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冰(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诗经》里的夜生活
吴 冰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是对先秦时期人们生产生活图景完整而详实的描绘。历代研究《诗经》名家云集,成果颇丰,本文旨在另辟蹊径,以《诗经》里多样多彩的夜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夜晚概念的界定,夜晚环境的描写,夜生活如工作、行役、宴饮、约会等各方面的分析与探讨,解读夜幕降临后的《诗经》,加深对于《诗经》现实性的认识和理解。
《诗经》;夜晚;生活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常常日以继夜的工作,也常常日以继夜的娱乐,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先秦古人没有良好的照明设施,身体素质也大不如今人,天幕降临便入夜了。与白天不同,夜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是先民们生活的另一面,或许没有后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氤氲,没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安适,但那些至真至诚的情愫却是亘古不变的,那些对月感怀,入夜悲叹的心境更是一脉相承的。
夜晚对于先秦时期的古人是漫长而静谧的。他们一般戌时(晚七点)就寝,卯时(早五点)起床,从头更到五更,长达十余小时。午睡称昼寝,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孔子就曾对昼寝大加指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击壤歌》)”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作息习惯。
《诗经》中并无直接说明几点几刻的时间词,故判定夜晚主要是靠以下三种方式:其一是表示夜晚的字眼,比如“夜”、“宵”、“暮”等等;其二是日月星辰,比如“定”、“毕”、“参”等等;第三是夜间常见的事物,比如“烛”、“露”、“梦”等等[1]76。
在《诗经》中,“昏”与“朝”标志着夜晚的开始和结束。关于“昏”,诗三百有非常精妙的语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夕阳衔山,入暮在即,等待思妇的将是又一个不眠之夜。而对于“朝”的表述则更为有趣,譬如文中多次提到的清晨生理反应“调饥”:“婉兮娈兮,季女斯饥(《候人》)”、“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汝坟》)”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隅中(早九点)之前,第二餐叫哺食,一般在申时。由哺食到次日朝食,长夜漫漫,醒来自然会饿,《诗经》则真实地反映了先民的这个生活习惯。
《诗经》里的夜晚环境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夜深露重,繁星在空,月光下泻,不远处萤火虫星星点点,更远处灯火阑阑珊珊——这算是《诗经》标准的夜间环境描写了。
夜寒故有露,有露故沾衣。“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行露》)”即使夜间寒冷,路上满是露水,也只求与愿无违。露水是夜的象征,“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湛露》)”, 因为太阳一出来露水就干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转瞬即逝,如此情与景之间便达成了的默契,成为后世之意象。
玉兔东升,参辰在天,在《诗经》中,星辰明月既是时间的表达方式,也是环境描写的组成部分。“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女曰鸡鸣》)”,“绸缪束薪、三星在天。(《绸缪》)”,月光和星光是漆黑夜暮里的主要光源,更是寄托情思的唯美物象。诗中提到的星宿如火、箕、斗、牛等等,举不胜举 ,正所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黑夜里,星星点点的亮光最引人注目。不论是“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庭燎》)”的烛火,还是“钉曈鹿场,熠燿宵行。(《东山》)”的萤火虫之光,都是对暗夜极好的烘托和点缀,如此描写,既有意境,又不乏色彩感。
夜晚,这个古老而永恒的情境在《诗经》中被描述地虽质朴原始,却不乏情调。环境描写建构出诗中人物的活动背景,更是对人物心境的烘托,先民们的几多欢喜,几多忧愁便在如此的夜里漫散开来了。
正如所知,《诗经》作品大多是对白天里先民活动的描述:耕种、纺织、田猎、祭祀、出游等等,集中写实地勾勒出先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关于其夜间生活的描写则散落各个章节。细观全书,可将先民的夜生活分以下几类:
1. 工作劳动
人生来都需要工作,只是工作性质不同。《诗经》里君臣忙于国事,妇女忙于采织,白天未完的事情夜里仍要继续,天还没亮又要迎接新的忙碌。所谓智者劳心,愚者劳力,事无巨细,周而复始,自古皆是如此。
(1)男人的夜间工作
《诗经》中有不少反映各个阶层男子夜间工作的诗句,国事家事,夜夜关心。
君王是亿万臣民的表率,即使在夜间,思想上也不能有一丝懈怠,故有“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闵予小子》)”;而行动上更是不能懒惰,失了天子风度,尚未天亮便要准备召见臣子,商议国政了,正所谓:“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庭燎》)”。在夜间依然勤勉行政的君王得到了《诗经》编修者孔子的赞扬,他们是儒家“君君”思想的楷模。
君王尚且如此,臣子自当上行下效。日出前的召见对臣子们似乎十分辛苦:“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明》)”。即便如此臣子也必须任劳任怨、日以继夜、焚膏继晷地辅佐君王,让君王看到为臣那份“夙夜匪解,以事一人(《烝民》)”的忠心和耐心,这便是儒家所言的“臣臣”。
对于肉食者的所谓辛劳,一般平民男子望而不及,他们夜间的工作大多是迫于生计的辛苦劳动。《七月》中的男子白天收割茅草,晚上拿来搓成绳子,修缮房屋,准备来年。昼夜不闲,能够温饱平安已是万幸,若是遇到饥荒年代,白天放羊,夜间捕鱼,却也难免人吃人的血腥,正如《苕之华》所云:“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2)女人的夜间工作
《诗经》中普通女子白天的工作主要是采摘、桑织、家务。在夜间,一些女子和男子一样,也要为公家做事。采摘、养蚕依然最为常见,例如《采蘩》诗中的那些女子,白天忙于采摘白蒿,夜晚便要在公家蚕室劳作,养蚕缫丝,为尊者服,非常辛苦。即便不用为公家劳作,家务活也是无穷无尽,“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让女人们疲惫不堪。
正如今人不愿加夜班的心态,对于夜间的工作不论是生活所迫还是礼法所需,我们都能感受到《诗经》中人的辛劳与无奈,而这些辛劳与无奈从同时代的《左传》、《国语》等著作中亦可窥得,只是《诗经》反映的现实更加有艺术气息,也更生动。
2. 赶路行役
如果说夜间工作是日复一日的辛苦与无奈,那赶路行役则是渐行渐远的离别和悲哀。路途上的小官吏和被征百姓日夜兼程,披星戴月。山高水远,当面不敢发出的抱怨,在星火阑珊时也破口而出了:“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小星》)”、“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若不是统治者犬马般驱使,他们怎么会遭受颠簸曲折的辛劳呢?
若赶夜路是为了去远方服役,那就更多了几分生离死别的忧心。《陟岵》中的老父亲长叹儿子不分白天黑夜的行役赶路。而“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渐渐之石》)”,军令如山,天亮行军,只怕为时晚矣。父母亲人的牵挂对抗着血肉模糊的服役制度,时时刻刻的死亡为《诗经》中的夜晚增添了数抹不幸的阴云,给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共鸣。
3. 宴饮
与下层人民的奔波劳累相比,上层贵族晚间的宴饮则显得高调大气。君臣们处理完政事后往往赏歌舞、品美酒,热闹非常。《有》一诗表述道:“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婿乐兮。”这种夜宴既是犒赏也是手段,气氛既轻松又紧张。而后世所谓“酒逢知己,不醉不归”,可能就来自于《湛露》中的“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经》的夜宴为我们展示了华夏酒席文化之滥觞,欢饮达旦的君臣也让我们看到等级森严的君主制间隙里难得的些许温情。
4. 约会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后世唯美浪漫的幽会相思之作大都发生在灯火阑珊的夜里,而《诗经》便是这些动人情愫的源头。
《诗经》中有很多爱情诗,在月光如泄、辰星闪耀的夜里,爱情诗更为动人。年轻男女相约会面,互诉衷肠,无论是《东方之日》里大胆相邀的热情奔放(“东方之月兮。彼殊者子,在我闼兮。”),还是《东门之杨》中有约未至的黯然神伤(“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不论是《月出》里单恋已久的劳心牵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还是《绸缪》中两情相悦的托付终身(“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有了夜幕笼罩,单纯美好的情感变得明了而真实;有了星月微光,真挚自然的情调变得浪漫而温馨。夜晚的相约,人性的美好,不论跨越多少光阴,都能深入灵魂,给人怦然心动之感。
5. 睡眠
