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华,郭安宁,张向红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6月批准,《西北地震学报》更名为《地震工程学报》,2013年起正式启用《地震工程学报》刊名。经批准,更名后的《地震工程学报》主管部门不变,仍为中国地震局;但主办单位由原来的2个增加为4个,分别为: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其中,清华大学以土木工程及建筑结构防灾见长,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以综合性的地震研究见长,以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两个全国性的专业学会为依托。经调整后的主办单位充分体现了科研院所、专业学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及强强联合。
更名后的《地震工程学报》编辑部由原来的3人增加至5人。编辑部负责人(专职副主编)由具有在地震专业研究比较有影响的研究员担任,编辑部新增专职英文编辑一人,为期刊走向海外及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名改版后的《地震工程学报》工作理念与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期刊版面的大幅增加,可以想像的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稿源,尤其是优质稿源的不足。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决定因素,且有可持续的特性[1]。中国地震局所属研究所及其各省(市区)地震局主办的期刊数量众多,地震科技期刊数人均比例较高,稿源很有限,一些期刊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如何抓住更名后办刊宗旨拓宽的有利机遇,吸引全国地震系统及高等院校的优质稿源成了《地震工程学报》在2013年启用新刊名后的重心。
根据多年编辑工作的实践经验,认为编辑部应密切关注学科的发展,要与科研人员保持深入、有效的联系。而目前编辑部大多只重视编辑校对,缺乏走出去广泛联系各学科的科研人员进行约稿的机制,稿约是科技期刊联系作者、读者的一个重要窗口,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另外,定期地进行选题策划,并对来稿进行选稿审查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环节,因为只有对来稿出现的问题与作者及时进行交流沟通,才能确保稿件的质量符合期刊的定位和特色要求。
原《西北地震学报》1979年创刊,在历届主编、编委及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34年,各项考评指标逐年提高,成为北大、清华等著名院校、科研单位认可的核心期刊,吸引了大量高等院校的来稿,退稿率逐年提高,到2012年已超过60%以上,近年来的评价指标见第31页表1。
2013年更名为《地震工程学报》后已出版4期,所刊论文数量比原来的《西北地震学报》增加了近一倍。
第31页表2为2012年《西北地震学报》与2013年《地震工程学报》收稿、退稿及载文量对比。
表1 《西北地震学报》2008年至2012年评价指标[2]
表2 2012年至2013年期刊更名前后主要数据对比
由表2可以看出,期刊载文量由原来的每期不足20篇,陡增至30篇以上。尽管加大了组约优秀稿件的力度,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各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以在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作为追求目标,加之目前的政策导向,即在奖励政策上普遍存在重国外期刊,轻国内期刊的状况,把刊物级别作为衡量论文质量和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政策导向,导致优秀稿件大量外流,同时也不利于国内刊物的培育和发展,使办刊越来越难。科技期刊本就是一个小众化期刊,地震科技期刊更是如此,读者群基本上也就是作者群,稿源与受众相对比较固定。既然市场是个比较稳定的常数,则谁能够成功、谁失败,谁取得、谁丢失,体现了非常激烈的期刊市场竞争。竞争的严酷前所未有,势必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
(1) 更名启用新刊的机遇。
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事物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一定的主观条件,办好期刊也不例外。作为连续出版物,期刊的生命力表现为不断的创新。为此,更名后的《地震工程学报》如何提升期刊质量,使每一期都能提供具有上乘水平的论文,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震科技期刊专业面相对狭窄,应用性不是很高,可操作性也较差,期刊内容又多为探索自然科学发展,属期刊市场的边缘地带,由此决定了期刊的读者群多为各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研究人员及各大专院校相关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地震系统现有各类期刊30多种,但办刊风格雷同者多,期刊特色不明显,原《西北地震学报》在地球物理学类(14种)科技期刊中居于第7至9位。
有利条件是《地震工程学报》办刊宗旨拓宽后,由原来重点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和技术进步的成果,拓宽为以重点报道地震工程学和地震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为主,包括岩土地震工程、生命线地震工程、结构地震工程、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工程地震和城乡综合防震减灾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同时还包括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仪器研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这使得《地震工程学报》报道领域更广,各学科专业性增强,学科的交叉性更高。
(2) 提高办刊质量对编辑部未来工作的思考。
对从深层次上解决《地震工程学报》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编辑部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保持传统编辑工作目标,即保证期刊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基本职责是组稿、稿件的加工、编排选择、评价、整理和优选劣汰。
二是新增工作重点,主要是选题策划,联系编委和作者等,保证期刊能吸引到高质量的论文。为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地震工程学报》还为优秀论文提供奖励,即对一些优秀的论文一经录用后及时发表,并支付较高的稿费。
三是转变传统办刊观念、努力提高编辑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正副主编和编委会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地震工程学报》走出去的措施和建议。
四是新加入了国内一些知名数据库及展示平台。如,新加入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并成为其核心刊源入编期刊。加入了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展示平台。因为近年来,学术期刊受科研工作成绩评价指标的引导,一直把被SCI收录作为办刊方向[3],有的还办起了英文版。因此,编辑部首先要在继续努力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加强期刊的市场推广与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因为被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作者和相关组织对期刊认可的标准,同时期刊本身又可以通过数据库统计的引证数据宣传自己,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编辑工作由文案编辑为主变成了以社会活动为主,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地震工程学报》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继续加大期刊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积极加大期刊与社会的联系,努力打造为作者、读者提供最好服务的期刊平台,吸引更好的稿件,扩大期刊稿源。要改变坐等来稿习惯,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各种研讨会,从中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动态,物色有潜力的年青作者及著名专家,建立健全作者和审稿专家档案库,广开稿源,细化审稿专家信息,为及时正确送审提供保障。了解跟踪重点科研课题,争取首发创新成果,使期刊具有动态性、参与性和引导性;近年来期刊网络化、数字化、集群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期刊的编辑、出版和传播等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过认真调研,全面分析,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在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开通了网站,并投入使用网络采编系统,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平台,使《地震工程学报》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按国家有关规定,也为今后《地震工程学报》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要积极培养青年编辑,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建设及个人素质修养,养成良好的编辑作风。一方面要尽快掌握期刊编辑出版知识和学科发展动态,了解作者队伍、审稿专家队伍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期刊发展的新情况和编辑出版新技术,丰富和创新办刊理念。
对于每个编辑部来说,都要进行的另外一项工作是退稿。我们要求每位编辑人员处理作者的稿件要及时、评价稿件要客观、退稿要委婉,但也要指出问题所在。
在做好办刊方针的继承与创新的同时,发扬《西北地震学报》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办刊经验,充分利用其办刊资源,把《地震工程学报》办成一个以活跃学术思想,开展学术争鸣,及时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地震科学事业发展的特色科技期刊。
参考文献:
[1] 刘振兴,钦俊德,陶诗言,等.加强我院自然科学期刊工作,迎接知识创新的新局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8,9(4):201-202.
[2] 吴建华,张向红,赵乘程.《西北地震学报》发展回顾及学术评价指标简述[J].西北地震学报,2013,34(增刊):222-227.
[3] 张行勇.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J].科学新闻,2006(1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