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春 郭海霞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次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1]。价值观是价值的意识层面,分为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代表着社会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体现着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已经成为重大战略任务,必须理性分析,探寻有效正确的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大学生是国家意志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者,因此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指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最新概括,它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三个倡导”是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全体国民中积极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灵魂。习近平在2013年5月2日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中,肯定了大学生们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指出了大学生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充分展现着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可见,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根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集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前进的重大作用[2]。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产业升级,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大学接受现代教育的洗礼,继承了不同的传统价值观成分,却又受到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表现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3]。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总体上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造成了个别大学生不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向畸形发展。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出现一些共同特征:
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信仰日渐弱化。信仰,在哲学上指的是你的信任、价值所在。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大学生面对无法解释的各种危机,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转而追求虚无价值,并不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必要性。部分大学生一方面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对社会上的权钱交易、腐败不公等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表示忧虑。部分大学生生活富裕,但是精神空虚,引发了焦虑、失落等情绪,信仰出现真空化。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我价值,有很强的成才欲望,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实效性”,认为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对个人前途的关注远高于对社会发展前途的担忧。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加入封建迷信团体,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这些现象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
在市场经济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日益发生变化,学习、生活和社会沟通中,倾向于利益化博弈,价值观模糊。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价值观趋于务实。在国家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注重满足感官享受和个人眼前利益,不愿牺牲自我利益,忽视内心信仰、精神追求和集体长远利益;不愿到西部条件艰苦的地方和基层去工作和创业,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既想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又想追求丰富的精神内涵。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不同程度由自身利益所支配。甚至一些大学生错误地将西方社会核心价值观等同于当代西方社会实际所奉行的价值观,认同西方一些不良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追求庸俗和快餐文化,却忽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正确的科学理论,自身没有认清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经济利益,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他们崇尚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但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道德现象又很茫然和无所适从,内心认可公平公正,按规则办事,但现实中又认可投机取巧,漠视校园纪律和规范,考试作弊,诚信缺失,投机价值倾向趋于严重。他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物质化”趋势和“游戏化”味道。部分大学生以“混文凭”、“轻实践”盲目跟风,不以事实情况设计合理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追求消费时尚,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异;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严重,注重身份,讲究情调,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享乐思想不断蔓延。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乱,不注重艰苦奋斗、生活节俭,热衷于互相攀比,比如手机、电脑、平板必须是苹果的;衣服和鞋子必须是要穿名牌的;经常出去喝酒、K歌、泡吧,等等。一些大学生不认真学习,懒惰思想较为严重,比如习惯于作业的“复制粘贴”和考试的“打小抄”;整日躲在宿舍打网络游戏,观看影视剧,甚至浏览黄色网站,等等。甚至不少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抱着消极避世的态度,遇事只会一味地逃避,责任感缺失[4]。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中超前和攀比消费较为严重,心理素质有待提升,对于其今后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害。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就必须要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要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实现链接,进而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一方面重视思政课主阵地的显性作用,一方面注重专业课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隐形作用,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比例,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通过教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
不同层次、不同校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并有不同特色。以学科为基础,以院系为单位,以不同层次学生为对象,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为途径,同时涵盖多校区,不断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另外,还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利用承载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绿化、书画等突出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理念;通过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5]。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依法治校、科学决策及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师生建言献策的渠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家庭结构的特质以及家庭成员的归属特征,决定了家庭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影响。积极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一致,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三者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将大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告知家长,让家庭承担一部分德育任务,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效果将最终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这样一来,三者一起发力,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明辨社会生活的是非、荣辱,让大学生在感受学校和家庭温暖的过程中,形成感恩社会的观念意识。有助于青年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家庭教育应继承和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当今国情,发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择,做出正确的体验引导[6]。
大众传媒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运用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好舆论引导,发挥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影响作用。在传统的党媒之外,各类综艺节目、电视电影剧目,均会以多样形式的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趋于低效,学校的道德教育可能会在默默无声中被彻底抵消。青年学子可以通过理论文章、权威报刊、影视作品等渠道,牢牢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导向,利用宣传、文化和新闻出版等部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共同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价值活动以及价值关系产生的最根本基础。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决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指向。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当代社会实践,在生活实践中矫正、检验自我观念的合理性,最终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高校要尽量创设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境和平台,让学生体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利用重大纪念日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等,积极参与,亲身感受;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或者走入山村、步入基层,在自我实践中了解中国的发展和不足,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进对国家现状的感知,这样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
[1]吴岳军.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11):33-34.
[2]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012,32(9):16-19.
[3]朱海龙.文化与实践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途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15):34-36.
[4]夏建辉,杨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学理论,2013,16(10):18-24.
[5]井阳军.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3,34(12):12-16.
[6]蔡丽华,李中新.试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3,9(3):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