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中 李后卿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71)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塑造并规定着一国人民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涵盖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无论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还是作为文化的要素,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种方式作用于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作为一种内在价值和外在环境,也会有形或无形地反映着、引导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
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二者一道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古希腊的“原子”论、中国古代《易经》中的阴阳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既有科学假说的因子,也是哲学思想的反映。科学和哲学、巫术混为一体,成为古代科技与文化相互包含、混沌不分的显著特点。古代科技尽管原始落后,但作为推动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仍然深刻影响和制约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成为古代文化艺术发生演变的重要源泉。在我国古代典籍《诗经》、《左传》、《礼记》中,收录了大量相关的天文、历法、采集和耕种技术方面的记载,充分反映了科技在古代生产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在古代社会,科技与文化发展明显受到生产力水平的约束,由于长期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以及交往与传播的手段,古代文化的发展传播受到了不小的限制。不过,无论是文化的发展繁荣程度还是在社会生产中的影响力,文化都明显高于科技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如蒸汽机的发明与广泛运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使世界各国能够迅速地交往,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铁路作为打破各地封闭孤立状态的主要工具,大大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流通的主要载体,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近代一系列的技术革命推动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历程,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但重新塑造了世界面貌,而且培育了区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新型文化形态,造就了城市,孕育出都市文化,使城市成为现代文化的发源地,都市文化逐步成为文明社会的主流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近代科技的进步并不是无条件的“善”,它在促进文化向更新、更广阔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困境。它无法克服的自身弊端,不仅疏远了人与自然的物理距离,淡化了人们对于自然、土地、家乡的感情依赖与寄托,而且摧毁了传统文化延续的自然基础,甚至导致了不同背景下文化之间的割裂以及部分文化形式的消亡。因此,探究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和谐发展以解决上述问题,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一种必然。
在现代,科技作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渗透于现代社会的所有领域,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与技术的进步,已经从科学领域扩展延伸到思想领域,对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起到定向与重新建构的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历史重构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与思维借鉴,展示了科学与文化在发展和改造社会这一共同目标上,互相交融、彼此渗透、交叉发展的现代化趋势。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力潜滋暗长,在文化变革中的牵引力也在加强,在塑造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在塑造着现代文化,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构成了独特的科技与文化交融交织的新形象。一方面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如电视使大众文化更为流行,电子图书馆、网络学校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规模,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现代科技向文化活动领域渗透得越多,它对文化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强,与此相应,文化对科技发展的价值“导航”作用也更加明显。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影响与渗透,变得愈加密切了。
应当看到,自近代以来,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技的成就地位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被称为“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2]。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
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如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的新成就,空前地增加了现代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成为推动文化推陈出新、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实现产业化的基础。现代科技文化所蕴涵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既是社会文化、人文文化、历史文化构成中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石和先导。科技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不仅指导着科技实践,而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同样具有应用价值。通过科技活动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可以极大地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现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与宗教、文学、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研究及其集结的成果本身就包含在文化的范围内。近代以来,科技凭借其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力使它成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稳固了其作为主流文化之一的地位。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科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言,它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它既是不同类型文化得以沟通的基础,也是促进各种文化走向先进性的基础。
3.文化与科技的辩证关系。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科技创新能够引领、支撑文化创新,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没有科技支撑,很多文化创作只能是海市蜃楼,难以形成有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不少高端的文化创意业态正是由科技推动和创造的,如动漫、网游、数字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正是如此。但是,必须认识到先进技术与先进文化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决不能划等号,因为先进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明,是思想的升华和道德的提升,是人的心灵的净化,是理想、信念、意志、道德等的高度凝聚与典型体现。没有文化的底蕴,任何科技产品都只是一副机械零件的堆积,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形不成巨大的品牌影响力,比如苹果公司出品的系列电子产品,技术领先性只是部分原因,其风靡全球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自身文化内涵以及产品的品牌塑造。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科技从最初关切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演进到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民生需求融合发展的阶段。在市场经济潮流助推下,科技主动融合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文化吸取现代科技成果改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以提升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坚守传统文化底线确保文化安全,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焦点与重点,并在科技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上,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交叉发展成为二者的共同趋向。
1.现代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与显著地位,创造了新的文化生产形式和文化生活模式。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生活的突出作用及全面渗透,已经根本动摇了传统文化固有的重心与结构,创造了新的生产生活休闲方式。现代经济活动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与技术,使工厂生产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提升,由此催生出新型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与生产文化。这种文化与工作、生产、消费、休闲等活动紧密结合形成的后工业文化样式,更有利于文化服务于社会生活,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拥有多样性的选择权利,能够享受更加符合个人需要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对于劳动者而言,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智力性、创造性的新型劳动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劳动成为享受文化的过程,成为自我陶冶与教育的活动。
2.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文化的科技含量空前地增大了,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改变着传统文化,文化的休闲作用日渐突出。如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使人们有条件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向满足文化需求,把物质消费方面的支出更多地用于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人们充分利用“数字化文化”的快捷便利,这使“足不出户,知晓天下”成为可能,使文化活动直接在网上进行成为时髦,这增加了人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形式、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文化信息的能力。人们享受文化活动的范围、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丰富。而在网络虚拟空间构成的文化场中,人们可以进入“虚拟教室”,“虚拟社会”,体验“虚拟生存”,甚至缔结“虚拟婚姻”,充分体验自由式文化交流、互动、传播的快乐。信息技术使休闲的文化多样性在增多,娱乐的文化因子在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在增加,休闲、消费与文化交织在一起,实现了一体化,不仅改变了当代生活的重心、交往的方式,而且对文化存在和传播方式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3.现代科技强化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现代科技与文化联姻,制约着文化的设计、生产、传播、消费和消亡的全过程。现代文化不能独善其身,已经无法摆脱高科技的吸引力,催生了很多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手机视频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现代科技空前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速度和效率,极大地促进了书籍报刊业的发展,如计算机使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可以廉价地、批量地、迅速地复制,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扩大了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如广播使声音信息随电波传送远方,电视使大众文化更为流行、更为深入社会,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的网络化,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现代科技增加了文化消费的容量,媒介的电子化减少了藏书量却创造了更多的信息量,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使学生不进校门也能享用同样的名校教育资源、名师点拨指教。
4.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交流、传存平台,诸如三网合一、多功能电子阅读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DVD、MP3、3D电影、液晶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等文化新载体和文化形态,为我们“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内在的动力。如自动控制、音频视频、多媒体、激光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提升着大型舞台演出和实景背景的视听观赏效应,产生极强的现场冲击力,展示出文化的新魅力。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文化广场、广州星海音乐厅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正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意生产取得的文化业态硕果。
5.文化与科技渗透日趋紧密,不断催生着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而创意和科技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关键。一是通过智慧和创意,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空间,增强文化服务效果和品质,推动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二是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相互渗透,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既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又加快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业态。以新兴技术为依托,以文化的创意为灵魂,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化集群、公司化的模式,获取高额的经济、文化效益,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新手段。目前,创意新兴文化业态的内容不断扩大,形式愈加丰富,譬如文化艺术类的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等,新闻出版类的书、报、刊出版发行等,广播、电视、电影类的传输服务与制作发行等,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类的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等,以及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和旅游、休闲娱乐等等,展示了我国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繁荣的广阔前景和强劲势头。目前,北京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上海的M50、成都音乐公园、成都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以及杭州、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文化企业、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不断成长壮大,正在形成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新的极点和亮点。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
[2]恩·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