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际的赵国

2014-04-08 16:57赵国华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陈胜赵王赵国

赵国华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秦汉之际的赵国

赵国华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秦汉之际,在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赵地先后出现了四个赵国:武氏、赵氏、张氏和刘氏赵国。这些赵国的兴亡过程反映出这一时段的历史特点,即在“秦失其鹿”的大背景下,从群雄竞逐到六国复兴,从分封异姓王到改立同姓王,重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同时表明赵地以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各种政权争夺的焦点,这些赵国因陷于各种政治漩涡,都无法摆脱勃兴倏亡的命运。

秦汉;赵国;邯郸

秦汉之际,从秦朝灭亡到汉朝重建,在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赵地,先后出现了四个赵国:武氏、赵氏、张氏和刘氏赵国。这些赵国的兴亡过程,作为这段历史的一个缩影,一方面突显出历史的偶然性,一方面体现着历史的必然性。透过秦汉之际的社会背景,考察这些赵国的兴亡过程,对于认识这段历史的政治演变及其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先说武氏赵国。

武臣是陈县人,早年与陈胜有交往,为陈胜所称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在陈县称王之后,一面任命吴广为假王,与周文统领大军西征,一面任命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拨给士卒三千人,向北攻略赵地①陈胜“北略赵地”之计,出自陈馀。据《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陈胜自立为王,派兵西征之后,陈馀进劝陈胜说:“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武臣率部渡过黄河,进入赵地,前往诸县鼓动豪杰,“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②《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以下引此传,省注。,得到各地豪杰响应,沿途收编士卒,扩充军队至数万人。这是陈胜起义之后反秦斗争在赵地迅猛发展的结果。

借着胜利进军的势头,武臣自号为武信君,接连攻取赵地十余城,但剩余诸县坚守不降。武臣引兵进攻范阳,经过范阳人蒯彻的斡旋,以封侯为条件换取范阳县令归附,轻易地占领了范阳。赵地诸县长吏听说此事,相继归附者有三十余城,武臣随即进驻邯郸。张耳、陈馀听说西征军战败撤退,“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因而进劝武臣称王。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并派人报告陈胜。陈胜得到报告,非常恼怒,要先诛灭武臣、张耳、陈余诸家,然后发兵夺取赵地。但经过柱国蔡赐的劝说,陈胜改变主意,把武臣、张耳、陈余诸家属移居宫中,封张耳之子张敖为成都君,并派使者来到邯郸,祝贺武臣为赵王,催促武臣尽快发兵,向西进入函谷关,以期攻取咸阳。

然而,陈胜、蔡赐的做法,只是一厢情愿。张耳、陈馀看透他们的用心,不愿听命于陈胜,就进劝武臣说:

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

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依此计的本意,“北略赵地”属于“用奇”,主要目的在于配合西征。

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

张这位伙夫前往燕军营地,似是个人行为。然据《新序·善谋》,这位伙夫在与同舍人谈话之后,“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这位伙夫是受张耳、陈馀派遣,去见燕王韩广,并且与韩广谈判,而不是去见燕将,抑或“燕将”即指燕王韩广。张耳,而是劝说张耳、陈馀两人。按:这段记述显系改编,或因宾客称“两君”,即臆补陈馀,未必确切,故仍从《张耳陈馀列传》。耳、陈这位伙夫前往燕军营地,似是个人行为。然据《新序·善谋》,这位伙夫在与同舍人谈话之后,“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这位伙夫是受张耳、陈馀派遣,去见燕王韩广,并且与韩广谈判,而不是去见燕将,抑或“燕将”即指燕王韩广。张耳,而是劝说张耳、陈馀两人。按:这段记述显系改编,或因宾客称“两君”,即臆补陈馀,未必确切,故仍从《张耳陈馀列传》。馀对时势的判断,颇具纵横家的眼光。赵国只有“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才能成为一方诸侯。所以,武臣听从张耳、陈馀的计谋,不理睬陈胜的要求,没有向西进军,而是分派部将韩广攻略燕地,李良攻略常山,张黡攻略上党,全力地向外拓展。

