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卢旺达饭店》中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探微

2014-04-08 14:31程雨彤盛邦跃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辛德勒卢旺达殖民主义

程雨彤,盛邦跃

(南京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南京 210000)

1 电影《卢旺达饭店》中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反思

非洲的卢旺达,到处是殖民者遗留的痕迹,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人的生命顷刻间就能被摧毁。整个电影的画面并不是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也没有先入为主的说教,这是一个客观描述种族大屠杀的故事,看后令人反思。

电影《卢旺达饭店》的背景是在卢旺达一战被殖民期间,比利时殖民者按照当地人的长相人为地将非洲地区的卢旺达分成了两个部族:胡图族和图西族。1962年,卢旺达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这两个部族长久以来矛盾重重,曾因为政治等因素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终于在1994年4月6日这一天,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和布隆迪总统的专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和种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拉开了帷幕。

后殖民主义是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是后现代理论一个分支,该理论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文化霸权同时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以后殖民主义文化为典型方式,在消解中心性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崛起,以其权力话语研究和文化政治批评性拓展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域。“面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全球播撒,反思现代性与后殖民的关系是重中之重。”[1]

后殖民理论以其巨大的理论勇气批判性地反思了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关系,沿着后殖民理论开辟的这一新的批评视角,在西方随即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后殖民主义批评浪潮。“后殖民主义批评”也被称作“后殖民主义中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 ,它反思了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以及文化后果,关注文化与帝国主义、种族与民族身份、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全球与民族、文化与政治、全球与地方等多重关系,因而后殖民主义跨越了众多庞杂的学科。实际上,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内部有着多种歧义的矛盾构成体,是多种“理论批评策略的一个集合体,人们以此来考察欧洲帝国的前殖民地的文化、文学、政治、历史,以及欧洲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2]后殖民理论的批评空间因此被后殖民主义批评大大拓展了。

电影《卢旺达饭店》是反映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影片中一开始的场面渲染主要不是为了讲述一件事情,而是将人们带入一种对殖民国家的反感和对被殖民国家的深深同情中,这样一种情绪为后面要表现民族的深深绝望感埋下了伏笔,比如屠杀者所仰赖的区分胡图与图西的仅仅是每个人的身份证,而保罗身份证上标示的显眼的蓝色“胡图”单词都体现了被殖民地人民的水深火热的生活。[3]表现手法抽象、微观,打破了常规影片的旁白叙事型,这是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式。

2 电影《卢旺达饭店》的解读与剖析

2.1 主人公形象

与《卢旺达饭店》中主人公保罗相似的是,《辛德勒的名单》中主人公辛德勒也在尽自己的全力来营救被屠杀民族,被辛德勒庇护的犹太人给了辛德勒这么一句赞扬:“救人一命,如救世界。”相似的话语我们在《卢旺达饭店》中可以听到:“历史沙漠中的一片绿洲”。[4]这句话是对保罗的总结性赞扬,两位主人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种族争端的灾难减小到最低,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杀戮,追求和平,其体现的人性的光辉形象将成为整个历史上每个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心之向往并值得每个人学习的楷模。

两位主人公都痛恨无尽的杀戮,他们都有怜悯心、同情心。保罗在路上看到的是一堆一堆的尸体,不知是尸体发出的阵阵腐臭还是尸体数量之多,让保罗不禁狂吐不止,回饭店以后情绪失控,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成这样,明明是一个国家的人,非要弄得头破血流,尸横遍野,是什么造成了所谓的“两个种族”之间如此大的仇恨?同样,辛德勒最初是源自于基本的人道正义感和人性,他坚信无故杀人终将没有好下场,“从此开始反抗周围的虐待狂和卑鄙的罪犯。”保罗在不断地给部落民兵这样的杀人集团送去啤酒、金钱,他曾经为了救下一群图西族人,不惜用一万法郎来换取图西族人的性命,辛德勒虽然痛恨纳粹,也还是不得不向纳粹军官送去更大数额的贿赂,“以及许多只有通过黑市才能获得的贵重礼物来保护工人的安全。”[5]

2.2 根深蒂固的被殖民思想

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胡图族部落民兵用惨无人道的手段去杀害自己的同胞,他们的行为从本质上就是深受比利时统治者的影响,因为本就一个国家的人,何来的仇恨。在影片的一开头就提到,两个种族的概念就是比利时白人在掠夺资源、侵占国土时筹谋的诡计,让民族活活分裂,水火不容,矛盾转移,所以他们撤出卢旺达时可以继续在资本上统治这个国家。表面上凶狠的胡图族民兵势力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卢旺达国内的民族仇恨就是比利时人计策用得太好了的后果,真正的敌人是谁呢?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头脑中已经永远无法抹去被殖民的奴性思想。殖民地人民的真正解放,不仅仅在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更重要的还在于对被殖民者内化的殖民思想的解殖。

从解殖到真正的思想独立、人民解放,卢旺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仅仅因为西方国家在占领之时就将卢旺达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垄断,卢旺达人民已经缺少自身的自主权,不能通过和平文明的选举方式来管理自己的国家,殖民者虽然撤走了,根植于卢旺达人民脑中的被殖民意识却一直都在。这样的后殖民将这个国家置于惨烈的种族暴乱之中。电影中持续了一百多天的卢旺达大屠杀划上了句号,我们不仅仅要思考卢旺达人的苦难,更要思考的是一个长久被殖民的国家如何取得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真正独立。

