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玲
试论杨仙逸对我国航空事业的贡献
郭丹玲
20世纪初,杨仙逸积极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号召,大力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空军之父”。本文将论述杨仙逸的航空历程,从他投入革命事业,为革命经费积极奔走,到主持设计乐士文号,最后为革命而牺牲。杨仙逸这种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仙逸 革命空军之父 航空救国 贡献
杨仙逸,字学华,号铁庵,原籍广东省中山市,1891年生于美国檀香山(今夏威夷)的一个华侨家庭。其父杨著昆,“籍广东中山县良都北台乡……一八七三年,年十九来檀,初为耕种及米贩家。继而加入罷霖麻之束顺围田馆为股东。随扩张米业。相继创设永昌隆及新和盛田馆。各田馆所产之米,皆由当时怒安怒街夹秘利天尼街之全和公司代售。此后又经营楼房屋宇实业。”[1](P195)杨著昆与孙中山的大哥孙眉既是同乡也是挚友,他非常赞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是早期同盟会会员。杨仙逸早年在孙中山到檀香山“演说提倡革命时,受其言论之感动,遂具爱国思想,投身同盟会籍”[1](P70)。他因钦佩孙中山,故改名为“仙逸”,以表明自己要学习孙中山的爱国精神,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革命。1923年9月20日,杨仙逸奉命在惠州指导改装水雷为炸弹时,因意外爆炸殉难,孙中山十分悲痛,追封他为陆军中将,并赠予他“革命空军之父”的称号。本文将对杨仙逸在航空事业方面的贡献作具体论述,以示后人学习他伟大的爱国精神。
1.杨仙逸响应“航空救国”号召,积极投入革命事业。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他亲历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卖国行为,以及欧美国家飞机制成后,飞机的空战和飞机投弹等奇迹,萌生了“航空救国”思想。孙中山断言:“飞机将成为新式的军事武器,大大有助于实现我国国民革命。”[2](P15)孙中山认为购买飞机比购买军舰所需的费用要少很多,且飞机的作用比军舰的作用也要大得多。从经济上考虑,优先发展航空事业,建立空军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较为实际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孙中山航空救国的思想得到了海外华侨积极响应和支持,杨仙逸即是其中之一,为此他进行了关于航空知识的学习。杨仙逸先考入美国哈厘大学研读机械专科,后考入纽约茄弥斯航空大学深造。1916年,杨仙逸前往纽约协助林森创办中国国民党空军学校。“计初期选择入校者,有李光辉、张惠长、杨仙逸、陈庆云、蔡司度、吴东华、谭南方、黄光锐等二十人,杨君仙逸系由檀香山党部选派。”[3](P635)杨仙逸在学校里受到了美国空军专业人员的指导,荣获“万国航空飞行执照”,并于1917年毕业。连同这一届毕业并获得飞行执照的学员张惠长、陈庆云、吴东华等人,组成了中国国民党飞行队。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命令张惠长、陈庆云、谭南方、吴东华、叶少毅、陈乾、李光辉等人组成飞机队,杨仙逸任队长,携飞机回广州参加护法战争。杨仙逸在广州大沙头开辟水陆机场,进行飞行训练,为支援护法战争做准备。1918年6月,广东护法军讨伐驻扎在海南的龙光济。杨仙逸率领张惠长、陈庆云,驾驶2架飞机至海南岛,以海南儋县为基地,协助护法军侦察敌情,对龙济光部实施猛烈的轰炸[4](P41)。
1918年9月,杨仙逸、蔡司度、陈应权等人在美国旧金山筹办了“图强飞机有限公司”,在其招股章程中明确宣示:“以展布航空事业,图强中国为旨。”
1919年1月,杨仙逸与张惠长等人响应孙中山的号召赶回中国,在福建组建了专门援助粤军的飞机队,杨仙逸亲自率领。他还聘用了优秀飞行员,并配备炮弹、枪支、飞机等军用品,逐步增强飞机队的实力。4月19日,孙中山致函杨仙逸,勉其协助粤军发展航空事业,函谓:“籍悉足下已偕张君惠长由汕头抵漳州矣,翘首南天,莫名驰系,足下对于飞机学问,研究素深,务望力展所长,羽翼粤军,树功前敌。”[5](P46)
1920年,为把粤省军阀岑春煊、莫荣新赶出广州,杨仙逸驾机从福建回师广东,沿途轰炸据守淡水、平潭、虎门等地的敌军阵营,掩护部队向广州推进。中秋之夜,杨仙逸带领陈庆云等人驾机直接飞到广州上空。“投炸于德宣街督军公署时,莫荣新、郭庄森、李根源等方集桂系及政学诸首要在公署开军事会议,及闻一声炸弹爆发,乃仓促作鸟兽散,是谓广州有史以来之有飞机炸弹第一声,是不可以不记也。”[3](P382)孙中山大力赞扬了这次战役,认为这是中国空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突破。
