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动田
(邯郸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史记·货殖列传》所载“漳河之间”考释
程动田
(邯郸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史记·货殖列传》所载“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中的“邯郸”指赵都时期的邯郸,其地理位置约相当于今邯郸市西南角的赵王城以及与之相连的东北部区域。“河”指黄河,位于邯郸城的东南。“漳”指洺水,位于邯郸城的西北。邯郸城正当洺水与黄河之间。
邯郸;漳;河
《史记·货殖列传》曰:“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这是司马迁对邯郸地理位置的生动描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洺水本名漳水,邯郸在其地。”这是古人在注《史记》过程中对“漳河之间”做的一个补充说明。邯郸市博物馆馆长郝良真在《邯郸古代城市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在地理上,邯郸西靠太行山,南面东面有黄河与齐魏相望, 北有漳水(洺河一度称漳水)。”[1]尽管古人和今人都对“漳河之间”的含义做出过解释,但是其解释都相当简略,迄今为止尚无人对其进行过详细考释。本文利用近年来邯郸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历史文献的记载,对“漳河之间”进行初步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侯仁之先生在《邯郸城址的演变和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一文中对记载邯郸城的历史文献做了如下描述:“到了战国时期,邯郸一名,史不绝书,不过关于邯郸城址的具体描述,却一无所有。”[2]313因为“赵王城”遗址保存完整,所以旧日的地理著作和地方志书都一直认为它就是战国时期的邯郸城。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邯郸县”条记曰:“邯郸城,县西南二十里,春秋时卫邑,后属晋……《志》云:旧城俗呼为赵王城,雉堞犹存。”[3]686
建国以后,考古工作者经过陆续考古发掘,已经能够从时、空两方面准确描述出邯郸城的地理位置。根据段宏振的研究,在时间上,邯郸城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建城以前的村落或村镇阶段、城镇阶段、初级城市阶段、城市阶段、都城阶段和郡国之城阶段。[4]226-231因为司马迁在记载中用了“都会”一词,所以《史记·货殖列传》所记邯郸城当为“都城阶段”。段宏振对“都城阶段”的解释为“时代为战国中期到晚期,即相当于沁河流域东周至汉代考古学文化的第四期。”[4]229
在空间上,段宏振的研究复原了都城阶段邯郸城的总体布局。根据段氏的研究,邯郸城的总体布局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城区;第二层次为近郊的陵园、墓地与村镇;第三层次为远郊的两个集群区,即午汲——固镇集群区、阳城集群区;第四层次为临近地区的三个城镇集群区,即柏人城集群区、邢台城集群区、北界城——讲武城集群区。[4]239《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邯郸”当为第一层次,即邯郸城的核心地区。它主要由王城宫殿区和大北城组成,王城宫殿区即今赵王城遗址,由品字形三小城组合而成。紧邻王城宫殿区的东北面是大北城,具体位置在今邯郸市区中心,其范围四至大体是:联纺路以南,光明大街以西,建设大街以东,学院北路北面的庞村——贺庄连线以北。[4]90则赵都邯郸城的地理位置约相当于今邯郸城西南角的赵王城以及与之相连的东北部区域。
关于“河”,《说文·水部》:“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5]516此处之“河”当指历史时期的黄河。直到宋元时期,“河”仍然特指黄河,有宋代沈历所著《河防通议》及元代潘昂霄所撰《河源记》等著述为证。到了明清以后,“河”的涵义才开始拓展到表示黄河以外的运河及其他水系,如明代潘季驯著《河防一览》、清代靳辅《治河书》(后人重编时改名为《治河方略》)。由此观之,《史记·货殖列传》中“漳河之间”的河当指黄河无疑。
