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包红,贺 方
(1.青海省地震局,青海 西宁 81000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我国目前文化出版事业发展已经落后于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许多科技期刊缺乏与国际竞争的实力,甚至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科技期刊的发展已滞后于我国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既是我国出版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门类,也是科学技术事业和科技文献情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工作中主要的学术交流平台,长期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出版领域,在传统出版领域中属于比较特殊的部分。但是,这种特殊性体现在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方面,就是“散、小、弱”。面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宏观政策环境,科技期刊的体制机制应该进行怎样的变革,是出版界和科技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需要出版界和科技界共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确定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文化单位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2大类,分别制订相应的体制改革政策。同时,中央对区分新闻出版单位的性质作出了界定,明确了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人民出版社等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为非营利机构,按事业单位管理;除此之外的新闻出版单位,包括出版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和图书的出版单位,基本上要逐步分期分批转制为企业,按照市场化、企业化机制运行。这一改革举措,不仅引起科技期刊出版界的极大震动,而且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2005年4月18日,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给有关管理部门上报了“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1]。这15位代表我国自然科学国家水平的科学家认为,科技期刊出版既是出版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本身是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播、交流、转换、存储来显示其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间接的、潜在的,商品属性不是它的本质属性,学术性才是它的根本属性;因此,建议将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非营利性政策性出版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来管理。同时,建议设立“国家期刊专项基金”,资助优秀的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更新、完善科技期刊的管理办法或条例,并建立相应的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配套政策等。这些建议,代表了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共同心愿。科技期刊出版没有被界定为公益性出版事业,不仅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引起强烈反应,而且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科普期刊中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响。一些科普期刊出版工作者认为:“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指出科普是公益事业,而科普期刊作为科学普及的一种载体,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和普及科学知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因此,国家也应将科普期刊出版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来管理,并从资金投入等方面扶持其发展。2006年,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受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委托,组织开展了一项针对科普期刊体制改革的调研,其中抽样调查科普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意愿的结果显示[2],希望或很希望转制为企业的科普期刊出版单位只占49%,持无所谓态度的占29%,不希望转制为企业的占22%。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即便是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科普期刊,其出版单位对转企改制的需求也不是很强烈,如果不考虑政策推动的因素,而仅从维持自身生存的角度考虑,许多科普期刊出版单位并不认为已面临非改不可的局面。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事业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科技期刊只有80种,20世纪50年代200种,“文革”期间400种,1987年有2 800种,80年代末3 025种,90年代末4 536种,截止2007年底我国内地已有科技期刊4 713种[3],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科技期刊5 100种[4]。以地震科技期刊为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尚无一本地震科技专业期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地震科技期刊发展较快,到目前为止,正式出版发行的地震科技期刊为30余种,还有一些为非公开发行的内部刊物。这些期刊的语种包括汉、英2种,个别期刊发表过俄文文章。地震科技期刊只有个别一两种期刊曾进入过SCI和EI检索,进入其他有名国际检索的期刊也凤毛麟角,进人国家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CA数据库的期刊也不多,一般只能进入CSTPCD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由此可见,地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国际水平悬殊巨大。地震科技期刊的现状也折射出我国科技期刊的现实情况,如何更好地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许多科技期刊生存状况更加堪忧。大多数科技期刊均依靠所在的主管或主办单位生存,因此经费和办刊人员都受制于主管或主办单位的管理。经费仅够出版最低廉的出版物,办刊人员得不到及时培训,甚至很少有培训机会。办刊经费和人员的知识结构制约着科技期刊的发展。缺乏综合素质的办刊人员和捉襟见肘的办刊经费是不可能产出精品期刊的。科技期刊工作的确不是直接、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其记录、传承科学成果的特性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具有滞后性,因此往往得不到主管或主办单位的直接重视。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彻底转变观念和意识,真正地把科技期刊工作作为党的地震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因此,对科技期刊工作本质的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的建设问题。