1920年底,孙中山派杨仙逸出国筹款购买飞机,并招训航空人员。杨仙逸“于民国九年(1920年),将广东空军的事务,交由张惠长、陈庆云几位主持,他个人即回檀香山,征得其父的赞助,乃出其父私人财力,罗致国内外有志于航空的一班青年,集中美国(约三十人),送入美国航空专门学校,施以飞行、机械各种航空技术训练。”[6](P7)杨仙逸来到美国夏威夷后,得到其父杨著昆支持。杨父把经营多年的田地和粮庄变卖,倾其所有的财产,筹到了一笔巨款,在杨父带动下,旅美华侨踊跃响应,杨仙逸筹得大批资金。他用这笔钱购买了美国产詹尼型飞机10架,另添置了军械器材一大批。正准备运回广州时,陈炯明在粤叛变革命,广州沦陷于叛军之手。杨仙逸只好把飞机和枪械暂存于美国三藩市附近的屋仑机场。然而这个消息竟被北洋军阀获知,他们派人焚烧这些飞机。虽经抢救,最终有6架飞机被烧毁,器材全被焚毁,这使得飞机未能全部运送回中国。但杨仙逸等人并未动摇建立空军的决心,他们用剩余的四架飞机到各地做特技表演。这些表演都是为了扩大宣传,继续向更多的华侨筹款。各地华侨深深地被他们所感染,纷纷解囊,踊跃捐献。杨仙逸等人用这一笔钱又购买了6架飞机。“查此种新购陆机,凡空旷之处,均可升降,不必如水机支定须经由海面,使能起落,且及轻便灵巧、速度倍增、诚为行军中无上利器也”[7]。这批飞机于1923年5、6月间,由澳门运抵广州。
1922年12月6日,孙中山任命杨仙逸为航空局局长。1923年4月,沈鸿英背叛孙中山攻打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孙中山命令空军协助陆军作战,攻击敌人。杨仙逸驾驶广州仅有的一架水上飞机起飞轰炸,叛军被炸得四处逃窜,沈鸿英狼狈窜回广西。这次战斗中飞机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不过,孙中山、杨仙逸等人意识到空中力量还有待更大的建设,于是他们把在美国买的6架陆用飞机运回广州,这就为广东革命空军的力量又添了一翼,大大增强了其实力。6月,我国第一支航空军队在福建建立。为加大空军建设力度,杨仙逸挑选了一些从国外学成归来的航空人员组成基本力量,黄光锐为第一飞机队队长,林伟长为第二飞机队队长,共有陆上飞机6架、水上飞机2架、飞行员10余人。杨仙逸还从军中挑选了20位技术精湛的机械员,由他们来完成国内飞机制造的任务。
飞机队在战斗中作用凸显,“现大元帅为迅速攻破惠城结束东江军事起见,特电航空局长杨仙逸,速将新飞机开赴东江前敌调遣助战”[8]。“据该局长杨仙逸报告,经已豫备水陆机六架,实行侦察施放任务,并调新到战斗机三架,担任总战斗任务、共成组织一队、预期扑灭敌人云。”[9]飞机队在侦察敌情、扑灭敌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杨仙逸组织设计乐士号。
1921年,孙中山拟写了《国防计划》一书,书中多项是关于航空业的,“涉及了飞机场的兴建,飞机的研制,人才的培训,飞机演练等问题。”[5](P571)这一规划提出后,杨仙逸等人马上着手筹建发展航空事业。
1922年12月6日,杨仙逸在广州建立航空局,他意识到,要兴建一支有实力的空中队伍,单靠先前购买的飞机远远不够军队的需要,空军队伍也无从发展,但也不能只从国外购买,这样也会增加革命政府的财政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必须建立飞机制造工厂,自己研制飞机。于是杨仙逸任局长后亲自指导飞机制造工作的各个环节。
杨仙逸从国外聘请了飞机工程师和飞机制造师,挑选了黄光锐、杨官宇这些从国外学成回来的精英,构成研制飞机基本成员,并挑选了近20名技术好的机械员,在广州大沙头“红屋”研制飞机。对于这架飞机的装备方针有:设计要与时俱进并合理,用木头作材料,最大可能地减少零部件使用,结构要简单,以便雇佣技术人员装配,也便于驾驶。在杨仙逸的带领下,众人反复研究,经过紧张设计和生产,在国内自行制造的首架飞机终告诞生。孙中山建议用其夫人的英文名字乐士文作为这架飞机的名字,于是,这架飞机就被取名为“乐士文一号”机。
当日,夏利亚弼等人试飞这架飞机,他们发现飞机的各项性能都非常好,但在经过多次的试飞检测中,还是发现这架飞机也有不足之处,于是对一号机又进行了修改,改善了机翼的反应能力。杨仙逸下令依据一号机的设置理念再制造三架。
随后,孙中山及宋庆龄视察了航空局的飞机演习,“局长杨仙逸,将自制及新购各机十余艘,排列机场,先请孙夫人行开驶礼,随派飞机师杨官宇、黄光锐、胡锦雅、林伟成、黄乘衡等,分乘各机,次第演放,驾轻就熟,高入云霄。”[10]最后孙中山揭开一号机机头上的党旗,与宋庆龄在飞机前照相,作为纪念。1923年9月,孙中山率领军队讨伐占据惠州及附近地区的陈炯明时,“乐士文号”也加入作战,同其他飞机轰炸陈炯明部队,轮流投掷炸弹,并散发数万张“投降免死”的传单,使敌人日夜不得安宁。
