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佳星
摘 要: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中西方存在着很多差异,婚姻观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婚姻观的角度出发,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语料,对《喜福会》中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及价值观下的母女对婚姻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帮助那些国际联姻的人实现更好的交际。
关键词: 婚姻观 《喜福会》 差异
一、引言
什么是婚姻?婚姻本写做“昏因”,因为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方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即“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它是人们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1]。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It is the legal union of a man and woman as husband and wife,and in some jurisdictions,between two persons of the same sex,usually entailing legal obligations of each person to the other”。虽然中西方关于婚姻的界定差不多,但是他们对婚姻观的看法还是有些不一致的地方。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她的小说及电影深受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们的喜欢和赞誉。影片的叙述以女性为主,描写的是四位女性从中国移居美国的前后生活,以及她们与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之间的价值观及感情冲突等。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主人公们的感情及婚姻。由于中西方受不同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他们对婚姻有着不同态度。因此,本文从婚姻观的角度出发,以电影《喜福会》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西方婚姻观的具体差异,从而帮助读者实现更有效的交际。
二、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它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婚姻观就是其中一部分,中西方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极具可比性。本文从中西方择偶自由度、结婚目的及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方婚姻观的具体差异。
(一)择偶自由度的差异
婚姻是一定的社会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的结合,择偶是完成婚姻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于中西方文明发展道路的不同、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的不同,中西方婚姻的择偶自由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1.中国人的择偶自由度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婚姻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在择偶自由度和择偶标准上。中国强调以国家和社会为本位,自由恋爱和结婚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因此,父母的权威毋庸置疑,由父母根据自己的看法处理儿女的婚事是天经地义,结婚双方毫无自主权。如果没有听从父母之命,男女双方结合就是私订终身,是不会得到祝福的。当然有了“父母之命”自然少不了“媒妁之言”。在中国,没有媒人的婚姻不算一段完整的婚姻。传统的婚姻一般都是先由媒婆到一方家中跟家长说媒,得到家长的同意,那样才算是一桩婚姻。媒人积极参与从议婚、订婚到完婚的全过程,所以中国男女的择偶方式,只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龚琳达两岁时,村里就有媒人上门提亲。尽管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将要成为自己丈夫的男人,但是为了履行父母许下的一个诺言,她只能顺从,跟素未谋面的人结婚。“即使后来我知道我将嫁给这么糟糕的男人做妻子,可我却不敢违抗,只能认命。现在我才了解,当时乡下的守旧老式的家庭就是这样的”[3]。对于龚琳达而言,自己的婚姻是毫无自由可言的,她完全丧失了自主选择结婚对象的权利,只能顺从父母的决定。
2.西方人的择偶自由度
西方是一个以人为本位的社会,追求个性自由,所以在择偶的自由度上体现了个人主义的主观独立思想。青年男女谈恋爱往往不需要别人介绍,提倡自由恋爱。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他们认为自己有权选择和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在建立家庭的前后,始终讲究感觉和“情”,有感觉和感情就可以生活在一起,否则就可以分开。
薇弗莱·龚在小说中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崇尚自由的人,对于结婚对象她更是只顺从自己的心意而不听从父母的意见。但是她的母亲却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婚姻大事应由父母做主。她的第一任丈夫就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可,于是他们选择了私奔。薇弗莱的第二任丈夫叫里奇,他的很多美国习惯没有得到中国母亲琳达的认可,里奇在一次吃饭中暴露了许多琳达接受不了的毛病。但是薇弗莱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反对与里奇分开而是坚持跟他在一起,最终母亲还是同意了他们,独立自主战胜了母亲的传统思想。
龚琳达和女儿薇弗莱·龚在择偶自由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琳达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别人的童养媳,而自己的女儿因为受到美国式的个人主义的影响自主选择了另一半。由此可见,中西方在择偶自由度上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的。
(二)结婚目的的差异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还表现在结婚目的上。所谓结婚目的是指男女双方想通过建立婚姻关系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的结婚目的也有很大差异。
1.中国人的结婚目的
