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的办刊理念及质量控制

2014-04-09 06:27康丽君徐文杰
山西地震 2014年4期
关键词:一稿多投减灾办刊

康丽君,徐文杰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0 引言

1981年,我国抗震先驱刘恢先先生亲创《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长期以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一直坚持及时、全面地报道国内外地震工程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防灾减灾的最新进展、为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工程技术人员搭建广泛交流的平台,为推动地震工程学科以及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坚持“传播信息,蒐集经验为防震杜害作出贡献”的办刊方针,以探讨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要办刊特色,讲求科学性和实用性。经过32年几代人的努力,《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和国际引证报告暨 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发布会评比中获“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荣誉。为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笔者拟对刊物的办刊理念和提高稿件质量的措施等进行分析论述,为同类期刊的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1 办刊理念的确定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1966年邢台、1976年唐山和2008年汶川等地震,给我国建筑和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仍面临严峻的防震减灾的挑战和考验。由于中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不能照搬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水平,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除了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水平,不断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抗震设计规范和体系,乃至引领世界科研的方向。

工程振动是认识结构固有特性的方法,源于机械阻抗,后为从事土木工程的科学家和学者引入土木工程界。准确的结构模态不论是对新建结构地震作用的合理计算,还是对在役结构的健康监测都提供着重要的数据。对新建结构,在已知结构特性的条件下,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控制建造的成本尽可能得低;对已有结构,根据测试数据异常,判断结构某一构件或部位的损伤程度。及时发现,消除隐患,为防灾减灾事业作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期刊的服务范畴,主要是地震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多种学科,涉及地震学、社会学、土木工程学等不同领域。研究成果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服务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结合我刊的特色,总结出多年的办刊理念。

1.1 紧跟学科前沿 推广科技成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利用广泛的科研人员、教师、学生这些前沿学科的行业资源,把握地震工程、工程振动专业的科研发展方向,严格筛选全国各大学校、科研院所发来的学术论文,同时通过参加国际、国内专业学术研讨会议及中国地震局系统防灾减灾会议,与业内专家联络沟通,让他们多投稿,从而使得本刊创新性更强、实验方法更新的稿源不断充实,达到指导、引领前沿科学的目的。我刊力求促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及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为各大专院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快速高效的交流平台,并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防震减灾事业起到引领的作用和贡献。

1.2 把握投稿时效 加快发表周期

科技论文时滞关键在于编辑部的审稿周期时长,退稿速度、新稿返修及编校加工快慢等方面。如,对文章的内文处理、编排格式处理的调整和作者各项信息的补充添加等,发表时滞还受到积压的文章数量、页码数量,年代时长、文章审稿时长、内容返修速度等因素的影响[1]。

数字信息时代为稿件快速发表提供了可能。数字系统平台,为高效操作提供了硬件,大大缩短了文章出版发表时滞。避免发稿排队导致稿件发表周期长的局限性[2],从而使优秀科技成果能够及时发表。利用专家数据库,掌控审稿专家的变化情况,吸纳更新的优秀专家人选,使审稿质量得以保证;系统对审稿专家的定时催促,也使得专家能及时掌握审稿时间,这是缩短整个出版时滞的一个重要环节。

1.3 关注重大事件 及时出版特刊

作为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不仅要做到整体缩短稿件的时滞,更需要及时关注刊发相关领域的重大事件和进展,尤其是一些突发性事件,要做到及时报导更新相关信息,利用好先进的科学知识、科研成果、方法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如,2008年汶川地震,地震灾后的重建迫在眉睫,编辑部调整发刊计划,出版了汶川地震专辑,有关汶川的发震构造、场地破坏、房屋破坏等相关文章予以优先发表,及时发表震后恢复交通桥梁的通行能力、鉴定房屋的抗震结构安全性文章,科学数据为地震应急人员进驻灾区开展救助工作,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有效帮助,《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杂志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2 稿件质量控制

稿件的质量是期刊水平的保证。为了提高稿件的质量,我刊从审稿制度和稿源两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2.1 严格强化审稿制度