黄河最初被称为“禹河”,相传为大禹治水时疏浚的河道。《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6]231这段记载便是“禹河”流经的路线。关于《禹贡》的成书时间,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最早也不应超过西周,因此,有学者推断《禹贡》所记河道当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河道,其下游自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彰水,后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7]谭其骧先生则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并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记载相印证,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河道从今武陟县起折向东北,流经今淇县、浚县、内黄、曲周、平乡、广宗、钜鹿、宁晋、深县、安平、蠡县、高阳,再折向东,经安新、容城、霸县至于天津市东北入海。[8]
《史记》成书于西汉武帝时期,之前据史籍记载黄河只经过一次大改道,即周定王五年河徙。关于这次改道的时间和结果,目前学界认识尚未统一。而岑仲勉先生认为禹河就是东周时黄河迁徙的河道,“初时在北方约分为两道,即二渠出海:一北支,即邺东故大河,越过邺县(今临漳县西南),合着浊漳、清漳,向章武(今沧县东北)流入渤海;又一东支,东出长寿津(约今滑县东北),经高唐至千乘入海,别号漯川。”[9]145
总之,无论黄河河道如何变迁,如果以赵都邯郸城为坐标,那么西汉中叶以前黄河肯定位于邯郸城东南方向。
对于“漳河之间”的“间”字,《说文》解释为“间,隙也。”段玉裁注:“隙者,壁际也。引申之,凡有两边有中者,皆谓之隙。隙谓之间。间者,门开则中为际。凡罅缝皆曰间。其为有两有中一也。”[5]589显然,“间”意为二者之中。则“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当理解为邯郸城在“河”与“漳”之间。
在邯郸城周边,名为“漳”的河流共有两条,一条为漳水,另一条为洺水。
首先看漳水。《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清漳水”条记述了漳水流经的路线:“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东过其县南,屈从县东北流,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潞县北,又东过武安县(漳水于县东,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又东出山,过邺县西,又东过列人县南,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钜鹿县东,又北过荥阳县西,又东北过阜城,又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北别出,又东北过成平县南,又东北过章武县南,东入海。”[10]176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使用的地名多为北魏地名,其中离邯郸城较近者有武安县、邺县、列人县、斥漳县。北魏的武安较今日之武安地理位置偏南,《读史方舆纪要》:“武安故城在今县西南五十里。战国时赵邑。”[3]2334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后来县治邺城成为东魏北齐的都城。列人县在今河北肥乡县界。《元和郡县志》:“按列人县,故城在今肥乡界。”[11]432斥漳县,在今曲周县东南。[12]14如果以赵都邯郸城为坐标,武安县在邯郸城西南,邺县在邯郸城南,列人在邯郸城东南,斥漳县在邯郸城以东。则漳水当在邯郸城东南。因为漳水与黄河都处于赵都邯郸城东南方向,所以“漳河之间”之“漳”不是指漳水。
再看洺水。《水经注》“补洺水”条曰:“《初学记》邢州下引《水经注》曰:洺水一名漳水,俗名千步。又《水经注》曰:洺水东迳柏畅亭。又洺州下引《水经注》曰:洺水东北迳广平县故城东,水积于大泽之中,为澄泉,南北四十里,东西二十里,亦谓黄塘泉。《寰宇记》磁州武安县下引《水经注》云:洺水出易阳县西山。洺州永年县下云: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门山西,自肥乡县界流入。《赵地记》云:六国时,此水名易水。《埤苍》及《水经》云,洺水之目不知谁改,俗谓山下之地名洺,水因经之故曰洺水。《九域志》邢州·古迹引《水经》云:洺水东流迳曲梁城。按曲梁城见《漳水》篇列人县注中,盖清浊二漳流于滹池,斯有洺水之目,今文绝无此水,然蛛丝马迹,犹可寻求也。”[10]197
《水经注》“洺水”条在流传过程中已经散佚,本文所引内容是清人赵一清据《初学记》、《太平寰宇记》等书引《水经注》内容补注的。它向我们展示出如下信息:
其一,洺水一名漳水,俗名千步,又名南易水。
其二,大致描述出洺水的流经路线。《太平寰宇记》“磁州武安县”条:“三门山,在县西北 80里。山有三足,峻峙如门。”[13]1162《读史方舆纪要》“永年县曲梁城”条:“在(永年县)东北。杜佑曰:‘曲梁在春秋时为赤狄之地。’宣十五年,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遂灭潞,即此。汉为曲梁县治,晋因之。永嘉末刘聪将赵固、王桑等自河内归平阳,桑引其众东奔青州,固遣兵追杀之于曲梁。《水经注》:‘洺水东迳曲梁城。’是也。”[3]675如此一来,根据赵一清的补注可知,洺水源出武安县,东迳永年县,又东至肥乡县,东北迳广平县故城,流入澄泉。