对武氏赵国而言,这这位伙夫前往燕军营地,似是个人行为。然据《新序·善谋》,这位伙夫在与同舍人谈话之后,“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这位伙夫是受张耳、陈馀派遣,去见燕王韩广,并且与韩广谈判,而不是去见燕将,抑或“燕将”即指燕王韩广。张耳,而是劝说张耳、陈馀两人。按:这段记述显系改编,或因宾客称“两君”,即臆补陈馀,未必确切,故仍从《张耳陈馀列传》。样全力地向外拓展,是巩固政权的必然选择。然而,处于乱世的君臣关系,因为缺乏互信而往往靠不住。正如武臣称王那样,韩广领兵进入燕地之后,也被燕地豪杰拥立为燕王。面对这一变故,武臣亦如先前陈胜那样,根本无法加以挽回,尽管韩广的家属留在邯郸,也只能把他们送到燕国。

在赵燕关系缓和之后,又发生了一件戏剧般的事情。武臣和张耳、陈馀攻略土地到燕国边境。武臣独自外出时被燕军俘虏。燕将把武臣囚禁起来,想要挟赵国割让土地。张耳、陈馀派使者前去交涉,都被燕将杀死。在这紧急关头,张耳、陈馀又派一位伙夫赶到燕军营地①关于此事,《张耳陈馀列传》称“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余辈,辄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见着燕将问道:“君知张耳、陈馀何如人也?”燕将回答:“贤人也。”又问:“知其志何欲?”燕将回答:“欲得其王耳。”这位伙夫心中有数,随即加以否定,并笑着辩解说:

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箠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将相终已耶?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顾其势初定,未敢三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

瞧这伙夫的辩说,从赵国的现状说到张耳、陈馀的政治抱负,再从武臣的处境说到燕国的潜在危险,巧妙地说服燕将。燕将同意释放武臣,由这伙夫护送回国。经过这次斡旋,赵燕关系再度缓和,赵国局势转趋稳定。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一月,在秦将章邯反攻下,吴广西征彻底失败。秦朝廷调派先前驻守西北长城沿线的军队东进,准备荡平赵地。赵将李良平定常山,又被武臣派去攻略太原。李良引兵进抵石邑,因秦军在井陉设防,无法继续前进。秦将谎称二世派人送信,劝李良投诚。李良得到此信,不信其所言,遂撤兵回邯郸,请求增派兵力。但就在回师途中,偶发一件小事,竟使李良改变主意,反过来袭杀武臣。

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余骑。李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李良素贵,起,惭其从官。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乃遂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武臣、邵骚。

李良杀害武臣的姐姐,起因于武臣的姐姐醉酒失礼,却表明李良的心胸狭隘。特别是李良一不做二不休,既杀害武臣的姐姐,又继续对武臣下手,撕破了原先的君臣关系。在这次袭击行动中,因为邯郸守兵没有察觉,李良顺利地达到目的,杀掉了武臣和邵骚。

随着武臣的遇害,武氏赵国戛然而止。这仅三个月的历史证明,当秦朝崩溃之际,在群雄竞逐的氛围里,谁拥有一定的武力,谁就能割据一方而称王称霸。但是,仅凭一定的武力,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智慧,谁也无法维系统治。所以,武氏赵国与其他诸侯王一样,都坠入勃兴倏亡的泥淖。

次论赵氏赵国。

当李良袭击邯郸时,张耳、陈馀得到消息,成功地躲过一劫。他们收集逃散的士卒,得到数万人,又很快站稳了脚跟。这时的赵国面临着一个新问题:谁来继任赵王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出自张耳的一位宾客。

客有说张耳曰:“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独立赵后,扶以义,可就功。”乃求得赵歇,立为王,居信都。②《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记述此事,称“客有说耳、馀曰:‘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可独立,立赵后,辅以谊,可就功。’”这位宾客非独劝说

这位宾客劝说张耳的理由,一方面说张耳、陈馀是外地人,难以得到赵人的归附,一方面说拥立赵王的后裔,再以道义相辅佐,就能够成就功业。从当时的情形看,这个建议符合客观要求,所以能被张耳、陈馀采纳。至于赵歇,应当出自赵国王室③《张耳陈馀列传》裴骃按:张晏曰“赵之苗裔”。,然与历代赵王的关系如何,因为缺乏相关史料,已无从考证。