第一, 严格初审制度,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作者,防止一稿多投多发。收到稿件后即回复作者,以签署转让协议的方式约束一稿多投。初审后第一时间送专家审,催审,意见回复尽快返修。目前,一稿多投的问题严重,一部分原因是个别期刊回复不及时,造成作者误认为文章未被采纳。为防范一稿多投,要及时收集本领域的相关信息,以提高识别能力。《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在系统内部都记录在案,永久保留其一稿多投的记录,作为一稿多投审查时的重点对象[3]。

第二,专家审稿意见必须有科学依据,有说服力[4]。科技期刊的送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他能帮助编辑在取舍和刊登主次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即研究是否到位,成果是否有创新性,是否值得发表,作者根据专家的意见逐条修改,使文章的水平得以完善和提高[5]。首先,在送审之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的编辑对所投稿件根据内容、参考文献和关键词进行归类;然后,与审稿专家库各位专家的研究领域进行一般性匹配。通过知网数据库搜索拟送审专家近期发表文章的研究领域;最后,确定两位最合适的审稿专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要求编委和审稿专家对每篇文章的审稿意见既有综合评价,又有详细的修改意见,同时对文章中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把关。编辑部对审稿意见理解有歧义的问题,还要通过邮件或电话的方式及时与专家和作者沟通,作者修改后的每篇文章经过审稿专家的复审,主编的复审后方可刊登。

第三,缩短审稿周期[6]。通过系统催审的设置,限定审稿时间。编辑部人员在送审之前和之后要与审稿专家联系,了解专家近期的研究课题、动态及繁忙程度,然后选定审稿专家。这样可避免耽误审稿进度,影响文章意见的回复[6]。及时更新审稿专家数据库,不断更新扩充本领域专家,避免同一专家审阅文章的堆积,同一篇文章往往要经过二审,三审,四审,返修的文章修改到位方能录用。

2.2 积极组织约稿

组织约稿是我们多年的办刊传统,也是本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编辑部负责人,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向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积极组织高水平的稿件,以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7]。特别向重大基金项目论文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科技计划课题项目”“中国建设部项目”等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了解项目进展程度,使其把科研成果第一时间通过本刊与同行业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交流。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吕西林教授等诸多学科领域带头人,都是我刊的约稿对象。

3 结论与展望

总结《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的办刊经验,得出如下结论:

(1) 确定办刊理念,紧跟学科前沿,为作者、读者搭建好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2) 利用好数字化网络,加大信息量,加快出版周期,签约网络出刊。加强编辑部网站建设,推进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刊效率,建立良好的内外交流平台。

(3) 对一些重大事件出版特刊,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地震工程、工程振动行业发展,为人类减灾事业服务。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是我国在地震工程、工程振动、防震减灾领域最早的学术刊物之一,拥有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学科范围广的编委会专家队伍,在国内外地震工程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期刊总被引频次高达5 027,影响因子达0.741。2012年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本刊在不断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编辑质量的同时,正向期刊国际化方向迈进,为在短期内把本刊打造成为国际精品期刊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 姚玉红,栾 奕,丛乃霞,等.谈医学论文作者如何缩短发表时滞[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67-768.

[2] 朱美香.遏制审稿失范提高审稿质量[J].编辑学报,2004,16(3):180-181.

[3] http://baike.baidu.com/view/1587399.htm.

[4] 龙 江.科技论文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与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J].体育科技,2006,27(3):92-98.

[5] 肖唐华,吴克力,王丽芳,等.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J].编辑学报,2010,22(2):110-112.

[6] 张 莉.缩短发表时滞 提高论文的实效性[J].编辑学报,2003,24(5):14.

[7] 康丽君,徐文杰.地震类科技期刊践行防震减灾与灾后重建的社会责任[J].中国传媒科技,2012(14):183-184.

猜你喜欢
一稿多投减灾办刊
《老年医学研究》编辑部对一稿多投问题的声明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声 明
声 明
声 明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