科技期刊工作是党的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建设的优劣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小则一个地区,大则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因此,科技期刊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新闻出版的正确方向,自觉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发挥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为总结、记录、展示、传承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之一的科技期刊,在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管理实践中,不仅仅把科技期刊看作是单一出版物,而是要当作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卢嘉锡院士把科技期刊工作形象地比喻为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龙头和龙尾”。可见,科技期刊工作不仅是党的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的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科技期刊工作的本质。当然,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有别于政治、经济、法律、艺术等其他意识形态类的新闻出版工作,因此,不能用常规出版管理办法来管理科技期刊出版工作。宋培元同志认为应该把科技期刊工作列入科技工作的管理范围,对科技期刊的管理应按其是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部分从“科技”这一特色去管理。因此,各级科技工作管理部门应介入科技期刊的管理工作,根据科技期刊的运作规律和特色,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并采取相应的实际措施,这将大大有利于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进一步繁荣。如果简单地把科技期刊纳入营利公益性出版事业的范畴,要求其进行企业化管理,恐怕科技期刊没有几家可以支撑运行。目前,文化体制改革要求绝大部分的期刊转制,进行企业化管理。那么,对绝大多数科技期刊来讲,无疑是生存挑战。对科技期刊的管理,应该实施非营利性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办法[5],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社会保障。
我国现虽然有科技期刊5 100种,但现有数量尚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预计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将达到7 000种,基本上可满足需求,之后再创办新刊,靠已办期刊内部的调整就可妥善解决[6]。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国家鼓励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品牌扩张,鼓励有实力的期刊跨地域兼并重组[5]。打破期刊主管、主办的行政划分界限,按照学科领域或行业组建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如,刚成立的“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拥有122家科技期刊等,中国科学院也把旗下的科技期刊组合成“科技出版集团”,等等。我们应该赞成柳斌杰署长提出的打造“航母”淘汰“小舢板”的构想[7]。对科技期刊国家有可能要设立国家科技期刊专项基金,实施重点扶持;地区也可以设立相应的基金,扶持本地区的重要科技期刊[5]。当然,扶持应有重点,进行分层发展,按照直接冲击世界水平和重点面向国内(或地区)2个发展层次,构建国家重点和地区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和集约化发展能力。同时,按照国家优势学科和科技发展重点建立精品科技期刊培育、评价、遴选和激励机制[5]。仍以地震科技期刊为例,对地震科技期刊的资源整合、重组及品牌扩张进行探讨。目前,中国地震局属下的地震科技期刊存在两极分化,粗略可分为京属地区及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的地震科技期刊、各省地震局主管的期刊两大阵营。前一阵营的期刊即使是本领域的领军期刊,但与全国较高水平的品牌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此阵营期刊可以说是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发展空间,应该进行品牌扩张,确保行业领先地位,同时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增加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值得赞叹的是,文化体制改革初期,在别人还在观望甚至懵懂之时,《灾害学》《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原名《地震学刊》)等省地震局主办的期刊却能及时踏着时代的步伐,寻找先机,积极探索有利自身期刊发展的途径,现在刊物已进入良好的发展阶段。而相当一部分第二阵营的期刊仍然处在痛苦的摸索中,可以说是改观不大,前景黯然。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考虑地震科技期刊总量与结构的合理布局,避免地区、部门间重复办雷同期刊的现象,对低水平重复的期刊进行合并,而对那些新的学科或专业空白,则需调整,组织出版新的期刊。
科技期刊传播科技知识是由科技期刊本身固有的特性所决定的。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知识的过程中,改善了社会和人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观”深刻的内涵昭示,科技期刊必须成为传播创新科技知识的阵地,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技术和知识的保障。因此,科技期刊建设要体现独特性、创新性。有资料显示,创新科技知识有70%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有的学科领域发表创新科技知识甚至高达90%以上。科技创新知识产品越多,其传播速度越快,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越明确,其发展要求就越能得到满足。因此,我们应该把科技期刊能否传播科技创新知识、寻找创新突破口、开辟创新领域作为期刊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并提高到是否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度来认识。如此,科技期刊建设应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紧密围绕影响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工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服务,为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走在时代的前列。因此,科技期刊要发展,就一定要体现独特性和创新性,一定要摒弃重复、低效的模式,谨防生产信息“垃圾”,浪费国家资源。科技期刊建设要努力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掌握科技动态,以确保科技期刊的选题方向、报道内容能正确地引导科研的研究方向。科技期刊优先发表什么作品和不发表什么作品,支持什么观点和反对什么观点都会直接给科技工作者一种暗示和引导。一个时期侧重报道的内容,可能会形成一种科技文化的热点,可以使某专业方面的科技创新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开拓。由此可见,科技期刊建设必须十分重视科技调研和组稿工作,正确引导科技工作者及时吸取和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准确把握最新研究方向。
