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卓玛,吴 江,陈秀波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地震》创刊于1977年。1977年以前是以《四川地震战线》为名的内部刊物,专门为地震研究队伍内部交流学术信息服务,于1977年改为公开出版发行。《四川地震》主要刊载地震学、地震前兆、地震监测预测、地震地质、地球化学、工程地震、地震观测技术及与地震有关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刊登过地震仪器研制、革新、地震考察报告、震例分析和观测实验总结等方面的文章;近年来还刊登有关地震社会学、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类、问题讨论以及与地震研究相关的其他科目等文章。作为地震科技研究论文的载体之一,《四川地震》部分反映了四川省地震科技发展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和补充作用。随着地震工作三大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四川地震》也刊登防灾减灾、地震应急救援、地方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社会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文章。为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以200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来分析影响期刊质量的几个因素,将其作为以后工作中的参考依据。
期刊的机构用户数量在2006年至2010年一直在增加(仅统计了2006年至2010年数据),“中国知网”的部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期刊发行范围来看,《四川地震》期刊2006年至2010年间没有超出相关研究范围。从2010年“中国知网”的统计结果看出,《四川地震》机构用户总计为2 393个,分布在5个国家或地区。机构用户分布最低时在4个国家或地区,最高时为8个,个人读者分布最低时在4个国家或地区,最高时为10个。2008年发生了汶川8.0级地震,读者分布的国家或地区有所增加,达到10个,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恢复为5个,说明汶川地震的发生提高了期刊的订户数量。由此可看出,读者选择期刊的关键因素多与当时的重要事件相关,期刊根据需求组织文章就可以很好地吻合读者的需求,这对于提高期刊的阅读数量非常重要。从表1可以看出,《四川地震》期刊的机构用户数量在逐年上升。而从另外的角度看,《四川地震》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期刊,读者的数量会受到研究机构数量的限制,这与专业期刊属性有关。读者数量增加了,期刊的发行量会随之增加。2001年至2010年,来稿量基本保持稳定。一般来说,来稿的多少表明了期刊在读者中的知名度,当然也与期刊的稿件研究范围相关。由于目前从事地震研究的人员基本局限于地震系统和与地震工作相关的部门,人员稳定,作者也相应稳定。
表1 “中国知网”公布的《四川地震》机构用户统计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布的结果(见表2)和“中国知网”反馈的一些信息,对于《四川地震》刊载的科技文章类型对于提高影响因子的贡献大小进行简要讨论。结合表中的统计数字来看,2001年至2010年《四川地震》的影响因子在波动中缓慢上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后,《四川地震》期刊的引文次数大幅提高,2009年《四川地震》期刊的文章下载量也大幅度上升,表明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对于四川地区的地震研究非常重视,所以,要关注重要事件科研论文的发表,及时刊登,为地震科研人员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
表2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布的《四川地震》几项统计数据
地震台站监测仪器技术革新和有关地震台站观测仪器技术管理方面文章的引用使《四川地震》期刊影响因子有所提高。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得知,期刊中被引用的文章大多是关于地震观测台站仪器运行和维护技术的,引文率的上升受益于地震观测台站仪器维护技术的实用性,在过去的时间里,《四川地震》有意识刊登这方面的文章,初衷是为地震台站第一线的人员提供一些仪器维护和提高观测质量方面的帮助,这种想法经常得到台站观测人员的认同,同时这些文章在地震台站观测和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读者群基础。从这点可看出,《四川地震》关注地震台站新技术方面论文是正确的,地震台站监测仪器运维技术革新和有关地震台站技术管理方面的文章为影响因子的提高起到了作用。即,今后在文章的选择上要注重刊登地震台站监测仪器革新技术方面的文章,符合地震台站观测和管理方面人员需求,能从《四川地震》期刊中得到帮助,体现科技期刊服务读者的宗旨,影响因子的提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工作中,经常收到基层地震台站第一线科技人员的来稿,中心内容多数是作者利用本台站的第一手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而且作者本人就负责该仪器观测运转工作。在文章中,对于数据资料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翔实的说明,尤其是对于数据资料中所包含的各种人为或环境产生的干扰比较清楚,在文章中有很好的标注或说明,其对于后续的研究人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同样的数据在其他文章中就可能被忽略掉,就有可能缺乏这些辅助说明。