秦二世二年正月,张耳、陈馀立赵歇为赵王,重建赵国,暂居信都①邯郸城被章邯堕毁后,信都代之成为赵、常山国都城。参见孙继民、郝良真:《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第三编《秦汉之际赵都考略》,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82—192页。。此后数月之间,陈馀引兵击败李良,李良投奔了章邯。章邯率军攻入楚地,全力与项梁交战,赵地相对平静。八月,章邯在定陶击破楚军,斩杀了项梁。闰九月,秦长城军到达赵国,与章邯的部队会合,进而展开了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巨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巨鹿北。章邯军巨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②《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

这段史料系揉合《项羽本纪》、《张耳陈馀列传》而成,其中须注意的是,章邯率军攻下邯郸之后,不但把邯郸居民全部迁移到河内,还把邯郸城郭悉数堕毁,使这座战国以来的大都会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据推理,陈馀赶走李良之后,张耳、赵歇进驻邯郸,而此时逃入巨鹿城,被秦长城军围困。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项羽率军援救巨鹿,“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③《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彻底歼灭了秦长城军。而经过此战,项羽树立了个人权威,一跃成为诸侯上将军,各路诸侯全都归附。赵歇、张耳走出巨鹿城,向各路诸侯致谢,继而返回信都。

汉王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分封诸侯王,改封赵歇为代王,移都代县;封张耳为常山王,统辖赵地,建都信都(改称襄国)。此前“从楚救赵”有功者,都被封王,如燕将臧荼为燕王,齐将田都为齐王。至于陈馀,因未随从项羽入关,就没有封王,仅得封侯,领有三县之地。四月,各诸侯王回到封国。那些未被封王者,如田荣、陈馀之流,抱怨分封不公,公然反对项羽。七月,田荣夺取齐地,自立为齐王。陈馀暗中派人游说田荣,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愿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田荣为在赵地培植势力以对抗项羽,决定派兵支持陈馀。

汉王二年(前205年)十月,陈馀发兵与齐军会合,一举攻破襄国。张耳战败逃走,因以往与汉王刘邦有交情,就投奔了刘邦。这样一来,赵地就落入了陈馀之手。

陈馀已败张耳,皆收复赵地,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德陈馀,立以为代王。陈馀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

赵歇再度为赵王,重返信都,全凭陈馀一手操持。张耳投奔刘邦之后,颇受刘邦重用。三月,刘邦率军进入洛阳,分派使者游说各诸侯王,共同讨伐项羽。陈馀接见汉使,要求刘邦杀掉张耳。刘邦杀掉一个与张耳很相像的人,把头颅送给陈馀。陈馀就派兵支援刘邦,参与了彭城之战。但经过此战,刘邦被项羽击破,各诸侯王都又归附项羽,陈馀“复觉张耳不死”,也背弃了刘邦。

八月,在韩信平定魏地之后,刘邦派张耳与韩信一道,率军向东挺进,攻略赵代之地。九月,韩信、张耳击破代军,俘虏了代相夏说。翌年十月,赵歇、陈馀集结赵军于井陉口,以抵挡汉军。但经过一场激战,汉军大破赵军,在泜水边斩杀了陈馀,继而追击到襄国,又斩杀了赵歇⑤关于赵歇之死,《史记·高祖本纪》称“张耳与韩信遂东下井陉击赵,斩陈馀、赵王歇”;《张耳陈馀列传》称“追杀赵王歇襄国”,《淮阴侯列传》称井。

赵歇两度做赵王,其间为代王,前后三年多时间⑥赵歇两度为赵王,前一次从秦二世二年正月至汉王元年二月,有两年;中间为代王八个月;后一次从汉王二年十月至三年十月,仅有一年。,虽然得到项羽的认可和陈馀等人的辅佐,仍不能摆脱勃兴倏亡的命运。这段历史再度表明,当秦统一国家崩溃之后,谁都无法凭借分封制度重建六国体制。这一历史的必然性打破了项羽、陈馀等人的政治诉求,使六国贵族的复国活动带有昙花一现的特性。

