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全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38)
当前高校输送给社会的占据相当比例的是眼高手低的“半成品”,用人单位普遍感觉到应届毕业生最大的缺陷就是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的缺乏,部分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待人接物都不会,这难免让用人单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心存疑惑。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院校,淮南师范学院尝试采用开设公共素质选修课的方式来弥补在校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相对于部属院校和省级重点院校,地方普通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劣势显而易见:
第一是经费欠缺,实验室建设滞后。普通地方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学生交纳的学费,虽然社会对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培养费用十分地不满,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就是近五年以来,学生缴纳给学校的学费并没有上涨;另外一块是省级财政预算支付的事业单位经费,这一经费总额与每年实际招生人数挂钩,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名学生在新生入学时因故没有报到,意味着学校当年的经费预算就要减少一份。在很多重点院校或经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存在较多的科研项目收入和社会捐助收入,在普通地方院校是“寥若星辰”。这样一来,一些理论上需要建设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验室,一旦建设费用、使用费用,或者后期维护费用较高的话,最终结果可能只有停留在规划上。
第二是大学生课外实践课程开设的难度较大。除了校内实践课程以外,校外实践课程由于接触现实社会,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真实的社会工作和生存状况,有利于学生尽早地解决自我定位并熟悉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并没有提供这一方面服务的职能部门,一些与地方关系比较好的院系校外实践课就丰富一些,而部分院系甚至连安排学生大学四年一次校外实践课的机会也难得。当2013年西安富士康大学生实习不得不因为学生的集体抱怨而提前终止,①实际上一些地方院校连这样的机会也得不到。
第三是师资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性。这一种培养模式的结果是,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还行,但综合技能欠缺,甚至很多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
全国诸多院校都在摸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淮南师范学院也将公共素质课列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四大模块之一。根据《淮南师范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试行)》(2010)规定,各专业学生修读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选修课指按照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可以选择修读的专业方向课程,和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三种类型,其中,公共选修课程按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经济与管理系列、科学技术系列、语言系列、音体美系列、生活与健康系列、教师教育系列等七个系列设置。公共选修课,每24标准课时设定为1个学分,学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修6学分,在其他系列中自由修读2学分。目前的操作程序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含已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师,每学年必须申报一门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公共选修课程,在每一学期期末前一个月上交200字左右的本课程教学内容说明材料供学生选课参考,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选课,教务处掌握每一门公共选修课的最终被选人数,最多可选人数上限为100名学生,下限为20名学生,如果某一门课选课学生总数低于20名的话,本门课程就不开设,学生可以有二次重选的机会。被选公共课程纳入下一学期开课计划,公共选修课教学时间以晚间为主,以避开不同专业学生白天课程的冲突,课程考核由开课老师自己确定,但必须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共同构成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五分制计,不及格的没有补考机会,可以重修,也可以另选。以课外时间为主进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其成果根据成果等级均折算成一定的学分,该学分可抵公共选修课程学分。部分优秀具备全校推广应用价值的公共选修课程,将制作成教学视频,放在校园网上备学生业余时间学习。
公共素质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必要和有益补充,与专业课程有诸多差异:
第一,从课程的设置角度分析。在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课的安排需要考虑多方面的要求,通常每隔几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方案是多方面平衡的结果,一般而言,更多地反映了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的安排,以各院系为单位的部门领导在课程安排上无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公共素质选修课则不同,纯粹是教育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和学生兴趣,开设的,甚至可能连一本完整的教材都没有,这种课程的自由度就大得多,在课程选择上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而不是领导主导的教学模式。
第二,从授课的内容角度分析。授课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是教师研究课题的成果,有的是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有的某一学科的研究进展,有的是科学发展史,但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初设计一般会经过教务部门的审核,不会出现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和选题。但公共选修课由于不同于专业课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最终教学的内容与最初设计的内容可能不完全一致。
第三,从教学的方式角度分析。淮南师范学院的公共素质选修课,以课堂教学为主,也有少量利用实验室开设的操作性课程,课堂教学既有老师讲授,也有课堂讨论,模拟实情等方式。由于公共选修课教学时间以晚间为主,少量观模内容多采用放影像资料的方式进行,改变了以往的“灌输性”教学方式。
