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化基本特征及一般规律

2014-04-09 04:25
社科纵横 2014年9期
关键词:变迁

夏 仕

(九江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社会风习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并流行开来,具有一定的群众性、时代性,反映一定时代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风尚、习气等。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社会风习也在发生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变迁。可以说,社会风习是展现现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与转型的一个重要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把握历史变迁的脉搏,感觉社会嬗变的气息。同时,研究和探讨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化的基本特征,找出百年中国变迁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建设良善社会风习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化基本特征

1.与传统中国社会风习的变迁相比,近百年中国社会风习的变迁具有急剧性,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潮流。社会风习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发出新的气息,但其力量之微薄,变化之微弱,速度之缓慢,与近代以来社会风习嬗变的急剧性相比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于社会风习改良的宣传和行动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初端,维新改良的深入,到辛亥革命的小高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高潮,再到当今改革开放的巨变。在这短短一百多年的社会发展中,虽然有社会的动荡不安,政府的更迭交替,以及当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这一潮流却不断发展壮大,并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这一社会潮流波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对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改良,更包括对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解放,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举止言谈、礼仪交往、人情世故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这样社会风习在巨大的快速的社会潮流面前,不可能不表现出社会风习的失范。因为它来的太迅速,以致旧的规范打破,新的规范未形成。

2.近百年中国社会风习的变迁呈现出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历史阶段性,同时具有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在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各自扮演着历史赋予他们的角色。在各种力量的互动中,社会风习呈现出政治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深深烙上了阶段性即过渡性的色彩。然而,由于各种势力的冲突和竞争,虽然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社会风习嬗变的事实并不是很乐观,既保留了腐朽的不良社会风习也出现优良的社会风习,积极进步的社会风习只局限于城市和上层社会,在广大民众中尚未取得明显的变化。

3.在西俗、西习东渐和后来的西方文化强势影响的过程中,中国近百年社会风习的变迁具有附庸性。中国社会风习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发生嬗变的,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社会风习的嬗变将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具有附庸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当然,对于中国近百年社会风习嬗变的附庸性,也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4.从传播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近百年社会风习的变迁具有不平衡性、城乡差异性以及群体的差异性。近百年社会风习在其发生嬗变的过程中,由于各地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迥异,文化意识的差别,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它具有不平衡性。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和开放城市,由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多,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这使得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同时,在农村和偏远的山区,特别是西南、西北及东北等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地势较偏,先进的思想和言论很难到达这些地区,而且这里的人们受地域和传统的影响,很难改变他们的顽固思想和落后的社会风习。其次,接受这一嬗变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官吏群体、知识分子和商人群体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优势使他们在接受这一新事物的过程中具有了“天然的偏向”,而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言,能接触到并接受这些新事物就显得难乎其难了。

二、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化的内在规律性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长期演变的过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革故鼎新的艰难过程。从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轨迹、变迁的基本动力以及表现的特征,不难发现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内在规律性。

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规律。社会的传承性与历史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不断“翻版”着历史,但社会的变异性却能不断使其推陈出新。中国近百年社会风习就是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在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崭露头角的。社会风习嬗变的合力则更多源于东西文明的相互冲撞之中。晚清末年,随着外国传教士和侵略军进入中国,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之而至。不管中国人是主动亦或被动地接受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都必须做出回应。于是,洋务派出现了,维新派问世了,他们不断利用其在政治上的优势和学识上的擅长,开始了一场以“中体西用”的提出为口号,以继承发扬传统的学术文化为主体,并注意吸纳西方文化的文化运动。这样,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在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中,社会变化了,风气开化了,而作为社会生活构成元素之一的社会风习自然会另有一番新的景象,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异性。

2.变迁之催化——商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规律。晚清末年以来,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下,“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于是,许多人弃农经商,甚至出现了全国经商之势,世人重商一度成为领导潮流的时尚,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下海经商一度风靡一时。“重义轻利”的古训被人们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对“唯利是图”的追求;诚实守信的经商之道也逐渐褪色,讲排场,比豪华和及时行乐成为一时的风气。社会上攀比现象日益严重,这种社会风气使很多人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社会风习的变迁。

3.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规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30年间,是中国思想界之大革命阶段。西方先进国家的入侵,先进文明的进入,“进化论”的引进,无不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思想界之“催化剂”。数次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锻炼,戊戌变法的教训,使中国出现了一个新型的知识群体。他们宣传资产阶级的新的生活观念。这种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习开始出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给中国又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中国社会风习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4.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规律。社会风习往往和政治的导向、政府的政策联系在一起。一个政府常常从维持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干涉百姓的生活习俗。早在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就采取了一系列反旧俗的措施;同时,他们还进行礼俗方面的改革,包括对服饰、礼仪、宗教、婚丧、称谓等方面做出规定。到清朝“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从维护革命成果、扫除封建专制的目的出发,发布了一系列改革社会风习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娼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新中国的成立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开展了移风易俗、树新风的社会化运动。同时,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社会风习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一时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除旧布新的潮流,社会面貌和社会风习大为改观。

5.变迁之效用——多重效用性规律。社会风习的规范、示范、失范等多种情况并存。每当在社会过渡时期,转型时期、动荡时期,社会风习的光怪陆离,错综复杂尤为严重,规范、示范、失范鱼目混珠,导致权威失范、角色失范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混乱。它使人们普遍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即表现为社会风习的大量失范。

总之,社会风习是社会状况的睛雨表,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状况的综合表现,并对社会有机体具有巨大的能动反作用。研究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应不止于还原百年历史风习,而更在于为当下提供借鉴……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风习的变迁,我们相信从百年社会风习变迁中研究和探讨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化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对于我们建设良善社会风习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刘德龙.新视野下的民俗学研究——读《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2]耿光莲主编.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

[3]郑仓元,陈立旭.社会风气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5]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J].北京社会科学,2003(4).

猜你喜欢
变迁
小渔村的变迁
我家的自行车变迁史
留村的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