再看张氏赵国。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早年做过信陵君的门客,曾任魏国外黄县令,与陈馀“相与为刎颈交”。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攻破大梁,张耳居住在外黄,刘邦“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与张耳交情颇深。后因遭受秦朝通缉,张耳和陈馀逃到陈县。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占据陈县,张耳、陈馀来见陈胜,得到陈胜的信任。当

陉之战时“禽赵王歇”,此三说各不同,待考证。地豪杰拥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征求张耳、陈馀的意见,他们回答说:

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帝五年二月以前,兹从本传。业成矣。

依此可知,张耳、陈馀参与反秦斗争,不啻是想恢复六国,更是为了重建帝业。他们劝陈胜“立六国后”,主要是为了扩张优势,即为自己树立党羽,分散秦国的兵力,以利于同秦军作战,这属于战术的层次。而从战略上说,他们要求陈胜率军西进,迅速占领咸阳,以便号令诸侯,最终成就帝业。张耳、陈馀不赞成陈胜在陈县称王,并告诫陈胜说:“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但陈胜没听进去,当即自立为王,号称“张楚”。

如前述,武臣北略赵地之际,张耳、陈馀担任左、右校尉。等到攻取邯郸,张耳、陈馀怨恨陈胜“不用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拥立武臣为赵王。后武臣被杀害,张耳、陈馀又立赵歇为赵王。在这段时间内,张耳、陈馀两人亲密无间,共同辅佐武臣和赵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赵国的局势。

然而,当赵国处于危急关头时,张耳和陈馀竟分道扬镳。秦二世三年十二月,秦长城军围攻巨鹿,“巨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陈馀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张耳闻讯大怒,又派张黶、陈泽前去责备陈馀,要挟陈馀引兵出战。陈馀无奈分出五千人,拨给张黶、陈泽攻打秦军,结果全军覆没。等到巨鹿之战后,张耳与陈馀相见,责备陈馀不出兵相救,又怀疑是陈馀杀害了张黶、陈泽,屡次追问陈馀。陈馀非常愤怒,解下印绶交给张耳,随后带领亲信数百人,离开了巨鹿城。

汉王元年二月,张耳因追随项羽入关,被封为常山王,到汉王二年十月,张耳被陈馀赶出襄国,前后仅八个月时间。这说明反秦斗争胜利之后,赵地的政权竞逐仍很激烈。直到汉王三年十月,韩信、张耳击破赵军,斩杀陈馀之后,一面采纳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派人游说燕王臧荼,燕王臧荼闻风而从;一面派人报告刘邦,请求封张耳为赵王,以便镇抚赵地,得到刘邦应允①按:刘邦接受韩信的请求,封张耳为赵王,正值在荥阳、成皋一带与项羽作战,或只是口头应允,并未颁授印绶。。张耳、韩信趁势攻取诸县,迅速平定了赵地。

从当时的情形看,刘邦根据韩信的请求,分封张耳为赵王,是因为张耳本为常山王,原先掌控过赵地,并深得刘邦的信任。而在此时,刘邦正在荥阳、成皋与项羽对峙,因为作战不利,先从荥阳逃到成皋,再从成皋逃到修武,以致突入韩信、张耳的军营,上演了临阵夺兵的一幕。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②《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刘邦临阵夺兵之后,当即命令张耳留守赵地,而以韩信为赵相国,在赵地征集兵员,重新组建部队,用以攻略齐地。由此可知,刘邦分封始于张耳,张耳是刘邦最早分封的诸侯王。

汉王四年(前203年)十一月,在韩信平定齐地之后,刘邦正式立张耳为赵王,以邯郸为都城。张耳为赵王未足一年而去世③张耳去世时间,本传在五年,《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司马贞注在四年。按:刘邦称帝之后,分封诸侯王,而张敖已继任赵王,则张耳之死,应在汉高,其子张敖前娶刘邦之长女鲁元公主,得以继任赵王,鲁元公主为赵王后。五年二月,刘邦在定陶称帝,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封彭越为梁王,韩王信为韩王,“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赵王敖皆如故”④《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六年十二月,刘邦贬韩信为淮阴侯之后,“惩秦孤立而亡,欲大封同姓以填抚天下”⑤《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张敖亦未受到影响。这都说明张耳、张敖父子与刘邦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非其他异姓王可比拟。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十一月,刘邦亲征匈奴,在白登脱围之后,返回平城,留下樊哙平定代地,而后继续南行。十二月,刘邦到达邯郸,在与张敖相会时有一些失礼行为,竟激怒张敖属下一批官员,改变着赵国的命运。

