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友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 454001)
翻译学与经济学联姻
——评许建忠新著《翻译经济学》
王祖友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 454001)
跨学科研究不是一门学科在另一门学科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当这门学科在寻求自身突破和发展时需要和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以寻找突破点、新的生长点的应用。许建忠教授2014年3月在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翻译经济学》,力图从经济学视角探讨翻译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特点、问题和规律。作者以历史视野将翻译放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商业运作的各个维度上加以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和见解。
跨学科研究;《翻译经济学》
跨学科研究不是一门学科在另一门学科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当这门学科在寻求自身突破和发展时需要和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以寻找突破点、新的生长点的应用。也就是说,跨学科的结果,不是分散了创造主体的才智和精力,而是给他们带来了相映生辉的悟性和敏锐的思维能力。
在现代翻译学产生和发展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没有停止以相关学科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或运作,这是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的重要体现。翻译学者对翻译实践的考察和思考呈现出多视角多维度的态势,翻译不再是单纯的、孤立的语言操作,而是特定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宗教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事件。翻译与哲学、翻译与美学、翻译与语言学、翻译与历史学、翻译与社会学、翻译与心理学、翻译与认知学、翻译与文化学、翻译与宗教学、翻译与生态学、翻译与地理学、翻译与伦理学、翻译与思维学、翻译与语料库等方面的交叉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为翻译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其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许建忠教授就是翻译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姣姣者之一。2014年3月在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翻译经济学》,是其继2009年在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翻译生态学》、2010年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翻译地理学》之后的又一力作,力图从经济学视角探讨翻译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特点、问题和规律。《翻译经济学》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对翻译中的种种现象以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剖析和阐释,从理论上揭示翻译经济的客观规律,并结合翻译产业的实际探讨翻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作者以历史视野将翻译放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商业运作的各个维度上加以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和见解。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翻译和经济高度交融的今天,颇具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翻译与经济是一对双胞胎,在历史的长河中,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推动了人类社会及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一章绪论中,作者不但根据历史事实论述了翻译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探讨了翻译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和作用,而且对翻译经济学进行了定义:翻译经济学是翻译学和经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将翻译及其经济因素相联系,将翻译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相关研究,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力求打破“决定论”的研究模式,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对翻译中的种种经济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他强调不但从理论上揭示翻译经济的客观规律,而且密切结合国内外实际,立足于阐明翻译经济中的种种问题。(许建忠,2014:15)①作者认为,虽然翻译经济学还是个较新的术语,但他相信,随着翻译和经济事业的发展以及翻译与经济研究的深入,翻译经济学必将显示出其跨学科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展示出其蓬勃发展的态势。
“翻译经济的本质”一章论及翻译经济的本质特征:1)认为翻译的产生,有其根深蒂固的经济根源,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要发展,绕过翻译是万万不能的;2)通过回顾中国翻译的历史和作用、对中国翻译史历史演进三阶段的时间划分,以及对翻译从古至今的尴尬地位的分析,认为翻译是一种受利益、兴趣驱动的人类活动;3)既然翻译是经济现象,那翻译既是投资(因为其有回报)也是商品(因为其有价值和使用价值);4)译者是生产者,读者是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翻译服务合同关系。作者指出翻译是产业,产业当然有投入产出,翻译作品是产品,译者是生产者,读者或用户则是消费者。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依市场规律运作,提升翻译质量,促成翻译产业体系的良性发展,这是一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商业化翻译的性质”认为必须关注翻译成本核算与控制以及经济效益。翻译效益可分为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前者指翻译领域中投入与产出对比,后者则指翻译给生产部门及社会所带来的效益。翻译的经济效益说明消耗与成果的对比关系,以及翻译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和满足社会需求等问题。作者认为,必须建立翻译市场的竞争机制,规范翻译职业道德。
提高经济效益首先要解决翻译经济的规模问题,第四章“翻译规模经济”提出了考察翻译企业规模的三种方法,即二次函数法、翻译生产函数法和适者生存法,以及规模的合理控制机制,并认为,翻译规模经济的形成要注重翻译资源充分而适当的利用,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五章“翻译产业”指出,要确立翻译产业观,翻译产业是一种为社会提供生产性劳务的特殊产业;翻译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基础产业。本章从翻译产业的现状、布局、规划和竞争等诸多方面详细探讨了翻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原则。这对翻译产业的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翻译产业迎来了新机遇,但是由于市场、法律、服务等方面原因,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翻译经济管理”一章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大力支持翻译产业的发展,教育部门要采用现代化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翻译企业也要加强合作,实现规模经营;其次,翻译企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翻译企业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团队和确定一个高效的翻译流程,如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要求,稳定项目的进展,确保计划的灵活性,制定紧急解决措施等。
