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雪,李 俏,张 丽
(辽宁省地震局,辽宁 沈阳 110034)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近几年发生的多次破坏性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造成了社会上的“恐震”心理。面对如此严峻的灾害形势,国家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1]。国家如此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关防灾减灾的科技期刊既是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与普及的工具,也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媒介,这与它信息量大、流通性强、报道及时、内容新颖等特点密不可分。
因此,让科技期刊在防灾减灾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不仅是科技期刊编辑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更是决定防灾信息的推广深度与速度的重要因素。
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减灾这个名词,并决定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十年定位“国际减灾十年”。1989年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决议,指定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确立国际减灾日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工作计划,推动各国采取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将5月12日设立为“防灾减灾日”,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2]。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震减灾工作不能单单靠政府,全民都应该参与其中,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达到7.8级,由于人们事先没有及时疏散,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使得整个城市在顷刻间成为一片废墟,许多人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又如,1999年9月21日发生在我国台湾花莲的地震,震级也高达7.6级,损失高达百多亿人民币,死伤惨重。所以,要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向社会提供多渠道、多方位,形式多样的产品迫在眉睫。科技期刊正是防灾减灾工作中所需求的产品之一。
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真实反映,是一个国家科技学术水平的标准影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反映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历史。在不同的科技交流渠道中,通过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观念是最主要、便捷和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3]。科技期刊相对于其他出版物具有数字性、综合性和针对性等独特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在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中的主流媒介作用。
1.2.1 科技期刊的数字性
科技期刊不同于一般的纸质媒介,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环境的发展,科技期刊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当代的科技期刊不只是科技信息记载和交流的平台,更是信息获取、加工、评价和反馈的主要工具。因此,科技期刊基于它在学术信息交流中所体现的独特价值,势必会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2.2 科技期刊的综合性
传统的防灾减灾宣传产品内容单一,信息范围小,只能满足普通民众对于灾害的认知需求。科技期刊作为专业的连续出版物,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既能满足专业学者的信息交流需求,又能给减灾爱好者提供专业知识。
1.2.3 科技期刊的针对性
科技期刊一般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术期刊,不同的期刊所侧重的学术范围也不同,所以读者可以根据期刊分类,轻松选择出自己所需求的内容,应用到防灾减灾工作中去。防灾减灾涵盖面广,更需要媒介分门别类的系统传播。
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类科技期刊,刊载的都是最新的学术动态,包括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这在行业内的普及与推广作用显而易见。作为这一类防灾期刊,不仅具有科技期刊的属性,更促进了防灾减灾技术的进步和交流。科技期刊编辑部历来把培养和巩固作者群和读者群作为重点工作,作为有激情敢于创新的年轻科研人员更是期刊作者和读者群培养的重中之重。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争鸣的园地,为新标准的建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新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极好的平台。
李源潮同志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谈到:“中国梦应该包括中国人的科技梦,这就是到2020年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4]。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载体,正是我国科技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科学在交流中进步,防灾减灾工作亦是如此。防灾工作的开展不能把目光停留在国内,要与时俱进,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防灾技术与减灾政策,在学术交流中不断完善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在众多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科技期刊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把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与技术吸引到国内,为更多国内学者和研究人员学习和借鉴;还把国内的优秀成果推广到全世界,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地位,实现了我国的科技梦。
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技期刊,而科技期刊的发行情况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速度。在全国期刊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科技期刊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更好地创新与发展办刊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事业,成为期刊编辑部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期刊编辑工作是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对信息去芜存精、去假存真,经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推出新知识的过程[5]。一本质量上乘的期刊,离不开好的选题策划,它是期刊吸引读者占有市场的“亮点”。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对选题策划的意义重大。
