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与探索的形而上之思

2014-04-08 23:13李文峰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讲授法教法教材内容

李文峰

(德州学院 社科部,山东 德州 25302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但其吸引力仍显不足。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不带教材进教室而看其他专业书或课外书;有的“趁机”忙活其他专业实验报告或作业;还有的讲小话、发短信、戴着耳机听音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思想政治课摆脱这种无奈的困境,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思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一般认为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在于教材内容、教师教法和学生认知三个方面。

就教材内容而言,主要是认为现行的教材内容重复且缺乏时代性。有学者指出,中学与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程相比,相互衔接不合理,“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体现不出从中学到大学的递进性,部分章节在同一问题上不但没有深化,反而更加粗略”[1]103。同时,思想政治课“本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现行的教材充斥着较多枯燥的理论概念”,可读性差,“缺乏新意,对时代特点反映不多”。[1]105这样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必然得不到新的思想认识和现实启迪,只是感觉思想政治课不过是把过去学过的内容再学一遍,索然寡味,自然产生抵触心理。

就教师教法而言,主要体现为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和教学能力的欠缺。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中心主义和“灌输”原则。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师生缺乏互动。同时,由于一些教师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有的教师的基本功就比较差,科研意识淡薄,知识结构老化,对中外相关最新理论成果缺乏了解,不能结合当前时尚、新思想新动态,使课堂缺乏吸引力。

就学生认知而言,主要在于他们对思想政治课本身存有偏颇认识。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空洞无聊、不着边际的说教,无助于所攻专业,无关于将来就业,因而学不学无关紧要。他们来到思想政治课课堂只是因为必须修够相应的学分。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的再思考

反观现实的思想政治课,以上对问题原因的查找都是有道理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深刻的,但也有不当之处。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就这些原因本身进行认真分析。

(一)如何看待教材的重复性

认为现行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与中学阶段的政治课程衔接不合理,重复性太强,缺乏新意,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所有人文学科特点的错误指责。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自然科学,前者是一个逐步深化或恍然顿悟的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完全明白了前一步的知识才能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前后知识联系紧密较少跳跃性。因此,大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与中学政治教材存在内容重复现象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问题不在于重复与否、重复多少、如何重复,关键在于能否让大学生在似曾相识中获取到以前未有的感悟和启发。

如果仅仅局限于重复性的争论,就会让教材的编写陷入尴尬之境。若为避单纯重复之嫌而“深化”,就容易被指摘为内容繁杂艰涩;若为避免内容艰涩而删繁就简,则易被指摘为“缺乏新意”。大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改革历程也印证了这种情形。过去有人把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内容多且深。于是教育部在2005年对相关教材进行了一次“瘦身”,内容浓缩,课时减少。可时隔8年,并没有出现强烈要求教材改革者所期待的那种效果。

(二)如何看待教学方法

现实中很多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进行的探索尚带有形式主义和机械主义倾向,对教学方法缺少辩证的认识。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最受诟病的是讲授法,人们基本上把它等同于那种“惟师”、“惟书”的单纯说教式进行否定性批判。这是一种非辩证的态度,其实,讲授法与“单纯说教”、“枯燥乏味”等诸多缺点并无必然联系,如何发挥其功能及表现出什么类型的风格全在于教师的驾驭能力。在《百家讲坛》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运用讲授法的例证,很多原本枯燥的话题被讲授者演绎得有声有色。如果教师仅凭简单的“教具”就能让思想政治课变得有吸引力,那将是最高的授课境界。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授课形式的束缚,直接以授课内容为手段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互动、思维的碰撞,换言之,它能让知识本身成为受教育者喜欢追求的对象。

对讲授法非辩证的简单否定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对讲授法的抵制和抛弃,不能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二是引导教师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精力过多地投入于形式方面,而忽视自身内力的提升。这也就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虽然形式不断创新而实质进展不大的深度原因。以笔者观摩的“示范课”、“优质课”为例,为避免单纯讲授而引入的“研究式互动”、“启发式交流”,在不少教师那里变成了“没话找话”。对话互动被表演式地设为一问一答,刻意设置简单机械的提问来迎合启发式教学要求,在学生对答如流的完美课堂背后仍旧是填鸭式的灌输和毫无新意的陈旧说辞。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环节,学习效果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面子”工程,其探索的精力过多地放在一味追求方法的多样性上。从总体来看,横向的、外延的、量的探索有余,纵向的、内涵的、质的探索不足。

(三)如何看待学生的认知

学生中“政治课无用论”思想是传统片面认识的惯性延续。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尽管围绕着素质教育进行了很多改革,但在目前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迫于升学压力,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很好地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对社会的直接认识和真实感受联系起来,因而很多学生感觉所学的政治理论不能为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提供有力的解释和实际的帮助。因此,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认知结构深受中小学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给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继续教育增加了困难,一些基本原理教师一提,学生们就知道,并且表述得甚至比教师都流利,因而他们就以为听不听都无所谓了。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实际上,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感性的、片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学生中有“愤青心态”的原因。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吸引力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与探索必须围绕着教材、教法和学生而全面进行,改变过去的形式主义倾向,在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认知状况的基础上,变不利为有利,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找到实质性探索的突破口。

(一)深入钻研教材

必须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如前所述,作为人文学科,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课堂上,那些单纯重复的部分完全可以一带而过。问题在于,很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还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大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也要备中学相关教材。在全面比较二者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新增知识点和知识深化点。

一般而言,由于教师和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背景相似,学生了解多的地方也是教师熟悉的地方,除非能够发现新意,否则,教师应力求避免在师生知识的“交集”处花费过多时间。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自我批判意识,时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教材的束缚,无论面对怎样的教材,都能取舍自如,得心应手。

(二)深入钻研教法

必须认识到任何教法其本身都无所谓好坏,也无所谓过时与否,有的只是适合与不适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新观念取向十分敏感,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把备教材转化为备问题。问题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深入钻研的课题。

发现和设计问题要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入手。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知识“新增点”和“加深点”设计问题。“新增点”处于学生的认识范围之外,问题只要提出就算是基本成功了;“加深点”知识表面上已为学生所了解,问题设计需要出其不意,平中见奇,否则达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深入钻研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认知结构在很多地方表现为并非“真知”的“熟知”。这既增加了教学难度,也为深化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重在考虑能否引发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只要教师有心、用心、细心,这样的问题不难发现。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时,笔者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是哲学家吗?是革命家吗?……”学生都给出肯定的答案。接着提问“有没有见过马克思是科学家的论断?”学生顿时愣住了,不住地摇头。这时教师趁机反问:“既然马克思不是科学家,凭什么说他的理论是科学呢?”此言与学生平时的认识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学生积极发言,最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句判断的具体意旨。好的问题无处不在,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

总而言之,无论是教材、教法还是学生认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基础上,靠内力赢得学生,赢得课堂。

[1]蔡扬波.地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及化解路径[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

猜你喜欢
讲授法教法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浅析讲授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讲授法的辩证认识
讲授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