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2014-04-09 14:38:39尚定军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形势政策教育

高 敏,尚定军

(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为了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教学体制的健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等微观问题的探索无疑是必要的;但却不够,只有进行宏观层面上的策略转换才更为根本,即提高认识,科学定位;转变教育观念,突出研究性、主体性和时效性;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交互主体性,创新才会更彻底、更有成效。

一 立足“三大高度”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是增强其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的,面对新世纪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形势与政策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其中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是,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足,阻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规范管理,加强建设,这是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

(一) 立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以提高重要性认识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四大文明。在讲到精神文明时,特别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而这三方面的素质应当着重体现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上,现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今后10多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青年大学生将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直接接班人和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有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将直接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能否实现。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联系现实的直接性、触及热点难点问题的敏感性、辨别是非的鲜明性和知识内容的多学科交叉性,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完善发展的核心因素。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重要条件,我们必须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上升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二) 立足人的素质完整塑造的发展高度把握持续发展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纠正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偏向性,统筹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技术知识层面的教育和思想道德心理层面的教育、学校书本知识教育和社会人生智慧教育,促进高等教育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重视前者,强调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市场取向,忽视教育的内在价值和人文关怀,越来越将人们的注意力和发展方向引向“物质世界”和“科学世界”,疏离“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必然割裂教育的知识性格与智慧性格,破坏教育自身的完整性,走向发展的困境。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人的素质完整塑造的重大意义。

(三) 立足方法论教育的辩证高度来把握转识成智本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是有着自身内在根据的,遵循一定的逻辑层次: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立、形成,继承丰富、实践运用,再到发展创新,体现出了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从理论到实践、从继承到创新逐步深入的三大层次;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性认知和方法论教育的辩证统一。形势与政策教育属于第三层次,是实践方法论。它在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认识和改造我们的主、客观世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决不是以事论事,罗列事实,描述事件,贴政治标签;更不能认为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点击鼠标,便可纵览天下大事,知晓时势动态,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纯属“多此一举”。它旨在转识成智,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转化为观察、分析、判断形势和理解、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方法论。因此,我们必须从方法论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从这样一个全新的认识、全新的境界出发,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与途径,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二 立足“三性”教育新理念凸显以人为本是提高其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首先体现在围绕主体性、时效性和效用性,转变确立“三大教育新观念”。

(一) 变“法本知识教育”为“文本知识教育”突出研究性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核心导向应是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全面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把握能力、对政治大事件的分析能力,和对基本公共政策的理解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作为小康社会主要建设者的政治分析水平,增强他们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客观形势的深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并由此逐步加深对党和国家形势、事件、政策处理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观念的变革需要从“法本”走向“文本”——解放知识教育中的人开始。

长期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法本知识”教育崇尚教材的权威,使学生蜕变为教材的附庸,基本无自主与创造可言,沦为知识的容器和奴隶。这种“法本知识”教育重视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政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育。究其实质,它是要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之下,一厢情愿地将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客观形势以及公共政策强制灌输给学生,尽管这种教育非常必要,但这种教育方式效果甚微。

“文本知识”教育“主张‘材料式’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学生,学生更不应是书本的‘奴隶’,而是各种文本的阅读者、知识的思考者和问题的发现者。”[1]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2]“文本知识”教育凸显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由“法本”到“文本”更注重在政治分析和政治解读上下功夫,“乃是教学生学”。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贯彻“文本知识”教育,须在坚持“三体现”上下功夫。第一,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即要善于抓住当前国内、外重大时事事件,运用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看本质、看形势、看大局,引导青年学生能够深刻地透过支流看主流、透过局部看全局、透过眼前看长远,克服对形势与政策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化,注重于着力培养他们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形势的好习惯、好作风;第二,要体现出因人而异的针对性。即坚持“三贴近”原则,精心选择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到实事求是地“把成绩讲够、把困难讲透、把方法讲明、把前景讲清”,释疑解惑,着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研究形势政策的情感,提高他们为振兴中华增光添彩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第三,要体现出转识成智的方法性。即在坚持政治现象认知教育的同时,注重在政治理论分析和政治内涵解读上下功夫,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让青年大学生在接受政治认知育的同时,不断增进他们的政治情感,不断强化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二) 变“公共知识”教育为“个体知识”教育,提高主体性

当前许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在实效性上还存在很大不足,即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入耳、入脑、入心”方面效果甚微。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改进,首先要在教学方式上,实现由“公共知识”教育到“个体知识”教育的深层转变,全面提高教学主体性。

所谓“公共知识”教育重在强调整齐划一的“车间作坊式”授课制。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主动性均被制约,形象化地说,如果“学校是传授‘公共知识产品’的法定场所,那么教师充其量只能是被授权的‘销售者’,而学习者更是可悲的消极‘购买者’”[1]

当前,学校“公共知识”教育模式依旧盛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公共知识教育,片面地强调教学组织上的标准化、齐一化、模式化,无视教学双方的可接受性、互动性和融洽性,强制灌输,造成了教与学的根本脱节、严重对立。所以,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要打破“公共知识教育”,走向“个体知识教育”。所谓“个体知识”教育,重视教师的选择性、主动性和思考性,立足大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主张通过体验教育、实践教育、情感教育等方式,将概念认知内化到自身的心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教育。[3]“个体知识教育”分外关注个体对于各种知识的体验、特殊经验或直觉知识,它将赋予知识教育以丰富多彩的生命内涵和充满智慧的人性力量。

