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缘起、内涵与进路*

2014-04-09 19:40张苗苗
实事求是 2014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张苗苗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缘起、内涵与进路*

张苗苗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其优势在于科学的指导思想、丰富的理论资源,以及系统的理论成果;其劣势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尚未成熟、理论内容的认同尚显不足。理论自信,不是理论自卑或者理论自负,它是理论自省、理论自觉与理论创新的高度整合。坚定理论自信,就要夯实基础,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掘源泉,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力量,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理论自信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我党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捍卫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坚定理论自信,不仅可以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品质和优势,也可以增强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勇气。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缘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成果、彰显品性的要求,也是应对时代发展、解决现实难题的需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定理论自信,既有优势,又存在着不足。一方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自信;另一方面,在现实中,我们却表现出种种的不自信或者不够自信,这正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深刻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提出,有着强烈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理论自信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数事实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己任,它整体性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准确地描述了现实世界,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矛盾,并科学地预见了未来。它是人们强大的思想武器,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就保证了理论本身建立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之上,朝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发展。马克思曾这样说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P11)马克思主义正是有无穷力量的“批判的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旨归,也是这样的“武器”,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深厚的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悠远流长,留下了丰厚的文明遗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泉,更是树立和培育理论自信的文化基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它既是经验的总结,也是加工与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它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汗水和智慧,饱含着中国人民的愿望和期待,这是理论自信的心理基础和实践基础。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系统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2]从理论形态上看,在坚持和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诞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则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三大理论形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从理论内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阶段、任务、动力、条件、保证、要求、步骤等一系列问题,内容十分丰富。在基本理论、路线、纲领、要求上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体系相当完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也具有必要性。之所以提出理论自信,还因为我们现在不够自信。理论自信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权不高。福柯认为话语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还意味着对话语主体的地位和权利的隐蔽性认同。他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3](P5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人民集体利益的集中表达,在国际上的传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确立社会地位、宣告和维护权利、争取和获得利益方面,这一话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在现代国家的场景中,至关重要的是,不同群体以话语方式形成表达其利益的政策或方案的能力,并在公共领域中开辟出宣扬这些政策或方案的空间”。[4](P25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在公共领域中的影响力不足,尤其是解决现实问题、整合多方利益、凝聚社会共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度不够。国内外意识形态的交锋日趋激烈,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加之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都阻碍了了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与不足,直接消解了理论的感染力、号召力、践行力,从而无法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无法激发公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法坚定公众对理论的高度自觉与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内涵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狭义上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广义上是指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的高度认可和信任。它既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前者是指理论的奠基者、创建者、发展者、完善者和践行者对理论的内容及其价值持有信心,具体表现在对理论内容科学性的充分认知、对理论品性的优势认定、对理论价值的积极评价、以及践行理论的高度信念等方面。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在理论上的表现,即以理论的形式深刻地把握我国的国情,理性地思考民族的命运,勇敢地迎接时代的挑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合理地进行比较与借鉴,担当起理论创新的责任,等等,这一层面上的理论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相互作用、紧密相连,最终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是理论自信的应有之义,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紧密联系,从不同的层次阐明了在坚定理论自信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致性。

理论自信不是理论自卑,也不是理论自负,而是理论自觉的表现。理论的高度自觉,意味着对必然性的正确把握、对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对自发性的否定与超越。它应然地包含着理论的自省和理论的创新,摒弃了理论在认知、理解、发展过程中的盲目,而是建立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地把握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理论自觉是理论自信的重要前提,理论自信是理论自觉的必然结果。理论自信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品格的彰显,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所在。诚然,理论自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日趋丰富与完善不断积累起来的,它蕴含于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之中,它源自比较,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的一步步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有层次的。从过程论的视域来考察,理论自信包括对理论的高度认同,对理论的自觉践行,以及对理论的自主创新。这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挥着树立、增强和坚定理论自信的作用。首先,对理论的高度认同是前提。它包含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及其体系的认可,是深刻地认识和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性、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有了这种认同,才能在与其他理论的比较中坚定立场、发扬优势;才能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中保持理智、不畏挑战;才能正确地进行比较与鉴别,树立理论自信。其次,对理论的自觉践行是关键。它包括对理论宗旨的自觉实践、对理论要求的自觉践履以及对理论品格的自觉发扬。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理论的践行不仅是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和体验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的主要方式,更是实现理论价值的必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进程中,其理论特长、理论品格、理论价值都是在实践中得以展现。它是对理论高度认同的结果,更是增强理论自信、提升理论层次的条件。最后,对理论的自主创新是重点。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力求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来解答中国现代社会之问题,表达中国人民之共同夙愿,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之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理论的合理成分,不依附、不盲从,独立自主地进行理论创新,继而获得和增强认同、坚定理论自信。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进路

1.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自信夯实基础。政治上坚定是理论上成熟的保障,理论自信是理论上成熟的体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定政治立场、秉承思想路线、赢得群众拥护的根本要求,也是丰富其理论内容、完善理论体系、发挥理论价值的必然选择。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一次又一次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晶。它内在地蕴含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答案,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创造性地解答了中国诸多现实难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政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和有效的方法。进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境界,使我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那么,在当代中国,如何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一是要直面现实,勇于攻坚。一方面,要把社会现实问题、人民的普遍利益和需要,以及社会的矛盾焦点和难题,准确及时地反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增强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凝聚共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能力,从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明确理论使命,展现理论的品性、功能和价值,在打破局限和阻碍、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过程之中,提高理论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增强认同。二是要解放思想,积极借鉴。要使理论具有生命力,就不能固步自封。要从与其他文化和理论的比较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以充分发挥理论优势,提升理论的优越性,建立自信。三是要深入研究,推动创新。以广大的理论工作者为代表,要增强理论自觉,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宣传,加强对理论体系的深度解读和阐述,并以理论的方式提出、探索和回答重大的时代性问题,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关注前沿问题和理论难点,在研究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如果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自信夯实基础,那么,完善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为理论自信增强活力,而二者均是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和基础的。

2.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理论自信注入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情感积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心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有着特定的目的、话语、范畴、概念以及表达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功能得以充分彰显,要得到广大的中国人民接受和认可,就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中获取能量,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激发人民的情感共识,实现理论的感召力。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提供了资源。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并用这种民族话语解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奠定文化基础。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保护与清理并重。保护传统文化,一是要注意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二是要注意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彰显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这就需要正确而及时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清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历史局限性,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其中,既包含着“三纲五常”、封建迷信等落后的成分,也蕴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等进步的成分。这就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和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方面,要坚决抵制和摒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消极成分;另一方面,要积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先进成分。既要避免全面复古又要防止全盘西化,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建立系统科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古今文化的交锋、中西文化的对垒中实现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运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和态度,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权。其次,要坚持教育与宣传相结合。要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就要坚持教育与宣传双管齐下,使人民认识到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理论指导,促进人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促成内化;加大宣传力度,创设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学校、进生活,加大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唤醒国人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感染力。最后,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秉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理念,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关注当前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把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需要,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性,把握时代前沿问题,大胆革新,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能量和资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增强理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为理论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自信凝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对我国人民共同利益和愿望的集中表达和高度概括,是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一种表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要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又要具有时代的特点;既要简单易懂,又要内涵深刻;既要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又能获得人民的认可和接受;既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又要具有民族的特色。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3]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4]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责任编辑:哈丽云

D614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6.03

*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特别委托项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研究”(13JDKDD001)的阶段性成果;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研究”(2011&ZD06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