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余,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毫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出口。”贯高、赵午等十余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长

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贯高、赵午等人称得上忠直之臣,眼见其主受辱,就要奋起报复。他们不但有想法,还很快行动起来。汉高帝八年(前199年)冬,刘邦率军征讨韩王信,经过赵国柏人城。贯高派人潜伏下来,伺机行刺刘邦。刘邦本想在城中留宿,忽然心动不安,得知该城称“柏人”,就未留宿而去。这本是一次秘密行动,但不知什么缘故,竟让贯高的仇家知晓。

汉高帝九年(前198年)十二月,刘邦在洛阳,得到贯高仇家的举报,当即下诏逮捕张敖、贯高、赵午等人,押往长安审讯。赵午等人自杀,“贯高与客孟舒等十余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跟随张敖到长安。这个案件特别重大,要由廷尉负责审理,还由于张敖的特殊身份,直接触动了刘邦和吕后。

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剌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

这里,吕后相信张敖不会谋反,是依据亲情做出的判断,而刘邦认为张敖有可能谋反,则是出自权力斗争的怀疑。因为贯高在审讯中的特殊表现,刘邦听过主审廷尉的汇报,竟称赞贯高为“壮士”,并派中大夫泄公凭借同乡的关系,持节入狱探望贯高,弄清贯高行刺的真相。正月,刘邦下令赦免张敖,贬为宣平侯,改封代王刘如意为赵王。

伴随汉朝的建立和巩固,张氏赵国存在了六年多时间,在汉初异姓王中是一个特例,主要缘自张耳、张敖与刘邦的特殊关系。贯高行刺案件的发生,只是张敖被废黜的直接原因。司马光就此评论说:“高祖骄以失臣,贯高狠以亡君。使贯高谋逆者,高祖之过也;使张敖亡国者,贯高之罪也。”①《资治通鉴》卷九《汉纪一》。这前半句言之有理,而后半句失之肤浅。照理说,在汉初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过程中,异姓王成为一种的潜在威胁。因此,消除异姓王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张敖虽贵为刘邦的驸马,也无法摆脱被废黜的厄运。

末谈刘氏赵国。

刘如意是刘邦第三子,为戚姬所生,生于汉王二年。戚姬能歌善舞,在楚汉战争时常随从刘邦,颇得刘邦宠爱。汉高帝七年十二月,匈奴攻掠代地,代王刘喜弃国而逃,回到洛阳,被刘邦废黜,而改立刘如意为代王。九年正月,赵王张敖被废黜之后,刘如意改封为赵王。从此时到刘邦去世,刘如意的政治命运,因为刘邦的个人情感,经历过较大的波动。十年(前197年)七月,刘邦想废黜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

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幾代太子者数②《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

从这件事情来看,刘邦要废立太子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自我感觉,认为刘盈仁弱而“如意类我”,但因为得不到大臣们赞同,也就没有固执己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不过,刘邦从后妃之争考虑,担心身后刘如意难以保全,又接受符玺御史赵尧的建议,任命周昌为赵相,负责处理赵国事务。赵国尽管有刘如意为王,实际上处于虚君状态。

周昌担任赵相期间,赵代之地仍不平静,甚至发生陈豨之乱。早在汉高帝七年十一月,刘邦从平城返回时,任命陈豨为赵相,统领赵代边兵。等到周昌出任赵相,陈豨则改任代相,辅佐代王刘恒。然而,陈豨怀有政治野心,当其势力膨胀之后,就勾结韩王信,公然反叛汉朝廷。

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③《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

陈豨之乱发生在代地,却严重地危害到赵国。为了平息陈豨之乱,刘邦亲自坐镇邯郸,指挥对陈豨作战。在了解到叛军部署之后,刘邦竟高兴地说:“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知其无能为也。”④《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显然,就平定陈豨之乱而言,刘邦认为邯郸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枢纽。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汉军不但在邯郸击败叛军的进攻,另由太尉周勃率军从太原进入代地,到高帝十二(前195年)年十月,彻底平定了代郡、雁门、云中等地,在当城将陈豨斩首,赵代之地得以稳定。