形势与政策这样一门集知识性、思想性、政治性和情感性于一身的高校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为所熟知,更要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才能被接纳;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才能被真正内化。任何企图凭借“公共知识”教育“硬塞知识”是行不通的,“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4]。由“公共知识”教育走向“个体知识”教育,实现教学模式上的创新突破,是新时期面向青年大学生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效教学的必然趋势。

注重“个体知识”教育的形势与政策教学首要的是积极探索灵活、丰富的多样形式。从高校长期的实践教学和经验总结来看,务必坚持“三形式”有机统一。第一种是基本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性自主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存在着严重的内容多、变动大、时效强与学时有限的矛盾。这决定了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最为根本的。如要积极实施以班级、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社团等为单位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撰写评论文章,制作多媒体课件公开展示论文报告等自主学习活动。第二种是主导形式——促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联动机制提供导向服务。高校要有效利用党团组织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营造关注时势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训学生骨干,引导学生舆论,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积极依托现代的自媒体技术,利用微博、短信、论坛、QQ群等,参与学生讨论,成为学生意见领袖,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三种是辅助形式——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和形势报告会。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紧密结合重大事件、重要契机和重点节假日、传统习俗等,及时组织实践教学,实施主题教育,加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深化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三种形式”有机统一,不可或缺。

(三) 构建“结构——建构”式的辩证内容体系观提高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教材内容应包括最新资料、最新情况、最新趋势,同时渗透着相对稳定的基础理论。理论基础的相对稳定性和形势政策的显著变动性并存,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最根本特征。从这一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出发,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的建设需要坚持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将相对稳定的理论基础和不断变化的政策形势紧密结合,构建“结构——建构”式的辨证内容体系观。

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中的主线和分析一切形势的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与政策,没有这部分内容,任何的分析、判断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动部分属于建构性内容,包括当前形势与政策和热点问题,总是常讲常新。相对稳定部分是这门课程的基础,决定该课程的性质。与时变动部分是这门课的亮点,反映该课程的特色。

重视结构性基础的基本理论,忽视变动性的的机动内容的建构,无从体现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强烈的变动性、联系现实的紧密性、触及热点难点问题的敏感性,会严重抑制其教学魅力、感染力。而只强调变动性,否认稳定性基本理论更是危险的。因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的斗争也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从政治层面走向社会层面,渗透于文化价值冲突和生活方式之中,过去那种激烈对抗的冷战气氛,早已被掩盖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形式的交往与活动中,意识形态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只有力求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坚持以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才可以阐明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深层原因,找出本质规律。

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中的主线;变动性内容是这门课的亮点,把握它,把握时效性,教学才有生命力。只有把两大部分辨证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 构建“交互主体性”研究式教学新模式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它侧重启发性,建构认同感,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这一目标不可能在知识传授、概念认知和范畴推演的抽象灌输中直接生成,它只有在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中,在知识交往内化的基础上才能达到。

为了促进知识交往内化,形势与政策教育须在统筹公共知识教育与个体知识教育,变法本知识教育为文本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建构“交往——对话”式教育模式,引导教育走出“知识本位主义”和“书本中心主义”,打破“教师专制”和“知识专制”权威,克服教育的单向性、驯化性、灌输性,建构开展研究式教学,生成教育的交互性、研究性、自主性,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和内在冲动。

研究式教学是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它为“交往——对话”式的教育新模式提供了自由的教学空间平台。其中心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社会热点现象、政治事件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相关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文献梳理,比较发现问题,运用归纳分析、调查研究和信息处理等思维方法,通过动笔写作、公开表达与互动交流等探索活动,重视学生获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整体协调发展。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研究式教学把学生从对既定的公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中解放出来,使其置于个体探索、问题探究的主动角色;把学生从对法本知识的服从与接受中解放出来,使其置于文本的阅读、多元创新的前沿位置;把学生从被灌输与被征服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置于交流与对话的主体地位,在开放互动、民主参与、交流对话的环境中,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的能力,激发潜能,唤醒意识,彰显个性,震撼心灵,提升精神。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情境创设、互动交流和总结提高等三个依次递进的有机环节。情境创设阶段是培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会筛选问题、提出课题的启蒙阶段,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问题背后的反思,形成解决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本质意义上,它是一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通过研究获得收获、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放、通过教育促进了知、情、意整体发展的主体化活动。探索过程阶段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投身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理论运用和实证研究的阶段。在师生合作商量出需要解决的课题后,由学生合作或独立进行文献分析、论据搜寻、实践体验、论证解决和形成结论。通过参与研究,感悟体验,求实证伪,实践体验,凝练结论,运思创作,形成学习革命和思维革命,学会学习。这一环节体现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远远不能限于书本、囿于课堂,止于理论,重在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社会实践“大课堂”。“实践体验”使学生能够将普遍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的个人知识,将客观真理内化为个人的人生智慧和理想信仰。总结提高阶段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与自我批判,思维碰撞,共鸣交锋,互助成长。这是研究过程的继续与深化,是研究式教学的提高阶段。研究性学习通过情境创设、实践参与、批判交锋、互助成长等活动,形成知识经验的传授,精神能力的提升,道德品格的熏陶,生命内涵的领悟和意志行为的规范的系统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能促进态度与情感的丰富,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面对知识爆炸和自媒体技术渗透的新形势,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构建情境创设、互动交流和总结提高三个环节有机统一的研究式教学模式,适应了当代青年大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和体验性的需要,是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路径。

[1] 高敏,居南生.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新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9):.

[2] 陶行知.教学合一[J].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一号,1912-2-24.

[3]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英: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猜你喜欢
形势政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法学(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东南亚研究(2015年2期)2015-02-27 08: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