从古至今,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制约,中国人的结婚目的主要是传宗接代,即为了延续家族而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两者的结合首先为了祖先的祭祀,而后是为了家族的利益,为了宗族的延续,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结婚目的。
《喜福会》中的龚琳达,两岁时就与一个从没见过面的黄氏男孩订了娃娃亲,她15岁时就嫁进了黄家,但是结婚没多久,黄太太就想抱孙子。“好几个月过去了,我的腹部还是一片平坦,婆婆又一次大动肝火:‘我儿子说,他撤下的种子足够繁衍子孙万代了,但怎么你还不见动静?毛病一定出在你身上。从那以后,她就把我圈禁在床上不准起身,以保证她儿子的种子不致流失”。[3]她这才明白这个家是靠肚皮说话的,并不是真想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后来琳达知道一个下人怀孕了,机智地利用夫家的迷信思想说那个就是黄太太的孙子。最终,黄太太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个孙子,自己也解除了束缚自己的无爱婚姻。由于受传统思想的禁锢,黄太太只需要一个能传宗接代的媳妇,并不管自己儿子是否幸福。从而可以看出,龚琳达这段婚姻的目的只是延续家族、传宗接代而已。
2.西方人的结婚目的
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西方是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对于西方人来说,结婚是为了找一个情投意合、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交上获得满足[4]。在他们看来,“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就可以结婚了。因此,追求真爱才是绝大多数西方人重要的结婚目的。
许露丝和泰德在《喜福会》里是一对恋人,他俩因为互相吸引而在一起。他们在一起时并没有想到以后,只要现在有“爱”。可是泰德的母亲却以泰德的前程和以为露丝是越南人而反对他们在一起。露丝听到后很生气并决定不跟泰德交往了,但是泰德听到后非常生气,他对母亲说:“今天我第一次以你为耻。”[3]他觉得那是自己的感情,不应受到母亲的摆布,所以当场就跟母亲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最后他们都坚定地认为父母没有权力阻止自己跟相爱的人在一起,他们在一年内结婚了,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家族生意、前程等。这就是西方人的婚姻观: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只要能跟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
(三)婚姻中夫妻地位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不同,中西方婚姻观差异还表现在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上。中国讲究男尊女卑、烈女不侍二夫,而西方则提倡夫妻平等互助互爱。
1.中国人的夫妻地位
传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父权体制社会,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和丈夫有着绝对的权威,作为妇女只能顺从,不能反抗。在夫妻关系中,中国夫妻之间以“夫为妻纲”的伦理为规范,同时主张男女有别[5],有些事男人能做,但是女人却不能做,这对中国女性是极为不公平的,男尊女卑,使得夫妻在婚姻中的地位极不平等。丈夫往往在家里妻妾成群的情况下还在外面寻花问柳,而妻子则要牢记“烈女不事二夫”,即使丈夫已经死了也不能改嫁。
许安梅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安梅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就死了,她的母亲打算恪守封建礼教,为丈夫守一辈子寡,却因为上当受骗被吴青玷污了,只能嫁给他做小妾。家里人都误会她,认为她是个不守妇道、玷污祖先、伤风败俗的女人。安梅的外婆和舅舅从此不让她回家,甚至在她外婆行将就木之际也不忘教育安梅不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这些都造成了安梅母亲自杀的悲剧。但是男人却能“不守夫道”。莹莹的丈夫结婚生子后把妻子留在家中独守空房,自己却在外面花天酒地,有时候甚至把女人带回家,完全无视妻子在家中的地位,让莹莹做出了杀害自己孩子的傻事。为什么中国妇女只有做贞洁烈女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而男人却能花天酒地、不顾道德?这就是男尊女卑的旧中国。
2.西方人的夫妻地位
西方尊崇的是耶稣基督的思想,他们的婚姻观念也受基督教的影响甚深,认为夫妻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是互相需要、相辅相成的。新约的使徒保罗在《新约·以弗所》中说:“做妻子的,要服从自己的丈夫,如同服从主;丈夫也当照样爱自己的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妻子的,便是爱自己了。”[6]强调夫妻间要彼此相爱,夫妻平等。
哈罗德和丽娜都是生活在美国,接受美国教育的,他们认为男女平等,所以他们谈恋爱时所有的开销都平分付账,直到结婚后他们还保持这样的状况。尽管哈罗德的工资是丽娜的七倍,但在他们看来这些平分付账是男女平等的表现,但是当生活久了,他们经常会为了谁该付这个、谁付那个而争吵,丽娜觉得这样已经是不平等了,然而哈罗德却不这么认为。为了得到尊重,得到应有的平等,故事结尾用摔碎的茶几来象征丽娜勇敢地结束了自己的不平等婚姻。虽然丽娜的婚姻失败了,但是她却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平等,而且勇于结束错误,这足以看出美国人是如何追求婚姻上的平等的。如果婚姻关系中得不到平等,那么他们宁愿舍弃它而另外寻找能让自己获得平等对待的婚姻。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择偶自由度、结婚目的和婚姻中夫妻地位的差异方面探讨了中西方婚姻观的不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的影响,他们的不同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现如今中西方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联姻越来越多,了解中西方婚姻观念的差异能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那些想要国际联姻的人们在婚姻生活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在婚姻中应对自如,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赵彦.中西方女性择偶观念之对比[J].南方人口,1997:35.
[3]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4]王大利.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J]学园,2011.
[5]陈远,孙达.从耶儒伦理视角下看中西婚姻观的差异[J]文化论苑,2012.
[6]圣经·新约[M].台湾:水流职事站,2003:31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