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莉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有四大轴心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但在这些文化体系中,只有一种文化形态是长期延续发展并且从未中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孕育、发展、传承的物质载体、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众多民族在不同时空或独立或交融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其中儒家文化无疑是最有影响力也最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直到今天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且越出了国界,传播到东亚地区,并对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统治思想的重要因素。其中,朝鲜就是一个鲜明的实例。中朝两国比邻而居,唇齿相依,再加上便利的地理条件和政治、经济原因,使得儒家文化较早地传入朝鲜。后经朝鲜学者的理解消化,深深地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朝鲜儒家文化,并为以后的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依据[1]。
中国儒家文化本身源于周代的礼乐文化,形成于孔子的整理与创造,至子思、孟子拓展其边界,至荀子深化其内涵,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不断被后世学者补充和扩展,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儒家文化体系。西周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奠基时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性格都形成于周代。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地位,制定了一系列的礼制,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典章制度。而周公旦的思想是集夏商二代思想文化之大成,其思想开创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代,为创立孔子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孔子生逢乱世之时,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他想通过一系列的仁治和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主张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孟子则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拓展,主张德治——“仁政、王道”,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此才有利于国家发展。他在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上,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荀子则集百家之长,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以上所述形成了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两汉时期的儒家文化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宋明儒学则是以“理”为核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的的思辨性儒学。最后到了明清实学,明清实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将宋明儒学推向新阶段的产物。其以“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强调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于社会改革。
儒家文化在朝鲜的早期播入靠汉字的传入和使用,汉字的传入带动了儒家文化的传入,因为汉字包含着儒学的思想内核。但是,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朝鲜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形成时期。当时,在朝鲜半岛,古朝鲜、辰国等奴隶制国家已经推翻,相继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新兴封建国家。
由于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最先接受儒家文化的是高句丽。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北端,它的漫长的国境线与中国东北接壤,再加上两国人民有条件相互交往,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为高句丽接受儒家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由于高句丽新兴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新建王朝,便积极、主动吸收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得到官方认可始于小兽林王。在其执政期间,便设立了儒家文化的教育机关“太学”和“扃堂”(“太学”是属于中央的国家最高学府,而“扃堂”则是地方设置的普通教育机关),其传授“五经”“三史”等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和中国史书。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高句丽得到了朝廷的保护和支持,并被确认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百济建国之初便接受了儒家文化。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北与强大的高句丽相接,东北与后起的新罗相邻,西面临海。其地理位置决定了不能像高句丽那样直接与中国交往,也不可能将先进的儒家文化直接传入本国。百济的儒家文化是通过高句丽传入的,传入的过程与高句丽相似。但是,百济与高句丽传入儒家文化的侧重点不同。百济传入儒家文化的侧重点是为了解决国家的统一和国防问题。因为当时百济经常受到邻国高句丽的侵略,他们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国家防务和统一的问题,所以当时的百济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儒家文化经典的解释上,只能将重点放在建立国家体制和各种典章制度上。因此,百济在当时着重吸收孔孟原始的儒家文化典章制度。针对当时危机,百济联合新罗对抗高句丽,并采取一系列的加强内政措施,使其国力增强。百济在其不受高句丽的侵略后,便开始加强了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于公元4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儒家文化教育制度。百济的儒家文化不仅囊括了古朝鲜以来的礼、义思想和中国汉代的五行思想,而且以经学思想为基础并进而向学术水平提升,最后成为统治工具。百济的儒家文化思想意义不单纯是要通过教育制度或经典来达到学术境界,而是要将忠、孝、仁、义上升为国家意识,成为国民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新罗地处朝鲜半岛南端,在朝鲜三国中发展较迟。新罗在建国一个世纪后的公元3世纪末至公元4世纪初,才开始接受儒家文化。由于当时的新罗国力较为弱小,直到公元6世纪开始,新罗不断地扩张领土,再加上与中国的建交,不断地学习中国的先进思想文化,积极地吸收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并派遣子弟入唐留学,开始培养众多儒学者。此时的儒家文化在新罗得到了发展。新罗的统治者们不断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壮大本国的国力,相续吞并了百济、高句丽。
