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新朱思佳
(1,2.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文史哲·
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梁建新1朱思佳2
(1,2.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胜利的法宝。人是一个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结合体。要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激发这一活动所必须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探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群众路线;实践;精神动力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任何政权的建立都希望能够屹立不倒。然而,面对时代和现实的处境,又会发出“守业更比创业难”的慨叹。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已经开始思索并探索破解“国家兴衰周期率”的重大历史命题,即寻找一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突破历史周期率支配政权的道路。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又重提历史周期率,要求时刻不忘历史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并深刻地总结出:只有谨记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植根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实践无数次地证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将其贯穿于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集聚力量。
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从宏观上讲,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党在各个时期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认识真理、坚定党性,以此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根植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中。另一方面,在借鉴延安整风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进而提高党员、干部对于问题自我查找与自我解决的主动性意识。由此观之,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就聚焦在了作风建设上,即整治“四风”就最具有鲜明性。从具体的形式上来讲,要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这两个积极性。首先,开好民主生活会。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遵循“团结-批评-团结”。坚持领导带头,每个环节、每个方面既要触及灵魂,又要搞好团结,以求达到率先垂范、示范到位。其次,坚持开门搞活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体现,人民满意才是作风好转的标准。因此要“走出去”,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虚心听取,还要“走进去”到群众中,做到真心联系、真情交流、真正服务。
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又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特别是腐败现象严重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正如,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腐化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待党的看法,他们对待群众问题的冷漠态度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产生怀疑。因此,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必须坚持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抓手,在充分表明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下,始终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才能克服各种全新的挑战,最终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有机体,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又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精神的等各种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经济因素是起到决定作用的动力因素,而精神作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同样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持续、协调地前进。
(一)精神动力含义及其本质
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1]黑格尔说过:“那个使他们行动、给他们决定的存在的原动力,就是人类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热情。”[2]这也就是说精神动力的直接目标是为了满足主体的精神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是以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因为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精神动力对于人的一切活动的推动最主要是体现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动上,并在其中把精神因素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实现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研究精神动力的推动作用,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精神力量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转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通过对精神动力概念的认识不难发现,精神动力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意识的自觉能动作用的表现形式。它不是物质,却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利益;它尊重客观,但又力求构架人的行为和这种行为赖以完成的条件之间的主观力量;它内涵丰富,而一经形成辐射力量最能持久。
(二)精神动力结构的核心因素
精神动力对于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的程度,往往还会取决于精神动力的结构。简言之,精神因素不同,产生的精神动力自然不同。
目标是人的精神动力的源头。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这就是说理想、目标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理想是源于现实,以现实为基础,并对现实所作的超前性的反映,是人们对未来工作、生活的蓝图构想。可以说理想作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它通过对主体意志品质的调控,激发着人们奋斗的志气,鼓舞着人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一经形成便毫不动摇。
信仰可看做是人的灵魂,它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种思想的深信不疑,同时将其奉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正如:一心报国,宁愿被放逐也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屈原;大义凛然,不惧国民党枪口威胁的闻一多。正是由于坚定而正确的信仰,这些仁人志士才不畏险阻,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斗志倍增。因而,信仰动力也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信仰的不朽追求不外乎就是精神上需要它,才会抛开客观上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思考,以此实现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的意志是一种坚毅的精神,是能够在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去遵照原则和规律去控制和支配行为的一种动力。康德将意志称作是“实践理性”,即表明意志是通过实践转化成的客观实在的思维,是人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人们在实践发展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坚强意志对于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精神推动力就是意志动力。意志动力最根本的就是具有坚定性,正是坚毅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力量,才能保证人们的行动专注、持久地发展直至目标的实现。