3.杨仙逸为国捐躯。
1923年9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在惠州及附近地区作乱,杨仙逸领命带着军队追剿叛军,他让飞机队长林伟成,带领飞机队协助联军作战,然而该队的大型水上飞机由于用的时间长了,零件经常损坏,并且当时前线军情非常紧急,飞机也没有剩余的,而经过改装和由美国运回来的十多架飞机已经派往前线。杨仙逸便“命林队长即将该机加意修妥,赶同出发,该队长自奉命后,即将该机之损坏者、悉行改换新机件,务求坚固灵敏”[11]。经过日夜加班加点,终于将该飞机修好,直接赶往前线,杨仙逸边作战边致函后方,说明战况。在作战中,杨仙逸决定用大炮轰击,鱼雷暗射,飞机轰炸,三方面一齐进行。但惠州城墙非常坚厚,轻型炸弹很难炸毁其城垣,于是,他们决定用水雷改装成重磅炸弹,载入飞机,从飞机上投下,其威力足可以摧毁惠州城垣,这样,就可以为陆军开辟一条通往惠州城的道路,减少战斗阻力。不幸的是,9月20日,在与谢铁良、苏从山研究改装水雷作空中炸弹时,因水雷爆炸,三人同时遇难,杨仙逸年仅32岁。
“孙中山在赶往惠州的途中,听闻杨仙逸等殉国,哀伤不已。”[12](P1691-1692)随后,孙中山亲自赶往杨仙逸等人遇难的地方视察,血肉模糊,同行的人无不落泪,深深感到悲痛,遵照孙中山命令厚葬遇难烈士。杨仙逸遇难的消息传出后,海外华侨、国内外许多爱国进步人士,都表示深切的惋惜和悲痛,为祖国丧失这样一位人才而哀伤,纷纷发来唁信,唁电。
“杨仙逸、苏从山、谢铁良均追赠陆军中将,并着正部照陆军中将阵亡例,从优议恤,以彰忠荩,而慰烈魂”[13](P176)。孙中山称他为“革命空军之父”,亲自写了“杨仙逸先生之墓”这七个字。“墓道拱门上放置了一架飞机模型,象征他生平事业和冲天壮志”[14](P20)。孙中山还以大元帅名义颁发了褒奖其行为的《大元帅令》碑,竖立在其墓旁,碑上刻有“技术精湛,志行纯洁,尽瘁国事,懋著勋劳”[15]。在孙中山授意下,杨仙逸夫人程度纯创办了一所学校——仙逸学校,以慰英烈之灵。
在杨仙逸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民众过着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一点政治权利都没有。实现自由民主、民族富强是当时每个爱国人士的共同愿望。
杨仙逸是一个华侨的儿子,富商的子弟,本不必为国内的纷纷战乱而打乱生活节奏。但他决然放弃了国外富裕的生活,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号召,他还为此而学习飞机制作的理念,全力以赴协助孙中山,回国加入护法运动,训练航空员,建立空军队伍,为了筹备购买飞机的钱而去国外筹款。为了这些钱,他领导队友们表演飞机杂技,博取华侨的爱国心让他们支持国内航空队伍。他回国后又积极参战,亲自架飞机轰炸敌人。他对孙中山的革命伟业可谓是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杨仙逸的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他的强烈爱国思想,那个时代,爱国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鲁迅等这些仁人志士,他们用笔写出了对祖国的爱。而杨仙逸不同,他是用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他一生的行动只为了革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可以说是为了爱国,他为革命奋斗了一生,革命是他的终身任务,而爱国是他的人生追求。
飞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1923年,杨仙逸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架飞机,这是中国空军事业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为以后中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仙逸为我国的航空事业以及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不管是在战斗中冲锋陷阵还是研制乐士号,他都走在众人前面,特别是他主持设计的乐士号,是中国自制的首架飞机。“革命空军之父”的称号他受之无愧。