第四,从考核的形式和内容角度分析。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的不多,学生可以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学习知识的实效性和运用能力。考核可以是一个小策划、一个小演讲、一场小辩论、一段小哲理,甚至可以是几个同学合作的一个小发明设计,这些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考试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灵活多样的公共选修课在专业能力培养之外补充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是可以综合以前所学的所有知识,到达灵活运用的效果。专业类型的课程有严格的逻辑安排,有每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内容由浅入深稳步展开,而公共选修课可根据学生的要求综合多门课程的内容展开,多门功课的综合运用实际上也是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二是可以综合多专业交流,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专业角度解析,可以取得专业互补的效果,这不同于专门课程课堂上同班学生相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结构融合,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无论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得收益;三是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多样性的要求,目前大学生对专业选择较多考虑的是未来就业前景,而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被迫放在一边,公共素质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甚至于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自己未来就业的选择方向,这种以爱好为前提的学习毫无疑问要比以毕业就业为目标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高校素质选修课在补充了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之外,为学生另外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但由于目前高校这一类型的课程基本是“各自为政”,所以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要想上好一门公共素质选修课,老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比普通的专业课要大得多。专业课有教材,将教材上面的内容讲解清楚明白,学生听懂了,考试通过了,就算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公共选修课一般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准备一专题报告所花费的时间,通常是有教材条件下备课所费时间的三四倍。另外,在教学中,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当然没有来自同一专业知识结构相近的学生,来得容易。但是,目前高校一线老师待遇偏低,甚至于有的学校老师多上一节课,仅是多了几元钱的课堂补贴而已,公共选修课多安排在晚上,位于郊区的新校区在晚上三节课以后,换乘出租车回市区都很困难。
公共选修课将选课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配合需要来选课。但对于普通地方院校学生来说,珍惜自己的权利是以明确职业规划和充分了解自己为前提的,可是我们的学生能够做到吗?对于在“众星捧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独生子女而言,从小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是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将哪怕是穿衣戴帽都操心好了的,很少有机会自己做出抉择,一些同学选修公共素质选修课时是跟风,一个宿舍往往出现同学们集体选择某一门课,目的是在旷课时有个“照应”,其行为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一些学生希望通过公共选修课获得某一方面的操作技能,如计算机维修、证券交易等方向的课一直受到学生欢迎,但这一类型的课要想上好,需要实验室管理部门配合,目前在诸多高校是做不到的。公共选修课无形中成为了将学生“圈”在教室里面听老师吹牛的时间,或者老师放一些影视资料,美其名曰“名作欣赏”。特别对于地方院校而言,技能培养所需要的设施本来就比较稀缺,专业课都难以保证,而没有教学大纲约束的公共选修课,无疑被推到边缘的地位。
通过公共素质选修课的方式,满足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点,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也不高,团队辩论、小组设计等项目完成得都不好,许多学生只是将其视为作业完成交差,修满所要求学分即得到满足。
公共素质选修课要想达到弥补专业课的不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改善知识结构的作用,其改进的方面很多。
国民素质提高一直是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我国现行教育体系,本应该在童年时代完成的内容,由于高考指挥棒的片面引导,在很多中小学实际上是名存实亡。如果中小学做不到,大学教育毫无疑问应当承担这一方面教育内容,但是,当前高校从领导到老师,到学生和服务部门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其效果当然可想而知。要对每学年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进行考评,优秀的可以作为某一系列规定的课程,列为学生的素质必修课,同时服务部门要提高素质必修课所需要的配套保障能力,在课时报酬上要与专业课持平,甚至有所提高,以调动老师上好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
公共素质选修课应当成为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理工科的学生应当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文管类学生应当加强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较高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应当成为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基本标准。但是专业技能比较容易度量,而综合素质如何考评就成了高等教育的难点。高等教育既然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功能,就不得不在大学生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因此,应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开展实用很强的基本素质选修课,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在行为素质方面的不足,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完善大学综合教育体系。
“学以致用”是专业课的基本职能,“素养提升”是公共素质选修课的基本职能,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成才的硬约束,而综合素养是学生成人、立业的软约束。因此,要引导学生重视这一类型课程的学习,以弥补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在这一方面的不足,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一些坏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处事能力。目前这一类课程教学内容比较乱,甚至于会出现一些偏见和伪劣命题。应通过规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高规范化的素养,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与大学生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课题。
注释:
① 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10-15/5380646.shtml.
参考文献:
[1] 王迎吉.高校综合素质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4).
[2] 白燕.试论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3] 陈凯,高静波.理工科大学就业软实力提升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13).
[4] 李宏.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研究——从安阳工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得到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