我们处在全球经济化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我们只能认识它、顺应它、利用它。第七章“翻译经济学的全球化时代特征”认为,翻译经济学研究亦是如此,必须顺应全球化的大潮,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与世界接轨,在翻译与经济的互动中求生求胜,方可保证翻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读完该作,以下几点印象深刻。首先是其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学习外国的翻译理论,而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的挖掘较少。许建忠教授对此具有清醒的认识,他身体力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国外发表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论文(如TCM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s、Retranslation:Necessary or Unnecessary、Training Translators in China、Foreignization or Domestication:Translators'Conscious Activity、Where Does the Cultural School go?、Poetic Dialogue Analysis of Chinese-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等)和书评(不但对中国出版的著作同时也对国外出版的英文著作加以评论,以彰显中国学者在国际翻译论坛上的话语权),尤其是把一些比较典型的中国论著以书评的方式介绍给国际读者,迄今为止,已向外推介国内出版的专著36部。近年来,他又以敏锐的学术视角和洞察力先后出版了《翻译生态学》和《翻译地理学》。这两部著作出版后,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兴趣,The Translator(2009年第2期和2011年第2期)、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11年第1期和第2期)、Target(2011年第2期和2012第2期)、《中国科技翻译》(2009年第4期)、Translation (2011年1-2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24日)等国内外报刊纷纷发表书评,足见其影响的广泛性。笔者相信,《翻译经济学》的出版,也定会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因为它是此类研究的开山之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第二是其论证的确切性。该书为说明一个问题,常常会引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除间接引用外,直接引用的也不少。如为了论证经济对具体翻译行为的影响,该书曾直接引用“翻译也为粮草谋——以包天笑为例从经济角度谈晚晴翻译”一文的部分片段,说明从经济角度看:“晚清稿费制度与著作权法律意识建立意义重大,保障了小说的作者与译者可获得一定甚至是丰厚的稿酬,从而驱使大批士人参与创作和翻译小说,为我国的文学创作、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P10)再如,在“翻译企业的翻译质量管理”一节里强调应确定一个高效的翻译流程,就直接对“上海慧轩翻译有限公司翻译质量控制流程”和“上海汇通翻译有限公司的翻译业务流程图”(P129-130)加以引用。
第三是其附录的实用性。为了体现翻译经济研究的特点,特把相关的标准和文献以附录的形式附于书后,以方便读者查阅和参考。这些附录包括:《翻译工作者宪章》、《翻译服务规范》、《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译文综合差错率的计算方法》、《翻译稿件的计字标准》、《现场口译服务质量标准(试行)》、《工程建设标准翻译出版工作管理办法》、某翻译公司《译员翻译规范》、翻译合同样本等。
第四是其对翻译跨学科研究具有抛砖引玉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只要其他学科的理论有利于翻译学的研究,研究者都应对其他进行整合,利用多种研究手段达到翻译理论和方法的更新,以取得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侯影,2014:111)该书以其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对翻译和经济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开拓领域、启迪思维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以整体论与系统论对翻译经济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联想的思考,发现和解决翻译经济在宏观与微观上的失误;2)从翻译经济系统的视角考察翻译的结构和功能,主动地调控翻译经济内外部的平衡;3)以翻译经济研究为指导,优化翻译人才培养机制,规划布局翻译的软硬件环境,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翻译公司的有效运转;4)运用翻译经济的原理和规律,深入洞察翻译经济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翻译经济的多维效益;5)将经济意识整合到翻译的全过程中去,促使翻译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转变;6)通过初步构建翻译经济学,引发学者对这一话题的兴趣;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对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思考。(P21)
笔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缺陷,可谓白璧微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系还有待完善,内容还有待于丰富。翻译经济学是个大课题,而该作只是探讨了翻译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内容,并未囊括翻译经济学研究的全部。也就是说,作者基于翻译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勾勒出翻译经济学的大体框架,具体层面的研究仍有待于后续研究者填充和丰富。就研究而言,该作的体系和内容还不细致,比如没有探讨“翻译生产”、“翻译需求、供给和均衡”、“翻译消费”、“翻译市场”、“翻译投资”、“翻译经济发展战略”等话题,或者是虽有涉猎但研究还不深入。而这些却正是翻译经济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
二是有些概念还没有厘定清楚,比如在第一章中,提及翻译经济学概念时,笔者认为有必要将翻译经济学(Translation Economics)与经济学翻译(economics translation)的概念相区别;第二章中论及“读者是消费者”一处,笔者认为可以更加具体到“目标读者”,因为翻译是有目标读者的,对源语读者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三是文中有一些基本错误。如下面一段话:“19世纪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这是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早期解释。”(P11)其最后一句似乎应改成“这是对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早期解释。”第122页倒数第4段末行,“创新智能”似乎应该为“创新职能”。另外,书中曾引用田传茂、丁青(2004)的论文,可书后的参考文献却找不着相关文献。
翻译经济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某种意义上是翻译学与经济学的联姻的产儿,这个新生儿会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去,把此项研究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应加强调研,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借鉴国外译介本国文化及国际商贸文化交流的成功经验,打通销售渠道,拓宽国际市场,迎来我国翻译产业新的发展。尽管该书还有缺陷,但她同其姊妹篇《翻译生态学》和《翻译地理学》一起,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崛起开了个好头,也为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翻译舞台上争取应有的地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下文引用此书处只标注页码。
[1]侯影.应实际之需立特色译论——评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J].山东外语教学,2014,(1):108-111.
[2]许建忠.翻译经济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The Marriage between Translatology and Economics—On Xu Jianzhong's New Book Translation Economics
WANG Zu-yo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1,China)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is an application by blending a discipline into others in search of breakthrough and new growing points when a discipline needs break out of its own mold and seeks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a simple application of one discipline to another.Professor Xu Jianzhong published Translation Economics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in March,2014,trying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existing problems and rules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With a broad historical vision,Prof.Xu has put forward some very thought-provoking views and ideas by examining and exploring translation within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operati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Translation Economics
H059
A
1002-2643(2014)04-0110-03
2014-05-10
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当代译者生态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1231)成果之一。
王祖友(1968-),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和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