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李
(沈阳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在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特长,自愿组成并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近年来,大学生社团一直保持着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无论从社团数量还是从学生参加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来自不同学院、年级、班级、专业,文理科学生相互渗透。同时,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学生自发的群众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其加入手续比较简单,社团成员一般享有参与活动和退出社团的自由,成员之间凭借兴趣、爱好维系在一起。社团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迅速发展壮大,也可能会因某种原因而面临解散的危险。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的组织,它不像学生会受学校团委领导,组织结构严密、层级关系鲜明、执行力较强、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而是成员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解散,不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社团成立和终止有一定的自发性。
社团的自主性是指社团按照自己的章程制度,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这种自主性实际是在学校相关制度的规定下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事务的体现,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大学生社团种类五花八门,大致可分为文化艺术类、志愿服务类、社会公益类、学习科技类、体育健身类、理论学习类型等[1]102。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的多样性形成了社团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社团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各个社团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活动办好,常常采取一个社团主办、其他社团共同参与的局面,从而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合作,促进了社团本身的良性发展,提高了社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高校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展现才华、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由于社团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在参与活动中,学生能够养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集体意识,有助于他们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时,通过社团的规章制度,能使学生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培养公德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也日益受到高校领导、老师及同学自身的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在给学生课余活动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情感的机会和方便。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以体育健身类为主的体育社团又为学生强身健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大学生社团虽然作为一种学生自发的群众组织,组织结构相对松散,但它却是大学生最乐于参与的一种集体活动,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发展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有效形式。对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社交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繁荣校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所彰显出来的个性和气质,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学校优良传统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的组织,其人员构成广泛,群众参与性较强。大一新生为了充实自己的课余时间、更好地锻炼自己、展现自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很多同学乐于加入社团组织,甚至有的同学加入多个社团组织,但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就随时退团。而大三、大四学生为了应对相对沉重的学业,已没有精力和时间继续参加社团活动,因此在大三时基本退出社团。由于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其成员的约束力较弱,其成员的流动性较大,导致社团内部结构缺乏稳定性,对其组织管理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社团自身的发展。
目前,在高校中基本上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社团活动,对社团活动给予指导。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真正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对学生的社团活动给予指导的老师太少。由于有些学校对社团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影响了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社团的指导老师人数有限,一个老师可能会负责几个社团的指导工作,鉴于其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社团活动都给予有效的指导,造成一部分指导教师只是挂名师,对有些社团的活动从不参与或指导很少,因此造成社团活动的开展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制约了大学生社团的发展。
目前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往往会遇到缺少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的困难[2]29。这经常使得很多已经策划好的活动被迫搁浅,即使开展活动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教室成了社团活动最主要的场所,活动开展的流动性较大。活动经费不足是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遇到的另一个难题,也是影响很多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学校用于开展学生活动的经费有限,而这些经费多数用于举办大型的活动,而社团平时的开支和活动开展所需要的经费基本依靠学生自己拉来的赞助和收取会费。很多有创意、有意义的社团活动都因为经费的问题被迫放弃,严重制约了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大都在课余时间进行。各高校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除正常的教学安排外,还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如统一上晚自习、节假日上选修课等,使课余时间不断受到压缩;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学生忙于过级考试、准备考研等,也较少参与包括社团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进行。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党委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高校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等部门要结合工作的职能,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后勤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根据该文件的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组织领导,重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有效的指导。把学校社团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
指导教师是大学生社团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对社团活动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广大的中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社团的指导工作中,对于社团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并在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进而提升社团的层次,保证活动质量。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包括物力、财力的支持,即必要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设备的提供以及适当活动经费的支持。这是保持学生社团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为此要利用多种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19。
总之,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是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完善学生社团发展的合理结构、鼓励创新、注意培养特色,提升大学生社团的层次,提高社团活动质量,重视社团活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打造一批精品社团,使学生社团在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杨文忠)
[1]李凤威,胡移山,范林海,等.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3).
[2]胡爱祥.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
[3]王多明.当下大学生社团特点问题及对策[J].昌吉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