在平定陈豨之乱时,淮南王黥布谋求自保,也起兵反叛朝廷。十一月,刘邦击破黥布,但在作战中负伤,回到长安之后,自知病情难愈,更想改换太子。

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曰,衣冠甚伟。……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①《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据此可知,刘邦晚年一直想把刘如意立为太子,尽管张良、叔孙通都出来劝谏,仍未回心转意,但等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刘盈一边,才知道不宜更换太子。所以,司马迁记述此事,特别指出“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班固重述此事,也要强调“赖公卿大臣争之,及叔孙通谏,用留侯之策,得无易”②《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这说明围绕废立太子之争是何等诡谲。

同年四月,刘邦去世。五月,太子刘盈继位,尊吕后为皇太后。吕后把戚姬囚禁起来,并派使者到邯郸,征召刘如意入宫,再加以谋害。赵相周昌深知吕后的用意,让刘如意称病拒召,不去京城长安。

使者三反,赵相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③《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周昌称得上刚直之臣,却难以保住刘如意。吕后专心谋害刘如意,那也是防不胜防。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十二月,刘盈早起出去打猎,刘如意年幼不能同行,吕后派人趁机下手,强行把刘如意毒死。

刘如意做赵王四年,周昌主持赵国事务,对外应对陈豨之乱,对内应对吕后之难,可以说颇费心机。但在汉朝廷和后宫内,围绕废立太子之争,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制约,“群臣心皆不附赵王”,刘邦终究无可奈何,刘如意竟死于非命。这说明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体制下,赵王和赵国作为汉朝的政治附庸,根本无法与朝廷抗衡。

从秦二世二年八月武臣称王起,到汉惠帝元年十二月刘如意遇害,只有短短十四年时间,在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赵地发生了一系列波诡云谲的政治事件。这一系列政治事件反映出秦汉之际的历史特点,即在“秦失其鹿”的大背景下,从群雄竞逐到六国复兴,从分封异姓王到改立同姓王,重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

陈胜率先建立“张楚”政权,本意在领导反秦斗争,却未能操控局势;项梁拥立楚怀王,继续领导反秦斗争,也未能操控局势。这都是因为在“秦失其鹿”之后,必然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政治无序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谁拥有一定的实力,谁就能割据一方,成为一方诸侯。武臣自立为赵王,就是趁着这一乱局,在赵地建立割据政权。其后,在重建天下秩序过程中,六国贵族逐渐占据上风,恢复六国体制一时竟成主流。赵歇被张耳、陈馀立为赵王,正是顺应这一主流要求。项羽分封诸侯之时,改封赵歇为代王,另立张耳为常山王,也不过是重新瓜分政治权力,再度确认六国体制。

然而,这时崛起的六国诸侯,拥有的地盘和武力有限,政治号召力也有限。在楚汉战争中,只能选择倒向一方,难以形成第三方势力。等到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再度分封功臣,出现新的地方政权。张耳、张敖父子相继为赵王,正是属于这种情形。接下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帝国体制,刘邦决意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以同姓王拱卫朝廷。刘如意被立为赵王,正是基于这一政治需要,但因涉及太子之争,最终成为牺牲品。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赵地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继刘如意遇害之后,这种权力斗争仍在继续上演。吕后为了扩大吕氏外戚的政治权利,“比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④《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所以在刘氏赵国之后,又出现过吕氏赵国。只是由于吕后的去世,吕氏外戚遭到清洗,吕氏赵国随之垮台。等到汉文帝即位之后,又分封刘遂为赵王,赵国复归刘氏皇族。这一后续时段的历史演进,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李俊丹 校对:苏红霞)

K243.4

A

1673-2030(2014)03-0016-06

2014-09-15

赵国华(1963—),男,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陈胜赵王赵国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希望在肩上
赵王骨折
《将相和》缩写
Transient air-water flow patterns in the vent tube in hydropower tailrace system simulated by 1-D-3-D coupling method *
师与书·赵国华
古法奇观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on stability of throttled surge tanks with standpipe*
“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