新罗统一三国后,进一步发展儒家文化教育。新罗在继承三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并在新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繁荣条件下,以原新罗为中心,使其融合本民族的特色而发展到更高阶段,此时儒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政治法度和文化教育领域。新罗开始设立中央国学,主要讲授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实行科举制度,以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为主要考试内容。新罗为了进一步推动儒家文化的学习热潮,又派许多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促进了儒家文化进一步传播,而且培养了一批儒学家,推动儒家文化在新罗的传播,成为新罗王朝的统治工具。
新罗统治三国时代结束后,重新回到高句丽统治,也就是高丽时代。高丽时代前期,注重吸收唐朝学术文化,结合儒、道、佛三教,更加重视佛教的倾向,儒家文化在当时不受统治者的重视。可是,到高丽时代后期,儒学文化占据了上风,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并开设最高学府国子监,进行长期儒家文化教育,儒家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后由于外族的侵略,国家对儒家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开始下降。民间开始出现了儒家文化教育的新倾向——兴办私学。当时,在民间私学超过了公学,儒家文化开始普及到平民百姓之中。私学的开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平民儒学家[2]。
宋明儒学、明清实学是继承、发扬了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学,形成了一系列的儒家文化体系。儒家文化在朝鲜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过程如下所述。
1.朝鲜化的朱子学。到了高丽王朝后期,虽然儒学占上风,但受宋学影响巨大。公元13世纪末,朱子学传入高丽王朝。朱子学是指南宋的朱熹继承了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的学说和学统,在批判、吸收、融合玄学和佛学思想的基础上,完善了儒家哲学体系而形成的具有理性主义特征的新儒学[3]。当时,由于高丽王朝的末落,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灭亡,迫切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朱子思想正适应了高丽社会的迫切需要而被引进、普及开来。代表人物郑梦就是不遗余力推行理学教育,并把儒家文化礼俗推广到全社会,大力兴盛儒学教育。可以说,朱子学说挽救了高丽王朝。即便高丽王朝被李氏王朝替代,朱子学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李氏王朝建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出现了新的社会矛盾,他们以朱子学为理论武器,通过实际运用,大大扩大了朱子学的思想影响,为其发展、兴盛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成为李氏王朝统治时期的正统思想。可以说,朱子学在朝鲜儒家文化史占据重要的地位。朱子学的传承者们为朝鲜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兴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就朱子学在朝鲜的发展来看,它不是简单的移植和运用,而是融合朝鲜本土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在朝鲜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朝鲜化的朱子学。
2.朝鲜化的阳明学和气学。中国的阳明学是作为儒家文化的一门学派,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它是对程朱理学的僵化和教条化的批评、否定,其目的在于重振儒家的伦理道德,使之落实到道德实践的实处,力图将传统的儒学(先秦和两汉时期的儒学)加以创新和改造,是对传统儒学的完善[4]。中国的阳明学传入朝鲜的时间说法不一,不加论述。阳明学在朝鲜传播伊始就遭到朱子学派的排斥,并把阳明学视为异端,受到朱子学派的打压。朝鲜的阳明学只得以家学的形式流传下来,直至公元20世纪初,一批像朴殷植的学者们引进西方进化论等新思想,重释阳明学,才使得朝鲜的阳明学有了新发展。但是,朝鲜的阳明学始终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同。
中国气学的开创者是北宋张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儒学如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如何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和落实儒家思想价值。文化的接收不是简单移植,而是一种创造和融合。在朝鲜哲人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仰慕,不等于缺乏创造性。中国的气学在朝鲜的传播,可以体现朝鲜哲人的创造性。中国气学最早在朝鲜传播是在公元16世纪,由徐敬德首推的。徐敬德在继承和发挥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上,以“气”为出发点,认为气经过自身的变易而成天地万物。而后,朝鲜杰出的气一元论者崔汉绮,在继承前人思维成果和接受西欧自然科学影响的基础上,集气一元论之大成。他认为:“气”是世界的本质,是形成天地万物的原始[5]。崔汉绮对“气”的认识,在中世纪的思维水平上已达到较高的程度,接近了科学的物质概念。
中国明清实学最早是北宋理学家所提出,但随着后来发展,却逐渐偏重于形而上的虚体一方,导致其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致使有识之士深有空谈误国之感,于是纷纷起来提倡实学。它泛指明清之际治学重在务实倾向、学风和思潮。实学也是儒学在明清时期发展的一个流派[6]。朝鲜王朝进入后期,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内忧外患日益加深,封建社会急剧衰落。朝鲜当时的有识之士深感空谈自己内在精神上的诚实是无法实现国家的强大,要想增强国力,就要崇尚务实。这时,朝鲜在其王朝后半期兴起实学思想。朝鲜用中国的实学思想借以西欧传入的政治势力和科学思想,逐渐将实学思想和开化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实学思想。再加上,朝鲜社会出现大批的实学思想家,其推动和丰富了朝鲜的实学思想,并为朝鲜王朝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朝鲜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也是朝鲜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由于儒家文化不仅符合朝鲜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还适合于朝鲜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就积极、主动吸收儒家文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影响着朝鲜社会发展。
[1]张立文,李甦平.中外儒学比较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刘子敏.从新罗建国神话传说看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东疆学刊,2001,(1).
[3]蒙培无.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4]侯宏堂.阳明学说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
[5]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济南:齐鲁书社,2004.
[6]姜林祥.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史志学刊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