与防灾减灾相关的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以及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所以,科技期刊要坚持办刊宗旨和出版方向,在正确预测社会和技术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针对自身刊物的定位和特定读者群,科学选题。一些纯学术期刊,每期没有特定选题,就需根据自身栏目设置,精心筛选稿件,保证每期刊载栏目的丰富性与多样化,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求。以地震期刊为例,既要有地震基础学科的研究与分析,包括地震调查、地震区划、地震预报、地震物理等;还要有防震减灾方面的成果与综述,包括地质灾害、工程地震、应急救援、政策法规等。只有做好选题与策划工作,才能将防灾减灾信息带给广大读者,做出优质期刊,达到科技传播与交流的目的。优秀的选题与策划工作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对学术期刊而言,选题策划是一种有组织、对学术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规范的、有意识的编辑行为[6]。优秀的期刊编辑应广泛收集有关学术信息,充分体现学术期刊的性质、宗旨和特点。考虑选题的理论学术价值及未来展望,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之上,保证选题的理论高度;还要从期刊市场走向入手,从地域、学术范围、读者群体等分析发行市场,了解期刊读者定位,读者阅读心理分析,读者的知识结构、经济收入、年龄层情况;更要充分了解编辑部自身状况:包括财务、社刊人员状况、印刷信息等。科学地了解分析这些信息,才能合理选题,既而保证策划质量和读者市场。
科技期刊选题一样需要前瞻性,不仅要了解读者今天的需求,还要科学推断读者明天的需求。防灾方面的期刊不仅要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上的研究成果,还要跟随防灾减灾的发展方向,不断地完善与改进选题。选题与策划的前瞻性要收集期刊市场信息,研究期刊市场走向,收集读者信息分析读者阅读心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味。前瞻性是在研究大量的期刊信息中产生的,它具有科学的预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作为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科技期刊如果不能服务于当今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进步,也就不能服务于明天的生产和生活,这也就失去了科技期刊自身存在的意义。所以,时效性对于科技期刊尤为重要。选题的时效性离不开编辑对社会信息的快速反应,而防灾类的文章时效性更强,因为作者往往是根据某次灾害的发生而研究和总结的成果与经验。这类文稿信息的采集靠的是编辑的信息敏感性,编辑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捕捉反映能力,才能抓住最新的选题,策划出反应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
期刊的优劣反映在选题,选题归类在栏目,因此,在构架了期刊的框架之后,不断横向扩展空间范围,才是一个具有完美知识体系的期刊。如,防震减灾类期刊要开创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工程、灾害防御等固定栏目,还要根据自身条件开创一些名牌栏目或者专栏,这都体现了选题策划的系统性。
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收集,才能达到选题的丰富性,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读者最大的信息量需求。信息量大、质量高的选题可以使期刊内涵丰厚,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品位。防灾类期刊更要多样化,如,除了在基础科研上选题,还可以针对自然灾害以及一些突发事件展开的知识普及、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信息进行刊载。
优秀的选题与策划是办刊的立足之本,科技期刊要想在防灾减灾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按照新时期的指导思想敢于创新,做大做强期刊。以下是笔者对防灾期刊未来发展的几点设想。
科技期刊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发展阶段。经过长时间的演化,现代科技期刊已经融入学术交流之中,形成了知识创造、信息传播、学术评价和信息记录的学术交流功能。可以说数字化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科技期刊自身的信息记载、交流等基本功能并没有改变,只是更加全方位地满足了数字化时代信息传载的需求。科技期刊由于其独特价值,在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发展中不仅不会失效,而且还会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科技期刊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学术交流的角度适应环境的变化,确立新的适合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形态。在数字环境下,创造出不同于“纸质版”期刊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一种新的出版模式、一种新的传播载体,在防灾减灾事业中继续发挥其宣传与交流的作用。
任何一种期刊如果不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就很难被广大读者和作者认可。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更多的交流传播才有利于长远发展。现今的科学技术领域,尤其在许多大专院校都建有与防灾减灾相关的专业研究机构,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学成果。所以,积极与这些科研单位或者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既给研究人员和学者提供学术发表的平台,也达到了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的效果。好的稿源是期刊最重要的营养,只有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期刊。期刊自身强大,优秀的研究成果自然会找上门来,如此良性循环才能给防灾减灾事业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中出现了重工程、轻学术的现象,即使投稿也是为了评职称的需求,高质量论文骤减,期刊学术水平也迅速降低,期刊变得缺乏特色和竞争力。要在目前品种众多的科技期刊市场脱颖而出,就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了解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等信息,向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积极约稿。在栏目上抓重点、创特色。通过市场调研做好选题和策划工作。总之,通过多种途径,把握科学前沿,汇聚一批研究队伍,丰富稿源,提高期刊知名度。
防灾减灾是一项必须坚持不懈的长期工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科技期刊希望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切实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交流防灾减灾技能,传播防灾减灾措施,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防灾减灾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缩小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为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发布.[EB/OL].[2011-12-0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08/3518900.shtml.
[2] 民政部答记者问: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唤起全民防灾意识.[EB/OL].[2009-03-0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02/content_10929484.htm.
[3] 孙品一,曹 方,李有堂,等.甘肃省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甘肃省科技期刊现状分析与提高办刊质量讲座[J].甘肃科技,2006(1).
[4] 赵国梁,杨 惠.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阳隆重开幕[N].贵州日报,2013-05-26:01.
[5] 陈 杰.信息意识与期刊选题策划[J].传媒,2002(12):32-33.
[6] 朱君华.论高校学报选题策划的重要性及原则[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