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毅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安徽淮南232001)
所谓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多年来,无数体育工作者为了探索科学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如三基型教学模式、技能传授型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和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等等。
在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它们的教学形式各有不同,但所有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学思想为基础的,都是在教学思想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形成的。因此,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每次教学指导思想的变化和发展都会产生诸多的体育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应用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使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推动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要研究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规律就必须抓住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最新动向。
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受苏联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三基教学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体育就是体质教育”的主张,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80年代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发展身体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受到日本的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专家也认为体育课教学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把握运动的特性,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要,并形成了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本世纪初,国家已经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与完善。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全面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及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已经由当初的单一的技能传授模式向着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共同发展转变。体育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学指导思想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多种教学指导思想同时存在,从而使体育教学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
其次,在全国各个地方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各地的教学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学生的体育基础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不能同时满足各地的教学需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是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来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两个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多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动”起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自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热爱体育运动的态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高校之间的教学环境、体育设施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统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各高校的教学需要。因此,众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其中有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北京大学实行的完全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圳大学实行的俱乐部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自主选择俱乐部来进行体育锻炼;清华大学实行三自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时段、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等,这些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发展符合自身条件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是各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运动技能要求学生的身体机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来练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条件,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目前在高校的课外活动中,早操、课余体育比赛、体育表演、校业余训练队、各体育协会等都组织了丰富的活动,把这些内容有机的统一起来,纳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并建立有效的评分机制,可以更好的带动体育教学的开展。
在体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以往把重点多放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追求学生短时间的生理适应性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体育能力和个性的培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技能学习目标向着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能力、体验体育运动乐趣、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形成良好体育态度等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通过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各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不能简单地模仿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因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体育设施、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等条件,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学校的现状进行改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考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时,可以把早操、课余体育活动等纳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和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还要使他们掌握运动方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1] 许凤,柏慧敏.论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6):89-90.
[2] 葛冰.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3):29-32.
[4] 王斌,周桐.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理想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91-92.
[5] 许砚田,毛坤,邢庆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508-510.
[6] 杨静.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