但此类文章有时存在理论分析深度不够,甚至有的文章逻辑关系不尽合理,这些问题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都使得文章的整体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对于一些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变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多种看法,自然也就会在后续的审读中存在不同的评价结果,有时就影响了文章的引用,最终影响到《四川地震》影响因子的提高。对于这样一些文章,我们要更多地考虑文章的资料性价值,适当地给予发表的机会,相信这些原始观测数据分析的文章对于以后的再研究再分析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另外的考虑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台站的基础设备得到不断的更新,旧技术也被先进技术所取代。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科技文章的发表也会将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下来,就体现了文章的资料价值,它记录了当时的观测资料中所包含的一些非常有用的说明,使得后续的研究人员有机会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前兆观测项目分析这一类资料性文章,虽对《四川地震》的影响因子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与地震台站监测仪器技术革新和有关地震台站技术管理方面的文章相比,作用次之。四川省地震局在四川省经常发生地震的区域布设了各种观测仪器,并且建立了很多综合观测台站。观测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在地震研究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产出了大量讨论原始前兆观测数据变化分析的文章,在地震研究同行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四川地震》期刊在选稿时有侧重于这方面的文章,发表的关于地震前兆、震兆、宏观异常、地震灾害调查等方面的论文居多。同时我们也知道,目前地震研究是世界上的科学研究难题之一,很多问题并没有研究出一个确定的结果,使得许多研究的问题还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所以,对于地震科研人员来说,要写出一篇别人可以接受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要困难许多。要验证有关地震某些方面的观点是否正确,需要用实际地震的发生加以证实,换句话说,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得到一定的支持,在没有得到地震证实以前,这些对于期刊文章的评价也同样会是一个很长的等待时间,因此,必然会影响到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关于地震预测预报、地震前兆、原始前兆观测数据变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对于《四川地震》的影响因子的提升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有明显作用的,相信只有在等待足够的时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会有所作用。《四川地震》仍然要继续刊载这方面的文章,坚持这个办刊方向,因为这是期刊的定位。
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论文对于《四川地震》影响因子的提高作用不明显,但仍要给予适当宽松的发表机会。在地震科技期刊文章的初审过程中,常常碰到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采用了许多方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来探讨有关地震预测预报问题。由于,地震研究中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题目仍然处于探索过程中,很多方法还需要完善,因此,编辑人员初审时存在如何认识稿件价值的问题,虽然编辑人员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但难免会对稿件中的一些新观点、新见解把握不准,甚至可能会由于自身学识的局限性而错误地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这就是要对地震预测预报方面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论文给予适当宽松发表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尽量降低对文章误判的可能性。当然,面对这样的科技文章应更多地依靠专家审稿来弥补编辑初审的不足。对于这样的文章,经常出现,不同专家的审稿意见不同,有时也无法下定论。另一方面,具有资料价值和关于地震预测方面的文章大部分是基层地震台站的年轻人发表的,期刊发表他们的文章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于地震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对将来地震科学研究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此类文章对于影响因子的提高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明显的作用,但是经过若干年后相信会有所体现。
《四川地震》期刊所刊载文章的学术质量部分反映了相应时期四川省地震监测预报科学的研究水平,是科技期刊价值体现之一,《四川地震》期刊质量取决于文章所拥有的原创性、新颖性、科学性,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质量的基础。文稿的质量好坏反映在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和资料价值三方面。文稿的学术价值,即在某学科领域中具有超前性、创新性,是《四川地震》期刊质量的关键,高质量文稿既能够充分实现编辑意图,引起读者的反响或学术争鸣,使读者有一册在手多方受益的作用,还能提高期刊质量,让读者感受到期刊给予的最实际的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