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08 23:13饶莹心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产学研导师研究生

饶莹心

(常熟理工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国防实力乃至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人才的竞争。以上竞争的压力,最终都落到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教育提出的一个全面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我国未来十年在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以及具体措施。由此可见,为了能在经济发展和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对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迫在眉睫。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温床”。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一支具备较强科研和探索能力的群体,研究生教育可以使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根据选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在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钻研、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取得新的成果。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是这个创新过程的一个典型。高校产学研的全面开展,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一个以高校为主体、企业为载体、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完成对工科研究生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研究生借助企业现有的科研和创新环境,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不甚合理

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前,我国工科学生接受的基本上都是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科研的基本要求,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生学习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表达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但是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而形成的思维定式使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提高上相对迟缓。此外,也有一些研究生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以获得毕业文凭为最终目的,学习动力不足,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由于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过于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加之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同时,由于高校在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上不注重应用性,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或产品研发方面的课题数量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三)导师和科研平台不能完全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大部分高校生师比严重失调,甚至一名导师带十多名研究生的情况也很常见。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导师即使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每一位学生加以悉心指导。

科研项目是孵化创新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能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外很多科研机构都鼓励研究生作为主力军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而在国内,部分导师的主要业务变成了报项目、跑经费,申请到项目以后就将项目中没有创新性的任务交给研究生去做,导致他们虽然参与了项目,但对项目中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却没有太多的了解,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学术壁垒仍较普遍

技术的创新和工程项目的完成,无不依靠科研团队的集体力量,仅仅依靠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难以实现创新成果的突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当前的创新性成果多产生于交叉性学科领域,这就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然而,高校中能提供类似的跨学科交流的实践平台还相对较少,给创新性科研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一些同处一个实验室的学生之间对资源相互保密,暗自竞争,给自己和其他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制造人为障碍。站上巨人的肩膀,才更有利于创新。目前国内除了少数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外,鲜有学生能掌握所在领域的最新国际研究动态,再加上学术交流之间存在的壁垒,加剧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恶性循环。

三、产学研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工科专业(如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应用性和交叉性的特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重点是要建立良好的推动和激励机制,并且携同企业搭建具有良好循环机制的人才培养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合适的研究内容和实践活动。

(一)企业工程现场启发式培养模式

可以根据现有的产学研条件,高校与相关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由学校导师经常性地带领研究生团队下企业,实地参观企业生产、研发现场,企业导师做好现场解说。这种企业工程现场启发培养模式可以使研究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开展生产与研发的氛围,引发研究生的兴趣与思考,结合校内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从而为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性教学做好铺垫。

(二)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

高校可以联合企业,甚至联合当地政府的科技创新部门共同成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由学校导师长期带领研究生团队驻工作站参与企业的生产与技术研发。期间企业导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帮助研究生深度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产品研发。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生的努力帮助企业开展技术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研究生在长期的实践与思考中提高创新能力。

(三)创业孵化园培养模式

高校可以和当地政府合作,成立创业孵化园,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从在校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中遴选出具有一定技术创新水平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再配备校内导师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帮助研究生以创新项目为依托,组建企业并实现自主创业。这种模式旨在促使研究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感受来自市场的竞争,并通过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在创业过程中,研究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并掌握最新的专业研究动态,在潜心钻研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是指高校根据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行业工程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或研究型工程师)的后备人才,培养期间还需考虑行业人才的多样性和行业对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已经在一百多所高校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结合当地不同产业的实际需求,对本科生进行精细化教育,逐步培养成行业工程师的后备力量。但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限于本科生,创新型企业对高学历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因此,高校可以根据行业需求,对研究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培养,使其成为某个行业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后备工程师。此外,还可组建卓越计划培养小组,选定优秀的本科生协助研究生进行研究,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民族的振兴呼唤创新。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但我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产学研合作不仅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也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能激活高校的内在潜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1]吴宏翔,熊庆年,顾云深.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32-36.

[2]李会强,胡燕平,胡忠举,等.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28-30.

[3]山红红.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9):30-32.

[4]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6):15-16.

[5]肖国芳,吴松,彭术连.产学研结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4):23-25.

猜你喜欢
产学研导师研究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导师榜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