《读史方舆纪要》“永年县洺水”条也记述了洺水流经的路线,“洺水,(广平)府北三十五里。源出山西辽州界太行山中,经河南武安县东北流,遶邯郸县紫山之北,二流双导,合而为一,经府西临洺镇,东北流合于沙河,历鸡泽县东南而入顺德府平乡县境。”[3]676-677其描述与赵一清之补注不同。
清光绪二十年《重修广平府志》卷十五“舆地略”山川条:“洺河,故寖水。《汉书·地理志》:‘魏郡武安有寖水’,是也。一名南易水,亦名千步水,亦谓之漳水。其上流在河南武安县,有南北二支:迳城南者名南洺河,迳城北者为北洺河。南洺河源出武安县西天井蛟(《武安县志》即十八盘之东面,为适晋途。)东南流至柏树里,伏流不见。至城西南洺远里复出,迤逦东流迳城南,复折而东。北有玉带河自西来入之。(水导源武安西山,夏秋山水涨发,由崇义里至午汲村,流迳玉带桥,又东北入南洺河)又东北迳灵山、紫山,会北洺河。北洺河源自山西辽州山中及摩天岭(为适晋径路)一带,泉水会流至三川口继承村东北,伏流二十里,至土山村复出北流,有儒教河自西而入。(水导源太行山麓,流经县西沙窝,伏流至儒教里复出,归北洺河。)南北洺河至县东三十里交汇为泽,名曰寖水。又东北迳娄里,入永年县西北界,折而东迳阳城、洺阳等村,又东迳临洺关北,又东南十四里迳龙泉村,泉水入之。又东迳辛村,有南决之故道焉。于是,东流至讲武村,又东迳许家庄、茹佐村,又东迳太新庄桥下,又东迳东、西杨家庄,有漫溢之决焉。又东北流迳辛家堡,又北流鸡泽县界仝家庄,在永年县境内长八十余里。又北出接路桥下,至浮图店,有沙、洺合流之故津焉。(《通志》:洺河至鸡泽浮店东北,与沙河合流,曰沙洺河。今沙河西徙,不与洺通,废为枯渠。)又东北迳南双塔、臻底村,又北至柳下、城隍营,又北迳县西小韩固、沙阳等村,又北入南和县界,在鸡泽境内长四十五里。又北入任县界,又北入南泊。(《通志》:入任县后,至尼家庄与牛尾河合,又北入大陆泽。案大陆泽即南泊也。)”由此可知,洺水在上游有南、北之分,《水经注》赵一清补注描述的是南洺河,《读史方舆纪要》描述的是北洺河。南、北洺河在紫山合流为洺河。
如果以赵都邯郸城为坐标,洺河正当邯郸城之西北。黄河在邯郸城西南,洺水在邯郸城西北,邯郸城恰在“洺河之间”。因洺水又名漳水,亦可称之为“漳河之间”。则“漳河之间”中的“漳”当指洺水。
综上所述,《史记·货殖列传》所载“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中的“河”指黄河,“漳”指洺水,它们分列于邯郸城的东南和西北两侧。邯郸城处两水之间,为四达之地,发展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经济都会。
[1]郝良真. 邯郸古代城市研究的几个问题[J]. 文物春秋,2000(5).
[2]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M]. 贺次君,施和金,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段宏振. 赵都邯郸城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许慎撰. 说文解字注[M]. 段玉裁,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孔安国. 尚书正义[M]. 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聂立申. 论三代前黄河下游河道的大致走向[J]. 泰山学院学报,2007(2).
[8]谭其骧. 《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附图[J]. 中华文史论丛,2000(7).
[9]岑仲勉. 黄河变迁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陈桥驿. 水经注校释[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1]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M]. 贺次君,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施和金. 北齐地理志[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乐史. 太平寰宇记:第3册[M]. 王文楚,等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李俊丹 校对:苏红霞)
K231
A
1673-2030(2014)03-0038-03
2014-02-15
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课题《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考释》的阶段成果:ZWH0903006
程动田(1966—),男,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