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勇,李言武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安徽淮南232007)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机电类、电气类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培养相应专业学生电气控制技术能力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目前,该课程教学也从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转而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由于存在实践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的传统性、单一性和片面性,教学过程脱离生产实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不适应。通过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推广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从实验、实训、实习入手,构建课程“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使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基本理论并获得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根据课程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配套建设相关专业实验室,如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实验室、PLC控制实验室等。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建设体现真实职业情境的专业实训基地,如配电柜实训室、工厂电气控制实训室等,教学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开展教学见习、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强化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得以提高,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密切行业、企业联系,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内涵建设,要求校企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进行工作过程化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并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分析、建构能力,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同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完善管理与考核制度,使企业、学校、学生与社会四方受益。
课程的实施必须依托课程教学资源,单一的教材是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要开发开放性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选用最新的应用技术案例,采用最新的工作过程导向编写模式,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并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养成教育,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组织校企联合建设队伍,共同设计和开发特色鲜明、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程文件、课件库、课程库、教材库、名师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电子教学资源,并及时充实并更新,做到教学资源与企业发展、教学发展的同步性,始终保持教学资源的先进性。
利用校园网,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包括讲授型网络视频、多媒体课件、素材和案例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库中资源,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同时,通过BBS论坛、专家答疑辅导系统、电子邮件等服务系统,为教师和学生开放专题讨论网络空间,可实现更大范围的教学互动,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依据课程培养目标,采取课程层进式教学模式,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按照能力单元或能力要素实施教、学、做一体,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任务完成以学生动手为主,激发学生相互讨论,主动学习,设计并完成整个工艺过程,突出个人动手与团体合作相结合,对新的想法、新的问题共同探讨,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立足实践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基础应用—综合实训—工程实践三个层次阶段。即,在基础应用阶段,利用实验室设备,熟悉具体电气控制线路的构成与工作原理、线路连接、仪器仪表使用、线路检查与故障分析、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教师主导,学生主学;在综合实训阶段,利用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真实岗位需求,通过建立小组,分工合作,进行针对性项目开发训练,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生学到的是第一手的本领,要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工程实践阶段,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拓宽了学生技能训练空间,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真刀实枪地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与岗位迁移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要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过程设计,通过“讲-练-模-做-评”五个层次,由浅入深,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实践“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所谓“讲”,就是教师讲授教学任务,分析任务要求,学生观察、听讲;“练”,就是学生练习,掌握操作要领和关键知识点,教师听、看、记、指导;“模”,就是学生进行任务模拟调试,运用操作要领和关键知识点,教师听、看、记、指导;“做”就是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分析任务要求,学生确定任务方案,分组完成;“评”就是教师评定教学任务,学生交流、听讲、修改。
课程考核机制应有助于高等职业人才特色的形成,特别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摒弃简单的、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的办法,推行注重过程考核的“赛、证、绩”综合评价机制,达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赛就是在实施课程单元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分组分工,采取比赛的方式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考核任务的完成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证就是“以证代考”,即学生通过参加认证考试,取得如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能力等级证书,作为课程考核衡量标准。考核内容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对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运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绩就是在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考核学生取得的业绩,如参加各级各类相关技能竞赛、实习或就业工作实绩等,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持续性,以便建立突显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完善教学改革方案,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就实践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做法,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推广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 吴德明.谈高职高专《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47-49.
[2] 周奎.《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8,(5),43-44.
[3] 李龙江.《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初探[J].科技信息,2009,(14),175-175.
[4] 李金钟,史建华.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87-88.
[5] 殷忠敏,赵海志,沈海军.《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