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琨
(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建设智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潮流。随着旅游信息化的推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已经在各地兴起。但是很多省市盲目跟风,很可能导致投资的浪费,“旅游智慧化”很容易演变成“旅游设备化”。目前建设者处在探索的阶段,学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旅游的理解不足。因此,对智慧旅游建设能够带来的效益和伦理挑战进行探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凌云教授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称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1]。笔者认为此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张凌云教授指出,智慧旅游的本质内涵是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智慧旅游概念的本质内涵更应该强调,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并结合原有技术,实现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即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其最基础的价值是旅游信息服务。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1年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上指出: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在我们这个新兴的世界旅游大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邵琪伟局长这番话的主旨精神就是旅游产业要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智慧旅游”作为这一精神代名词。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并结合原有技术,以构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为目标,充分利用公共平台,向政府、企业、游客和居民提供服务,建成高度信息化的现代旅游业。
在国外,欧洲提出了智慧旅游(Smart Tourism)发展相关项目;苏格兰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联盟(SICSA)、苏格兰基金委员会、苏格兰旅游组织和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三年创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帮助本地中小型企业将科技应用于旅游经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智慧旅游有限公司;新西兰成立新西兰智慧旅游营销集团等。
在我国,2012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已确定北京等18个城市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2年上海市推出手机旅游平台“爱旅游”;2012年无锡市研发的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已经成功;2012年大连推出智慧旅游手机卡和智慧旅游银行信用卡;2012年张家口市启动“智慧景区”试点建设工作;2012年成都将建成智慧旅游系统客户终端;2012年携程提出四大智慧旅游体系,即“智慧信息、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无线”,将新技术全面应用于新模式、新业务、新产品和服务改进方面;巅峰智业、云神科技、神州数码等公司都在试图为智慧旅游提供解决方案等。
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业的一场变革。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最基础的价值是旅游信息服务。我国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信息服务,已渐成体系,如12301呼叫中心体系、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体系、游客集散中心体系、旅游目的地咨询网站等。但是这些体系在信息整合利用方面仍存在弊端,例如以提供静态信息为主、信息滞后、获取不便以及不能满足游客个性化信息需求等。建设智慧旅游将整合所有信息资源,扩展信息渠道,游客可以极方便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旅游信息服务,也使产业价值链得以扩展。对于政府,智慧旅游建设将拉动各地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企业,通过挖掘旅游信息价值,得以降低管理和营销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开创新的盈利渠道;对于居民,可降低决策成本和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
旅游业涉及了“行、食、住、娱、购、游”六个基本要素。智慧旅游建设能使旅游信息服务在旅游活动的全流程、全媒介、全方位、全终端、全机构的整合、协同、优化和提升[2]。智慧旅游的发展,扩宽了原有信息渠道,将打造一个能为政府、企业、游客实时动态反应和共享信息资源的互动平台,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及时处理投诉纠纷,有效保证消费者权益。人的需求将是智慧旅游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人在智慧旅游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升效率,改善生活状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方式,提高旅游满意度等。
通过智慧旅游的建设,将构建感知层。感知层包括各种传感器件和控制器件。现在可以充分利用传感器的高灵敏度,适时对景区地表、空气湿度等进行监控,提高预测自然灾害水平,并实现联动,有效规避危险。感知层的构建将实时监控旅游景区的环境指标,防止旅游景区遭受人为破坏,及时对景区承载量进行预警,加强人流量的疏导,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景区各种环境信息,将向政府和游客共享,有利于政府对景区发展的客观评价和游客理性决策。
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是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智能化设备将替代专职工作人员,商品交易更便捷化,这会使很多低端工作人员面临失业。现在我国智慧旅游建设当中的关键技术还在不断进步当中,但是智慧旅游安全体系还未建立,没有统一标准。一旦招到病毒攻击,将导致管理系统瘫痪,信息资源盗取,企业停业,社会秩序混乱等。研究制定完善的智慧旅游安全体系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人类运用新技术改善生活的同时,也会使原来的技术和生活方式逐渐消失。所以要认识到,使人类原来的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社会的进步,在技术化与自动化的海洋中得以共存才是遵循社会伦理和人性规范的。当智慧旅游时代来临时,也是全球智慧旅游无缝网络到来之时。在网络社会,信息的传播是跨越国界地域的,具有全球化的特点。这种不同文化和伦理的碰撞、交融,有利于形成网络伦理,无缝网络的建立会使各种文化、习惯和理念能跨国界进行交流,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可以加深,有利于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但信息的内容是带有地域特征的,它反映的是一定地域和民族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和道德规范,必然会带来社会与文化的误解和偏见。这将给我们带来伦理难题:如何既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又能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对该问题的处理不当将导致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
游客在旅行活动中,智慧旅游会使得其个人信息处于公众状态,必然给人们带来被监视的心理。同时带给人们不信任感和担忧,影响选择和决策。在一个监视无处不在的环境中,个人的选择会减弱,最后会消失。上述监视的增加可能会压抑人们的个性,使社会变得僵化。智慧旅游的发展可能在抹杀个人独特性,把个人仅看作是数字的环境中。实践者要理解智慧旅游的根本推动力是游客的需求,要尊重游客。
智慧旅游的发展,将迎来旅游业的“大数据”时代。旅游企业掌握大量的游客信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将是一个伦理挑战。隐私权是私人生活不被干涉、不被擅自公开的权力。保护个人隐私是一项社会基本的伦理要求。在每个人、每件产品都将随时随地连接在网络上,并随时随地被感知的环境下,如何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防止个人信息、业务信息和财产的丢失或被他人盗用,将是智慧旅游建设中需要突破的重大障碍之一。
企业的合作伙伴、商业间谍、黑客都可以在被允许或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阅读识别芯片,使得企业的数据安全受到威胁。例如,通过供应链中的被标记商品,企业的竞争对手可以很方便地远程收集企业的供应链数据;可以从几个地方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然后监测该地点的商品补充;间谍能读到商店里刚卸载的商品标签。
智慧旅游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旅游信息化所建立的各种系统和平台互不相通的局面。实践者应充分认识智慧旅游带来的效益与伦理挑战,辩证看待,正确定位。智慧旅游的发展不缺推动力,缺的是准确定位,否则只会是“形象工程”和“旅游设备化”。
面对伦理挑战,笔者建议:第一,加强技术管理,增强技术研发,解决关键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第二,建立相关组织,充分研究智慧旅游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对普通民众进行教育,增强民众的公共伦理意识;第三,加强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建立行为准则,督导企业加强自律。
(责任编辑杨文忠)
[1]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李云鹏,晁夕,沈华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