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视角解读电影《小时代》中的“物欲”

2014-04-09 04:25藏晓雯
社科纵横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时代物欲郭敬明

藏晓雯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进程中,消费社会已经出现端倪。消费社会是一种以消费主导的社会状态,首先,消费社会的物质要相当丰裕;其次,消费社会是个个体拥有消费能力的社会;最后,消费社会是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那么,中国目前很显然还没有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有人说:“中国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才刚刚开始,在这个征程中,最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严格的制度与法律。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就很难出现消费型社会。”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式理论。而其提出的消费理念值得借鉴。在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就是“消费”,扩大内需,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很显然,他正是借用了鲍德里亚的这种思想和理论,将中国的现状归入了一种中国式的“消费社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根据中国的80后青年作家郭敬明小说《小时代》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该电影由郭敬明自编自导,由被誉为“台湾偶像剧教母”柴智屏监制,安晓芬与崔震东制片,人气影星杨幂、柯震东、郭采洁等领衔主演。该片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的巨大转变。电影将分二集公映,分别定名为《小时代》、《小时代·青木时代》,其中《小时代》已经于2013年6月27日在全国公映,影片首映场票房740万,首日票房7700万,两天破亿,三天票房过2亿,首周末票房达2.63亿。

在影片还未正式上映之时,网上就已经出现诸多争议,在影片上映之后,影片中频频出现的奢侈品、各种奢华的场景,更是更是在不同年龄层观众中掀起了对影片的大讨论,呈两极分化之势。

在中国逐步进入消费社会之时,电影市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迎合普通消费者(即观影者)口味的影片。电影《小时代》主要瞄准的目标消费者是80后、90后乃至00后的这批年轻人,其影片中充斥的“物欲”,在社会上引起了大量的争议。本文旨在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观点,探讨片中的“物欲”,以期得到正确的解读,帮助普通消费者(观影者)正确理解该影片和其传达的观念。

在电影《小时代》中,对于财富进行不遗余力的堆砌赤裸裸地出现了各种奢侈品的镜头,毫不掩饰其明晃晃的LOGO。比如片中人物顾里在开场时拎的包是LV的、穿的鞋是Christian Louboutin的,宫洺盖的毯子是HERMES的,地上的毯子是FENDI的。片中林萧打碎的宫洺的杯子,一只居然要3800元人民币,片中出现的一盏吊灯30万、一件皮草大衣据说价格为46万人民币片中还多次出现各种奢侈生活场景的镜头,满目奢华的感官盛宴,如宫洺在上海市中心的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玻璃大楼,纸醉金迷的酒会等,各位主角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片中隐隐传达了一种鼓励消费和物欲的价值观,北京的娱评人钱德勒说,《小时代》一定能引起大规模质疑的价值观问题:我们要如何正视这个以消费为基础的时代。如果仔细看这部电影,就能发现在“小时代”里每个人的存在和价值都是可以物化的,表达友谊的方式就是赠送名牌,爱情的纯度也视乎礼物的昂贵程度,一个人能否立足能否拥有尊重也是要看他或者她过着怎么样的物质生活。每个人的肉里都是条形码,而郭敬明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他来判断谁值得过得更好,谁值得爱。

这是人类进入到消费主义时代,都市中青少年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支配能力之后,在消费欲望、个体意识崛起、青春骚动的混合驱使下,展现出的青春形态。电影借专栏作家的演讲点出来:世界是个浩渺的宇宙,我们是发出微弱的光的小星球。请注意这个比喻。表面上看跟“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干涸”有点像,其实完全不同。水滴入海,个人色彩完全湮灭,不再有水滴了,只有海。也不是在说个性,星球和星球不一样,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发光!哪怕是发出微弱的光!

用这种眼光看《小时代》,我们马上就会理解,卧薪尝胆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将来,更要当下;要内容,更要形式。他们现在就要亮起来!他们对待物质,跟我们全然不同。他们是消费里生来消费里长,他们把物欲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喜欢华衣美服,如同喜欢一朵花一样自然。

郭敬明给他了解的人群量身打造了他们理解、渴望的梦,这个梦,炫极了。一切浮夸、做作、浅薄便成了优点,有一种青春形态,是可以用浮夸、做作、浅薄做点缀的,叮叮当当,如挂满了礼物的圣诞树。

这种炫青春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其问题是后现代这个时代大问题的支问题。正视物欲,难免陷入拜物教;追求当下燃烧,忽略燃料沉积,其焰必弱。可我不想在这篇文字里过多批评。因为,这样的形态,有它的独特美学。我们用历史研究者“理解之同情”之法进乎其中,就能看到它的美。这样的青春心态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你用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消弭。只有尊重它,跟着游,才能想办法给我们的炫子弟暗暗递上一些不炫但关乎深远的养料。但这是下一步的事。第一步,是要肯定炫的价值,肯定“想唱就唱,我最闪亮”哲学。