科技期刊出版工作必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有些人片面强调以经济效益(或发行量)作为衡量刊物办得好坏的标准。大多数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性很强的科技期刊,如果靠期刊本身来直接转化经济效益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像地震科技期刊应该更加重视它的社会效益,它的经济效益应该是潜在的、无形的。因此,我们应该倡导的是,把科技期刊办成吸收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这就是科技期刊建设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科技期刊所刊载的多种多样的科学事实、数据、理论、技术方法、构思和假说是人类智慧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可以为当代人所用,而且可以传之后人,向下代人提供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人类社会的文明能发展到今天,是一个认识不断超越、观念不断扬弃、科学不断发展的历程。即使在今天,我们承认自然界、宇宙间仍存在许多人类现阶段认知水平与科学手段所不能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如,有关地震的科学研究就非常落后,人类发展到现在尚无完成对地震预报的正确掌握,面对一次次损失惨重的特大地震,人类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正视它、探索它,而不应打着科学的幌子否认它或神化它。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对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对于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早在1991年6月5日发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科学技术期刊应当实施有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法定计量单位,使期刊的编辑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国务院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指出:“出版物的规格、开本、版式、装帧、校对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可见,科技书、刊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标准,这是国家对科技书、刊及其编者提出的明确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也需要按国家标准规范来进行。包括:刊物的开本及封面的尺寸,国内、国际标准刊号的标识,封面设计,目次页和目次表编排,文题、作者署名,文摘的编写,正文的编排,表格、插图的处理,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等等。相当一部分科技期刊在执行国家标准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说明对期刊的标准化建设还是不够重视。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卫星、因特网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需要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文献信息的存储、加工、检索、报道、传递,在技术上均要求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标准和规定。随着人们的认识层次不断深化,学科间、地域间和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期刊的标准化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地震科技期刊要想与国际期刊接轨并参与国际期刊市场的竞争,在编辑加工中就要十分注重贯彻实施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因此,坚持科技期刊标准化是地震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必备条件之一。
科技期刊评价的目的是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着力点在于解决办刊模式,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办刊机制,扩大办刊规模,缩短出版周期,推进科技期刊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而并不在于关注简单的排序或排名,囿于指标数据本身。所以,需要真正了解期刊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以及基本计量指标的计算方法,构造出一种统计科学、善于分析的研究氛围,细化期刊发展的统计分析要素,运用期刊的来源指标、被引指标等指导期刊编辑业务工作。期刊的影响因子只是一个平均值,必须具体分析哪些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较大。据统计约50%的论文对总被引频次的贡献高达90%,即期刊中50%被引用次数较高的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约是其余50%论文的10倍。分析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富有创新性、对学科发展有贡献的论文迅速发表。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也得到社会空前的重视。然而,受当今学术生态中官本位、学术浮躁现象的影响,期刊之间存在种种不良竞争,造成各类期刊稿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现象。来源于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概念出现了种种异化,发表论文成为获取学位、申请经费和奖励等的指标要求,出现以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取代论文的水平,助长了种种不良的学术风气。
要扭转此类现象,必须切实坚持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指标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以论文为单位,统计一段时间后论文被引指标和下载利用情况,建立中文科学论文索引,同“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相结合,通过“同引—同被引”的聚类分析,比较相同主题论文在学科中的影响。
健全同行评议制度,分析优秀论文的内在要素,由同行专家依据论文的文献计量数据,推荐和评审论文,尽快探索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论文评价体系。同时,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和审核制度,利用高产和高被引作者群体建立专家库,建立并推广网络同行评议平台和机制,制订专家评审违规处理的原则,向社会公布主要评审材料和结论,以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推进期刊论文评价工作的法制化、公开化、公正化建设。
期刊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的期刊业也逐步与国际接轨,所有的科技期刊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对每种科技期来讲,生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抢占先机,如何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地震科技期刊建设更应该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国际化,把努力创造期刊的国际品牌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振兴,陈运泰,曾庆存,等.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37-438.
[2] 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 我国科普期刊体制改革研究[R].北京,2006.
[3] 杜大力.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开放30年[J].编辑学报,2009,21(1):1-4.
[4] 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新中国科技期刊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761-769.
[5] 游苏宁.欢庆之余的沉思[J].编辑学报,2009,21(5):1-2.
[6] 李东东.鼓励有实力期刊跨地域兼并重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2-09(2).
[7] 柳斌杰.打造“航母”淘汰“小舢板”[N].人民日报,2009-08-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