机,使更多人了解校园心理剧,取得越来越多的宝贵经验。中小学也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利用兴趣小组,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模式。其中,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成功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形成的特色是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剧本编写为抓手,以环境营造为保证,以课堂落实为基础的个性化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校园心理剧的本土化发展[5]。从总体上来说,校园心理剧越来越受到来自多方的关注与重视。

在国内,关于心理剧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情绪、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也有研究心理剧改善亲子关系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做的理论分析,只有一小部分是采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的。至于采用心理剧来研究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是相对少的。

3.研究构想。

第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灾区儿童,实验将抽取部分存在心理危机的儿童进行心理危机的基本测查,然后选取心理危机较为严重的儿童12人进行随机匹配。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人。实验组成员将得到相应的心理剧活动的干预,对照组成员则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干预。本研究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心理剧对实验组进行干预之后,再考察两组的心理危机的程度,然后对比两组的前后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在这个研究中,心理剧的操作是最重要的步骤,也是该研究的难点,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

筛选治疗对象。心理剧通常以团体治疗的方式进行,所以在治疗之前筛选出不适合团体治疗的儿童是十分必要的。筛选治疗对象,就需要对儿童进行心理危机程度评估。治疗师在应用心理剧对儿童进行干预前,要对儿童所面临的心理危机做一个准确的评估,包括性质、程度和后果三方面评估。性质的评估指的是治疗师要明确儿童面临的是什么性质的心理危机,如是丧失危机还是目击造成的创伤问题[6]。例如,在5·12大地震后,治疗师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做的便是对儿童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朋友、同学或老师的情况进行了解,另外如儿童的家庭社会支持情况,当前的认知、情感状态和行为活动等也需在了解范围之内。受危机事件的影响,变得过度情绪化、失控、严重退缩或孤立的儿童;或者表明愿意参加心理剧治疗而内心并不愿意的儿童,团体的压力有可能对这部分儿童造成适得其反的作用,因为团体治疗会使这部分儿童易在没有准备好之前就采取某些破坏行为或自我封闭,所以采用个体心理治疗的形式对待这部分儿童效果要更好一些。

做好环境和心理准备以增加儿童对心理剧干预的信任。在治疗开始之前,治疗师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向儿童讲解心理剧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治疗过程中的辅助者的资格、能力和应遵守的职业操守,进而消除儿童对心理剧治疗的疑虑,取得儿童的信任与配合。治疗师还应告诉儿童参与心理剧治疗应当遵守哪些规则。例如,在心理剧进行中不能随意外出,以保证心理剧能够连续进行;要为团体中的其他儿童的言行保密,要尊重其他成员等。此外,治疗师与辅助者要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布置场地,为心理剧的演出准备所需的道具。

心理剧治疗可分为暖身、演出和讨论分享3个阶段。

暖身——建立团体成员间的信任关系,为演出做准备。这是为演出做好准备的必要阶段,此阶段可使参与的儿童尽快熟识起来,并形成集体感。例如,先进行游戏“耳朵鼻子谁是谁”,让儿童之间迅速地熟识起来。然后再进行“动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围坐在一起参加森林篝火晚会,向大家讲述自己所扮演的动物的创伤故事,再鼓励儿童去掉动物身份,讲述自己的故事,形成演出剧本。

演出——抚慰心灵,疗愈创伤。接受危机干预的儿童都曾受到程度不等的心理创伤,所以在演出过程中可能会激发出大量的不良感受,这些感受也许是他们不愿面对或不敢面对的。因此,在心理剧演出中,寻找支持儿童的力量就变得非常重要。而支持的力量既可以来自于治疗师,也可以来自于其他的团体成员,也可以是孩子心目中可信赖的人,或者自己人格结构中坚强勇敢的一面[7]。

分享讨论——感受来自团体的支持与温暖。儿童在经历过心理剧表演之后,治疗师组织团体成员进行正向的、积极的、非批判式的讨论,讨论参与者自己的观察与反应,让儿童获得支持感和力量感,并获得和现实的联系感。同时,分享讨论也给观剧的儿童机会谈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起到一定的宣泄和治疗的作用,为心理剧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第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是灾区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评估表(简化版),此版本是引自国际PRCRS版。量表一共有24道题,用于筛选灾区儿童精神创伤和心理危机的程度。该量表把儿童心理危机的症状分为了以下几类:(1)闪回,侵入症状(以恐怖、焦虑为主);(2)行为退缩,回避症状(以表情、活动、生活能力为主);(3)紧张,过敏症状(对刺激的不安等);(4)丧失体验症状(精神混乱、感情崩溃为主);(5)身心症状(头痛、腹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

它的评分标准如下:

(1)将打分为“0”的项目数相加,总分90分以上者为高危儿童,可能会出现各种身心症状,需要紧急心理干预和治疗。

(2)总分50分以上者,需要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开展定期的儿童心理疗法,结合儿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针对性强的教育辅导计划。

(3)项目数为“0”的选择超过6个以上,需要重点观察后,重新进行诊断和评估。

二、结果分析

第一,儿童心理危机的总体发展趋势。

通过对干预之前的测验来分析儿童心理危机的总体发展趋势。

第二,干预前后儿童心理危机的变化。

通过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儿童心理危机前后测验结果的比较,可以验证出心理剧对儿童心理危机是否有改善作用。

第三,教师评估。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在心理剧干预活动进行前后,首先对其班主任进行相关的访谈。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访谈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组成员是否在心理危机的各方面均有进步。

三、研究意义

1.心理剧活动方案设计与儿童心理危机。

心理剧活动干预的效果取决于心理活动方案的设计。对心理剧活动方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心理剧活动主题的选择,这建立在研究者对影响儿童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的深入了解基础上,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和发挥作用的;其次,主题的选择以及排列应由浅到深,刚开始的几次活动主要以建立稳固的同伴团体为目的。

2.心理剧对改善儿童心理危机的作用。

从测量结果来看,通过心理剧干预活动,如果干预前后实验组儿童心理危机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实验组儿童的心理危机程度与控制组存在差异,说明儿童心理危机在心理剧的干预下得到了改善。

3.心理剧活动对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通过团体记录表、团体状况评价的反馈以及对相关教师访谈的结果,可以判断心理剧干预活动是否能为心理危机儿童营造一种安全的气氛,建立一个开放、信任的团体,有效地缓解成员的消极情绪,使儿童在心理剧的参演过程中得到情绪情感的宣泄和压力的释放,并获得相应的安全感。并且在导演的引导和配角的参与下,其内心冲突是否得以解决,人格是否达到进一步的完善,都可以推断出心理剧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积极作用。

[1]姚玉红.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现代预防医学, 2008,(12).

[2][4]扶长青,张大均,刘衍玲.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心理科学进展,2009,(3).

[3]郝琦,王新建.表演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

[5]黎鹤龄.走进校园心理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4,(11).

[6]江琴,林大熙.心理剧疗法在震后伤恸者心理重建中的应用.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7]Kellermann P,Hudgins MK.陈信昭,李怡慧,洪启慧译.心理剧与创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28.

彭丽丽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 助教

(责编 樊 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