因此,理想、信仰、意志就应该成为构成精神动力结构的核心因素。这三者既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又可以形成巨大的精神合力,更是最稳定持久的精神动力。
(一)精神动力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强大推力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我党在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面临脱离群众危险、精神懈怠、腐败猖獗危险的情况下,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实践。它对精神动力产生了愈来愈大的需求,反过来,精神动力也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具体表现在:
第一,精神动力强大的政治指引功能,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若是没有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就犹如一盘散沙会丧失凝聚力,迷失奋斗目标,崩塌精神支柱,最终自我瓦解。因此,崇高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是抵制各种错误主张,冲破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任何考验以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信仰的政党,是保持一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毫不动摇的政党。也正是这种信仰使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要让全党同志时刻牢记并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意识,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时为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突出问题而奋斗。
第二,精神动力增强个体免疫力的功能,抵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面临的腐败斗争。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都是与政治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水火不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而展开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所要走的反腐倡廉的道路是要注重“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也就是说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发挥正确的精神动力,才是增强我们抵御各种风险诱惑和消除腐败现象的根本路径选择。通常,我们对反腐败不彻底的认识仅仅是从其制度入手,认为只要是迅速地堵上制度的漏洞,及时地补充法规的缺失就完事大吉了。然而这大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哲学上讲求“度”,任何事物都有能够容忍的限量。当然制度也得有个“度”在里面,不可能被无限制地细化,况且还会有人钻制度的空子。所以,我们强调理想、信仰、意志对于消除腐败现象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从每个党员心中做起,“破心中贼”,坚定共产党人的觉悟,用意志去自觉支配行为。可见,精神动力对于反腐倡廉的最大意义一方面在于深刻强化了每位党员对于制度认可的观念意识,使得制度实行更有效,另一方面形成了持久的向心力和聚合力,以此经受各种“糖衣炮弹”的考验。
(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激发精神动力的时代契机
精神动力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但它却不会自发地产生出强大的现实作用力,必须得对精神动力进行自觉地激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目标是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动后,对党的作风建设进行灵魂深处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对为民务实清廉价值追求的清醒认识,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能动性。因此,可以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为了激发精神动力的重要手段,具体体现在:
1.激发精神导向力。在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我党必然是要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带领人民来实现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门搞活动等具体形式系统地在全党同志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以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这样,一方面使得我党在面对“四风”侵蚀中依然昂扬为人民服务的奋斗意志,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实现主流政治观的认同与内化。简言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党员干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定了走群众路线的决心,牢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论,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激发出精神导向力。
2.激发精神凝聚力。随着市场经济的愈发深入,社会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与人民利益矛盾也在不断扩大,时常还会表现出一定的精神离心力或是精神排斥力。这就需要整个社会中有一股凝聚力来正确处理矛盾与冲突,即加强精神的整合,把不同的思想与情感,认知与目标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社会合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3]在当前利益分化的转型期,找到共同利益且维护共同利益就显得尤为紧迫。没有共同利益就不会有共同的事业,就不会有共同的梦想,更不可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课就是要搞清楚谁是人民群众,如何联系人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中国社会最大多数的群体,是对社会阶级与阶层的政治整合。只有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凝聚群众,具备社会凝聚力,才能在处理矛盾与利益冲突时,凝结全体社会成员的情感和意志,激发其信心和力量,使整个社会、民族的实践活动协调地进行。
3.激发精神约束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基于对群众观点的把握,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特点确定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开展群众路线过程中,我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标尺,衡量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利弊得失,长此以往形成思维意识上约束,在精神动力领域也称之为精神约束力。精神约束力不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促进党群关系更加和谐,使党在人民拥护下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复兴,实现亿万神州儿女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 远 扬)
[1] 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6-17.
[2] 黑格尔.历史哲学[M].三联书店,1956:58-61.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D252
A
1671-5454(2014)06-0060-04
2014-08-19
梁建新(1971-),男,湖南安化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朱思佳(1989-),女,山西阳泉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文为湖南省科技厅2010年软科学研究课题“湖南省高速公路企业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机制研究——以衡桂高速为例”(编号:2010ZK3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