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妹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长沙 410201)
翻译是一项古老的活动,也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翻译人员在古代就已存在,被称之为“象寄之才”,翻译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人类不同文字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赖于翻译,如果没有翻译,就不会有《圣经》和《福音》的传播,《红楼梦》的也不会有如此多的译本,不会有后来诸多学者对霍克斯与杨宪益译本的比较与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在增加,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翻译教学应怎样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翻译素质和水平,是翻译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教学为重心,教师苦口婆心的为学生讲解翻译知识,可效果往往不佳,学生在被动的翻译活动中,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即使有学生想参与,课间也找不到机会。如何突围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弥补不足,对症下药,是我们每个外语教学工作者,尤其是翻译教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课题。
威尔斯称翻译转换能力是一种不同语言沟通的超能力,是一种语际综合能力。在文本转换过程中,译者全面协调各种知识和技能,实现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是言语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翻译专业知识,和译者自身拥有的各种翻译技能和文本处理技巧的综合。[1]图里认为译者需具备一种迁移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等同于双语能力,也就是说,翻译转换能力不是单纯的双语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只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需的基础条件,绝不是翻译转换能力的全部。[2]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在源语与译入语之间找到最佳关联,这样的翻译质量就高。
翻译转换能力有三个结构因素,即语言能力结构因素、文化能力结构因素和认知能力结构因素。[3]语言能力结构因素是翻译转换能力的基本因素,但非全部。翻译转换行为中的外在体现在于语言能力结构因素,因为任何翻译活动的转换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形式。译者的双语语言结构能力体现在词、句等方面的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好的双语语言结构是翻译转换能力的基础。
文化能力结构因素聚焦于翻译活动中的文化特性,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二者紧密相连,文化透过语言载体传播,语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巴斯奈特形象的描述二者关系说:语言是文化体内的心脏。[4]美国学者古迪纳夫说,文化不是一种物质现象,它是学习的最终产物,通过学习而获得。[5]文化能力指翻译转换过程中,译者对源语和译入语相关知识组织结构的处理能力。
认知能力结构因素是指翻译转换过程中的认知特性,译者把源语转换成译入语的行为中,体现的是对双语文化的认知协调能力,较好的认知能力必将实现更优的译语。
模因是文化的单位,它最早出自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书,道金斯教授认为,文化领域存在一种解释文化复制与传播的因子,类似DNA。[6]自此,国内外学者开始了研究模因的热潮,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在利用模因理论解释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和翻译问题。
模因学者认为翻译转换能力是翻译子能力的认知基础,诺伊贝特(Neubert)说,要尽可能优化译文在于将文本知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与转换的需求和方式融于一体。翻译能力由5个子能力组成:文本能力、语言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7]
Pacte(全称为Process of the Acqusition of Tranls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研究小组把转换能力定义为六大翻译能力因素的中心能力,具有理解原文、运用目的与重现原文,有考虑翻译的功能和目的语读者的特性。这六大因素分别为:双语交际能力、言外能力、转换能力、职业-工具能力、心理-生理能力。
最早把模因与翻译结合的学者当属Chesterman,他认为模因传播在同种文化中通过模仿完成,异种文化传播通过翻译实现,任何有关翻译的观念、规范等都可以成为模因,翻译模因在动态变化,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翻译模因成为规范,成为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曾经认为规范的翻译模因为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消亡,随之会有新的翻译模因取而代之,经历它的生命周期。
他把西方翻译理论进化处理成八个阶段,并提出翻译模因库中存在5种超级翻译模因:对等模因,源语-目的语模因,意译-直译模因,不可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Chesterman的另一贡献在于翻译转换能力发展阶段论。人习得技能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动化过程:(1)从原子分析到整体识别;(2)从有意识反应到无意识反应;(3)从分析性决策到直觉性决策;(4)从计算理性到慎思理性;(5)从单一任务到复杂任务。翻译技能的习得过程的五个阶段为:初学者阶段、高级学习者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熟练阶段和专业阶段。[8]
切斯特曼的翻译转换能力的进化规律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指导,翻译教训应遵循学生翻译转换能力的进化规律,重新构建翻译教学模式。
翻译从语言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科,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学习,测重点在翻译能力上,而这种翻译能力靠翻译训练才能专业化”。[9]翻译教学有别于教学翻译,教学翻译是一种教学手段,用来辅助语言教学和学习,教学翻译中强调的“译”侧重语音、语法和语用等的学习和把握,是一种提高语言技能的方法。翻译教学的“译”是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对翻译活动进行认知和实践,将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翻译转换能力,翻译的实践活动是在多层面的转换中完成的,融语言、文化和认知为一体的转换行为。所以,翻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翻译转换能力。根据翻译转换能力的三个结构要素决定了它的教学目标:从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双语语言对比能力;从识别能力、比较能力和协调能力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双语文化对比能力;从局部策略、整体策略和翻译监控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翻译认知能力。
翻译教学对策的实施要以培养学生翻译转换能力为目标,体现主题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翻译知识的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从而为翻译转换能力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把握好差异性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对翻译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发展学生的翻译潜能。
根据Chesterman的翻译模因论观点和能力发展规律,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按社会岗位需求,翻译大纲要求,有意识地把所需翻译模因进行练习,培养学生对所需翻译译文的识别能力,并形成在翻译中习惯有翻译模因指导的意识;当学生的翻译转换能力进一步提高时,识别翻译模因并用翻译模因指导实践的意识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翻译时的本能反应,一种直觉,这时翻译转换能力也随之增强,翻译模因已成为译者转换能力中的一部分。
在初学阶段,也是翻译转换能力准备阶段,侧重语言层面的理解与掌握,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把实用性强的翻译策略向学生介绍,采用翻译阅读法完成这一目标,这里的阅读,不是单语阅读,而是双语阅读,通过源语文本和翻译文本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对其中翻译策略进行识别学习。
在高级学习阶段,进入翻译转换能力的形成阶段,仍然是翻译阅读法,侧重语言能力的培训,此时已非常熟悉经典翻译策略,具备识别两文本中出现的翻译模因,学生翻译转换发展能力已可使用相关翻译模因(如:翻译策略)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促进学生语言对比能力的提高,从语法策略、语义策略和语用策略上得到提升。
在能力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属于翻译转换能力的中级阶段,可采用翻译案例法,侧重文化对比能力培养,通过对典型、真实、针对性、实践性强的翻译案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度,此时对文本的分析,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策略,更多的要考虑语言表象后的文化内涵与隐喻,如要求学生对案例译本分析, 探究译者为何采用这些翻译策略。
在熟练和专业阶段,也是翻译转换能力的高级阶段,此阶段可采用翻译反思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作为译者的创造力,要根据译者本身的认知结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进行直觉翻译,翻译模因已内化成译者的一种能力,一种直觉,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翻译任务并做出反应,包括对译作所用翻译策略的分析、对比和评价。可分组讨论,或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评价或教师评价,从而提高翻译转换能力。
翻译教学任重道远,在翻译模因视角下,重新审视翻译教学,遵循能力渐进的发展规律,采用翻译阅读法、翻译案例法和翻译反思法逐步提高学生翻译转换发展能力,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Will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58.
[2]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47.
[3] 金萍.多维视域下翻译转换能力发展与翻译教学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Bassnett-Mcguire,S.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Methuen,1991:14.
[5] Goodenough, Ward H.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M].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4:36.
[6] 徐曼,陈玉红.国内模因研究述评[J].外语教育,2009(10):24-26.
[7] Neubert,A.Competence in 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0.
[8]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7.
[9] 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孙慧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