睡觉是夜晚最重要,最普通的事情。先秦时“睡”的分工明确:坐着曰“睡”,躺着曰“寝”,伏几曰“卧”,睡着曰“寐”,睡醒曰“觉”或“寤”,闭上眼睛,未必睡着曰“眠”[2]3-10。《诗经》里也有形形色色的“睡”:有的睡得着,做了美梦;有的睡不着,思绪联翩;有的希望长睡不醒,有的奢求长醒不睡。脱掉伪装,人们夜间的心理活动比起白天更真实,更自我。这种不加掩饰的情感流露值得我们给以更长久的关照。
(1)寐而有梦
安寝与美梦是属于有福之人,比如新宫落成的贵族和牛羊繁盛的牧人。《诗经》对于晚上做梦的内容和寓意描述详细:“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斯干》一诗提及梦到熊罴预示男婴要降生,梦到虺蛇预示女婴降生,都是吉兆;“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无羊》诗中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关于占卜,《诗经》中多有表述,如《氓》中“尔卜尔筮”是用蓍草占卜,《绵》中“爰契我龟” 是用龟甲占卜[3]51。占梦也是其中一种,即根据梦中意象推测其象征意义,从而预知未来,避凶求福。梦的占卜让先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过对于那些有事萦心的难眠之人,睡个好觉着实不易,做美梦就更是奢望了。
(2)长寤难眠
长夜漫漫无法入眠,《诗经》里的失眠者各怀心事,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一半是男女之思,一半是忧愁哀怨。
有些情人可以月下两两相约,有些却只能夜里独自伤神,而此中绝大多数是女子对男子的深深思恋。“予美亡此,谁与独息。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葛生》)”葛蔓丛生,夫君已逝,孤枕难眠,寡妇的遭遇令人凄然;“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终风》)”女子情深意重,男子薄情寡义,弃妇的悲境令人伤感;“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泽陂》)”池塘岸旁,有士如玉,寝食难安,少女的怀春令人唏嘘。同时天涯伤心人,叵耐长夜独自凉,纵使玉枕金席,也自长寤难眠。相比之下,男子对女子的思恋,除了那著名的《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便再找不到其他了,这难说不是作为女子的悲哀。
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忧愁哀怨也是使人难眠的重要原因。《柏舟》里主人公忧愁重重,受难已多,夜间静心细想,怎奈群小横行,只得抚心拍胸猛醒;《兔爰》里主人公幼年之时尚安无事,成年以后苦难齐集,此般世道衰微,唯求长睡不复醒;还有隐居山涧的硕人,守贫贱而不改其志,外人看来高标逸致,谁知夜来也常独寐寤言。凡此种种皆让人痛心疾首,但夜里捶胸顿足、仰天长啸、或是长眠不醒又有什么用,在周朝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下,这样的哀怨必然是日日可闻的枉然。
《诗经》的魅力和多彩不仅仅在白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浑然一体的循环。最后一抹微光淡去,夜幕缓缓落下后的《诗经》同样美丽,悲缓中不乏闪亮,正如夜幕与繁星。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完整而充实的,白天与夜晚就像太极的两仪,共同构成了诗三百的完整和充实,真实而诗意地将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给后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经》里的夜生活远不及后人的丰富多彩,对夜生活的描写也不尽详实,难成体系。但是作为我国诗歌最重要的源头,《诗经》里的夜生活无疑成为后世之滥觞。不论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凄恻,还是“卧看牵牛织女星”的闲适;不论是“夜来幽梦忽还乡”的哀愁,还是“夜深千帐灯”的无奈,千百年后的夜空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诗经》清亮的回声,久久萦绕,不绝于耳。
[1]马庆洲. 物换星移—《诗经》时间概念考释[J]. 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2]白利利.“睡觉”类常用词的历史演变[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3]顾永新.《诗经》与周代占卜[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3).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朱艳红)
I207.22
A
1673-2030(2014)03-0091-03
2014-06-15
吴冰(1990—),女,河北邯郸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