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8例疗效观察

2014-04-09 09:00杨黎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病理性黄疸胆红素

杨黎明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科常见病,按实验室检查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一般预后良好。但因未结合胆红素对脑细胞有毒性作用,尤其对生理上最活跃的神经细胞影响最大,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胆红素脑病,造成“核黄疸四联症”等严重的后遗症,给患儿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及经济压力,因此应对其高度重视。临床发现,近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有报道在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占其中的30%~50%[1]。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标本兼治,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减少换血治疗及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机会。近年来,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内服及外洗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效果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09/2013-10岑溪市中医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病理性黄疸患儿118例,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母婴血型不合8例,窒息12例,肺炎18例,头颅血肿10例,围产因素6例,饥饿4例;对照组中母婴血型不合10例,窒息11例,肺炎20例,头颅血肿10例,围产因素4例,饥饿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日龄及出生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n)

1.2 诊断标准 符合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中关于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2],并按实验室测定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浓度的增高程度诊断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1.3 纳入标准 (1)胎龄≥37周;(2)按实验室检查分类属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且胆红素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内2001年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标准。

1.4 排除标准 (1)早产儿、过期产儿及日龄>28 d者;(2)伴有严重感染症状及体征者;(3)母乳性黄疸者;(4)阻塞性黄疸者;(5)先天性非溶血黄疸等先天性疾病者;(6)伴有消化道畸形等不能口服药物者;(7)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针对原发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如控制感染、纠酸、补充水电解质及葡萄糖等。并给予光照疗法,单面蓝光照射,每日12 h;口服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1.0 g/袋),每次0.5 g,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及外洗治疗。口服方以茵陈蒿汤加味:茵陈10 g,桅子、炒麦芽各5 g,大黄、枳实、猪苓各4 g,甘草3 g,上药加水100 mL,文火煎至30~50 mL,10 d以内的新生儿每日30 mL;10 d以上的新生儿每日50 mL。每日1剂,分3次温服,5 d为1个疗程;外洗方:虎杖、田基黄、艾叶各50 g,每日1剂,水煎10 000 mL,去渣过滤。然后让患儿在温水中浸泡15~20 min,每日1次。浸泡前用防水脐贴保护脐部。

1.6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胆红素值变化、黄疸消退时间及临床表现。

1.7 疗效判定标准 于治疗第5天,根据胆红素水平的改变及临床表现判断治疗效果。(1)显效:患儿精神反应好,一般情况佳,吃奶正常,皮肤巩膜黄染基本消退,胆红素明显下降;(2)有效:患儿精神反应良好,吃奶基本正常,皮肤巩膜黄染明显消退,胆红素下降;(3)无效:患儿精神反应较差,吃奶少或吐奶,小便黄,皮肤巩膜黄染未消退或加重,胆红素值无变化或上升,或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及体征。以皮肤巩膜黄染基本消退,胆红素趋于正常范围的时间为黄疸消退时间。如上述治疗效果差,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5 μmol/L,并有胆红素脑病前期表现者属治疗失败,则改为换血疗法[2]。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7.73,P<0.05。

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t=-2.80,2.61,P<0.05。

表3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胆红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t=-1.39,P<0.01。

表4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西医方面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包括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淤滞、败血症等[3]。2001年国内制定了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治疗措施包括光照疗法,应用肝酶诱导剂、微生态制剂,或应用丙种球蛋白、人血白蛋白、血浆等,严重者则需换血治疗。目前,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最常用的方法。妈咪爱属微生态制剂,可调整肠道内菌群,促进尿胆原生成,减少肝肠循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4],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本组病例表明,单纯给予西医治疗,仍有部分患儿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较慢或反跳上升,治疗时间相对延长,甚至需要换血治疗。换血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法,可大大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及死亡率。但其步骤复杂,对环境、人员、药物、器械等准备要求较高,不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且其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并发症使患儿家属难以接受。因此,临床医师需不断探讨并总结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加速胆红素的消退,减少换血治疗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祖国医学“胎黄”之范畴。中医认为,胎黄的原因主要为胎禀湿蕴,胎黄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胎中禀受脾胃湿热、寒湿内蕴,或日久则气滞血瘀,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形成黄疸[3]。胎黄分为阴黄与阳黄,其证治分类有常证和变症,如黄疸急速加深,可出现胎黄动风、胎黄虚脱等变证。但临床以阳黄以常证为多见,故治疗上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故需同时注意顾护脾胃之气。本组内服方以茵陈蒿汤加味,方中茵陈为君药,其最善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且能芳香舒脾而透表畅气;桅子为臣药,其能清热燥湿,通利三焦,引湿热下行;大黄降瘀泻热,通利大便,以开湿热下行之通道。而枳实、猪苓、炒麦芽有健脾理气,利水渗湿的作用,可配合三味主药加强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甘草则调和诸药。现代研究证实,茵陈蒿汤有利胆保肝作用,同时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胆红素水平[5]。本外洗方由虎杖、田基黄、艾叶组成。虎杖与田基黄均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功用;艾叶能理气血,除寒湿,并有抗菌、抗过敏等作用。此三味中药水煮后外洗,可以透入皮肤,发挥药物的功效。且新生儿皮肤薄嫩,体表面积大,经皮给药容易吸收。另外,“水疗”对新生儿神经、内分泌、代谢等有积极作用,可激发迷走神经活性,促进胃液素等激素释放,使肠蠕动加强胎便顺利排出而加快胆红素排泄,减少肝肠循环发生。临床证实,用本外洗方药浴对新生儿皮肤无明显刺激性及毒副反应,不引起过敏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本对照组病例采用光照疗法和口服妈咪爱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总有效率达80.0%,疗效肯定,但仍有部分患儿效果欠佳。观察组同时联用中药内服及外洗治疗,总有效率为96.6%,疗效更好,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与优势,更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1] 吴胜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方法近况[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24-1826.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9-277.

[3] 汪受传,丁樱,王素梅,等.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7-248.

[4] 周伟,陶莉.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5):5-6.

[5] 谢鸣,周然,王永炎,等.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8-319.

猜你喜欢
病理性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