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思

2014-04-09 19:40王学荣
实事求是 2014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价值体系大众化

王学荣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3)

政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思

王学荣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3)

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就第一个层面而言,“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时代化”和“大众化”,而“时代化”和“大众化”本身亦是“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尽管三者各有侧重,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整体推进。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亦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而生动的表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三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两大热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者们围绕这两大热点话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可是迄今为止,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内在逻辑的探讨则尚嫌不足。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究竟是什么;第二个层面是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笔者认为,“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时代化”和“大众化”,而“时代化”和“大众化”本身亦是“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尽管三者各有侧重,但它们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应当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亦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丰硕果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具体而生动的表达。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溯源。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议。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概念始于1938年,但对具体的月份则存在不同意见,主要有两种观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应当追溯到1938年4月,是由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最早提出来的。但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这一提法最早是在1938年10月的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一个政治报告——《论新阶段》。毛泽东在报告中这样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1](PP658~659)大多数学者均主张将毛泽东的这段论述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表述。

此后,毛泽东又多次提及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例如,1942年毛泽东又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2](P408)1961年1月,毛泽东再次阐述了这一命题,毛泽东说:“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各国具体的历史、具体的传统、具体的文化都不同,应该区别对待,应该允许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具体化,也就是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3](PP450~451)

综合毛泽东的多次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大致表达了如下三层含义: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者叫“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及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历史经验经过总结、提炼与加工使之上升为科学理论,实现“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2.“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概说。何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概括地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任务及时代特征紧密地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立足时代前沿,体现时代特色,实现其与时俱进。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有过很多经典性表述。例如,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4](P220)这句话早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了。马克思还这样说过:“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5](P121)类似地,恩格斯也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P284)

不仅哲学需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理论思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样需要立足时代前沿,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同时不断赋予时代内涵。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同样也需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惟其如此,才能肩负起时代任务,完成时代使命,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之为“马克思主义”,恰恰在于它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7](P87)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释义。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具体而言,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使人民群众能够理解、认同、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具体的实践。

早在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就这样写道:“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8](P861)在这里,毛泽东用简洁洗练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发了文艺的“大众化”,既形象生动,又发人深省。

实际上,不仅仅是“文艺”需要“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同样也需要“大众化”。因为只有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和接受,而“理解、认同和接受”当然是“自觉运用”的前提。人民群众并不是做书斋里的学问,因此只有“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被理解,理解了才能认同,认同了才会接受,进而达到自觉地运用。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同样需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在一定意义上说,“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必备环节。

4.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逻辑。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理解。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该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紧紧围绕中国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时代化这个关键,不断夯实大众化这个基础”。[9]也有学者认为,“时代化是总体,中国化是本体,大众化是主体;这“三体”形成三位一体,最终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10]

应该说,这些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把问题复杂化了,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第一,“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时代化”和“大众化”;第二,“时代化”和“大众化”本身亦是“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它们并不是三个不同的过程,而恰恰是同一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三者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因此,笔者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尽管各有侧重,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应整体推进。[11]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系统的阐发。择其要而言之,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内容。

中共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12](P34)很明显,报告高瞻远瞩地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地位。不仅如此,报告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路径作了详尽的规划和布署,正如报告指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2](P34)

党的十八大充分继承和发展了十七大的思想,继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3]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丰富和创造性发展。

无论是党的十七大还是十八大,在具体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候,都没有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要课题。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的确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丰硕果实;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2](P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动写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恰恰是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的,亦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回应。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马克思主义之为马克思主义,恰恰在于它的发展性、与时俱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光辉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创造性发展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动而又具体的表达。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吴冷西.十年内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

[10] 高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N].学习时报,2009-12-28.

[11] 王学荣.论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话语体系[J].长江论坛,2014(03).

[1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责任编辑:李月明

D616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6.05

猜你喜欢
时代化价值体系大众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