杨仙逸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爱国,作为一个华侨,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他时时刻刻都在寻求自身与祖国联系的纽带,他的所有一切都可以解释为,对当时受外国列强凌辱而又无法自强的祖国单纯而无私的爱。他从一开始追随孙中山一直到他牺牲,爱国主义始终是竖立在他心中永不倒的一面旗帜。这种为挽救祖国,使祖国能够富强,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时时刻刻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这也为我国现代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个榜样。
航空事业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航空业,它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抢险救灾时更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
我国的航空业在发展中要始终坚持杨仙逸的这种奉献精神。首先,我国航空业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航空业需求增大,中国的航空市场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市场,航空业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几十年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的毕生心血。其次,中央政府大力支持航空业的发展。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中国大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中国的大飞机梦再次起航。大飞机的制造是中国所有人的愿望,承载了几代人的使命和期望,是我国航空业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飞机制造业的又一次腾飞。它将带动中国航空业的一个大发展,使我国从航空大国跨越到航空强国之中。但是在制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飞机零部件——发动机的制造,技术落后,维护性差,对外国依赖性强等这些问题时时出现。此时,像杨仙逸这种对航空事业勇于奉献的精神就成为技术人员克服困难的支柱,也是支撑中国人对飞机制造业乃至航空事业不断追求和创新的信念,时时提醒着我们要奋发图强。只要我们发扬艰苦创业,不懈进取的精神,我国的航空事业终会走在世界最前列。
[1]郑梦东.檀山华侨[M].檀山华侨编印社,1929.
[2]高晓星,时平.江苏文史资料第46辑:民国空军的航迹[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3]冯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4]华强,奚纪荣,孟庆龙.中国空军百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郑梓湘.中山文史第34辑:民国广东空军沧桑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7]丁庆林.航空局陆机已到省[N].广州国民日报, 1923-8-1(3).
[8]新到飞机准备出发[N].广州国民日报,1923-8-4 (6).
[9]飞机杀敌之准备[N].广州国民日报,1923-8-18 (3).
[10]大元帅亲临试演飞机[N].广州国民日报,1923-8-21(3).
[11]王延婉.飞队敢修旧机[N].广州国民日报, 1923-9-18(3).
[12]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13]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文史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14]冯晓蔚.孙中山与杨仙逸的航空情结[J].文史天地,2006,3(10).
[15]刘伟.大元帅命令[N].广州国民日报,1923-10-1(6).
郭丹玲 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员
(责编 高生记)
史志学刊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