曾经,人们的消费是以满足生存需要为目的的,是以获取物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而开展消费活动。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迅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再只为满足温饱而疲于奔命,把目光放在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上。当中国逐步进入消费社会之后,物的丰饶使得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符号”的逻辑使人们在购买物品时不再只关注其使用价值,而是更看重所消费的商品背后的符号所赋予的意义。

奢侈品通过精美奢华的广告、店铺布置等,传递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符号概念,而这些奢侈品的品牌也正是利用它的符号概念,将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相挂钩,当今人们对奢侈品趋之若骛,正是由于奢侈品的所代表的符号能够赋予这些奢侈品使用者以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诚然,人们购买奢侈品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得精致的品质保障,但更多的是自己的虚荣心需要被满足、社会地位和身份需要被认可。通过消费这些奢侈品来达到提高社会等级、表现和炫耀自己的目的。

这种炫耀性消费心理正是在消费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强调物质占有,是一种超越人的实际生存需要、崇尚物欲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炫耀性消费的影响下,人们不知不觉被卷入虚假需求中,盲目地追求符号消费和奢侈型消费,把符号消费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手段,是高品质幸福生活的标志与象征。人们不再以周围人的消费水平为参照标准,而是以收入超出自己数倍的人的消费水平为标准,不再追求以维持和生存发展为目的的消费本质,而更加追求消费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他们企图以消费水平来衡量自己的生活幸福度与生活满意度,由此产生了无休止的欲望,促使人们竞相购买奢侈品牌,相互炫耀攀比,这种超越正常水平的需求逐渐成为一种病态消费。而这种炫耀性消费不仅与中国人的“面子”消费极为相似,甚至进一步加剧了国人的这一心理。在中国,“面子”代表的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获得的一种声誉,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础的依赖性。人们通过“面子”强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公众感知的心态,与在奢侈品消费中通过购买奢侈品的符号价值来表达自我、得到社会认同不谋而合。因此,在炫耀性消费的影响下,国人在购买过程中更加看重社会声誉,因而购买奢侈品成了一种维护和提升自己面子的行为。

奢侈品消费释放了中国人的消费欲望,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引起普遍的不安全感。对每个人来说,各方面(收入、声誉、文化等)的流动以及地位和竞争所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变得更加沉重。在奢侈品消费的影响下,人们更看重自己的财富地位和身份权贵,人的一切行为,甚至是人本身都发生了异化,对奢侈品背后所蕴含的符号价值意义的盲目崇拜超越了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考虑,也意味着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以及将幸福生活定义为消费享受的错误理解。“现代人的情感疏离、思想疲软、道德堕落、信仰危机等精神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过度的物质欲求造成与人的精神生活失调而致。对奢侈品的盲目追求,牺牲了人的全面精神生活,劝诱人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第一要素,而人的幸福应该是多方面的需求得到全面的满足,不能单纯地以拥有财富和地位、懂得物质上的享受、有实力购买奢侈品为标准。否则人将会忽视自己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容易被奢侈品背后蕴含的符号意义所控制,失去人作为个体的独立精神的自由,人的本性和自由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残酷的压制。

电影《小时代》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优秀的粉丝商业案例,其影片的拍摄手法、演员安排、台词等,都是为郭敬明的粉丝们量身打造的少女梦。从观众们的反馈上看,他确实是成功了。虽然很多中年人批评这部影片空洞浮夸、宣传拜金、拍摄水平极差等,但这都不妨碍郭敬明的粉丝对这部影片的大力追捧、在微博上围攻那些对郭敬明持负面评论的人。

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即将进入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物质丰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正如郭敬明所说,这一代人本来就是被物化的一代,电影《小时代》确实是个精准营销的案例,直接将影片的受众定位于崇尚个性和欲望满足的90后(其中女生占绝大多数)。为此,社会所应该做的是对年轻人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不应该全盘否定影片,而是要让年轻人意识到,不能只享受饕餮名牌和荣华富贵带来的所谓励志的成功,更要让年轻人知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不断打拼才能成功,要靠什么才能显赫一世;另一方面,要抵制片中“拜金”、“奢靡生活”的价值观,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为年轻人灌输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1]张倩.两种消费思想的理论路径[D].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1,硕士.

[2]王珊.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D].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2012,硕士.

[3]王亿本,蒋晓丽.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12(07).

猜你喜欢
小时代物欲郭敬明
物欲如镜照灵魂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编剧 宋方金:世上竟然还有比《小时代》更烂的电影?想想就毛骨悚然
美版“小时代”力压科幻大片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