2.3 殖民遗留问题及政府统治失当

影片中说到比利时殖民者将鼻子较窄、皮肤较白的人挑出来,把这群人叫做图西族,并让图西族执政,离开后又让胡图族执政,胡图族开始对图西族采取一系列的报复行为。可以说正是殖民者对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划分埋下了卢旺达种族屠杀的祸根。

在电影中提到图西族人和哈比亚利马纳总统在坦桑尼亚签署和平协定,联合国发表声明认为这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和平行为。但实质上民族争端并没有得到缓解,总统被杀,种族分裂活动弄得人心惶惶,此时,胡图族民兵势力到处杀人,卢旺达举国上下陷入一片混乱。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在于殖民者人为地将本是一个国家的人分成了两部分,这种由外部势力造成的民族分裂活动,带给当地人民无尽的伤害。卢旺达这个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政治上不完全独立的国家,被殖民思想根深蒂固,受种族分裂影响颇深,从影片的画面上来看,胡图族部落民兵非常的血腥和暴力,四月的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味道,在弯刀下的无辜百姓绝望求饶,换来的却是冰冷的刺刀穿过自己的身体,留下满地鲜血。

同样表现卢旺达战争题材的电影《四月的某时》,以一个胡图族士兵的角度表现战争的残酷性。卢旺达在国际中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其自生自灭的现状,卢旺达没有黄金,也没有石油,没有西方国家需要的任何东西,卢旺达只有战争。

不管是殖民思想根深蒂固还是外部势力的冷漠不干预,都使得这个国家的种族问题陷入了恶性循环且不可调和。对于这种情况,历届政府的执政者不但没有正确处理两族历史上的不平等关系,而且在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中反而激化两族之间的矛盾,执政者执行的民族政策中仍有比利时殖民者留下的民族歧视色彩。在布隆迪,布约亚总统也一度汲取历史教训,推行民族平等政策,然而,胡图人掌权的卢旺达政府对图西族人的歧视和排挤政策从另一方面提醒布约亚总统,政府的实权,尤其是军队必须掌握在图西族人手中,历史上形成的图西人优越感一直左右着其民族政策。[6]

3 民族矛盾解决路径

3.1 扶持致力于团结的政治领袖

在影片中,保罗坚持民族独立的人格和关爱所有部族人民的形象显得极为高大,保罗作为一个被殖民地的人,在民族发生分歧争端时,他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借用外援力量,理性冷静地化解两族之间的矛盾,这种高大的人物形象在混乱丑恶的种族争端中显得格外的独特。

非洲近几年由于部族矛盾的激化,政局的稳定已受到很大的影响。非洲的领导人以及有识之士认识到,非洲国家的振兴与发展不应该受西方殖民的影响,需要通过自立自强的政治方式来实现民族和解。

从长远来看,非洲各国如果想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解决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有一批真正从大局考虑,不谋私利,致力国家团结的政治领袖,这样的领袖必须不站在任何一个部族的角度出发,不人为地增加两个或多个部族的争端,带领人民走上一条符合自己本国国情的道路,使得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况且非洲人权状况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7]

推翻比利时统治者殖民之后的卢旺达人民政府领导人,负有消除殖民统治思想、振兴卢旺达民族和国家的重任,在今后的日子里,卢旺达人民都应该团结起来,消除欧洲殖民者给卢旺达带来的历史和现实痛苦,向着和解和民族团结的方向前进,为建立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新国家而努力。[8]

3.2 实现政府集中、民族和解

众所周知,被殖民国家一直都无法形成自身真正独立完整的政治体系,只有盲目的殖民思想残留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在被殖民国家基本实现解殖后,要建立统一的爱国阵线,避开尖锐的部族矛盾,把解决难民问题置于首位。它组建之初即把“消灭导致产生难民的制度”作为政治纲领,成立一个致力于民族团结的政府,旨在使这个国家避免部族报复,不再自相残杀,这是民族和解的姿态。但是,客观上来说,因为殖民者造成的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矛盾年深日久,双方积怨很深,因此要消除隔阂、互相信任,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9]

多民族国家民族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经历了殖民主义影响的多民族国家。众所周知,民族矛盾都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本文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深度剖析了后殖民主义给被殖民国家带来的血腥暴力,这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极端种族主义者的警惕。

特别是当今暴力冲突方式渐渐趋向恐怖袭击,预防、监测和制止恐怖暴力具有很大的难度,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不仅仅联合国、当地的政权领导人,还有每一个民众,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话语[J].求索,2001(6):12-13.

[2]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3] 马雪峰.大屠杀、含米特理论、族群身份以及其他——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所想到的[J].西北民族研究,2006(1):23-25.

[4] 陈锦阳.《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异曲同工之处[J].电影文学,2012(7):75-76.

[5] 上林.《辛德勒的名单》——救人一命,如救世界[J].国家人文历史,2013(17):100-103.

[6] 刘成.和平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14,15.

[7] 葛公尚.卢旺达一布隆迪部族冲突透视[J].世界民族,1995(1):12-15.

[8] 黄灯.仅有一个保罗是不够的——卢旺达饭店折射的现代困境[J].电影评介,2008(6):128-130.

[9] 王莺莺.卢旺达悲剧的回顾与反思[J].国际问题研究,1994(4):34-39.

猜你喜欢
辛德勒卢旺达殖民主义
卢旺达大手笔赞助阿森纳遭质疑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卢旺达菠萝价格保持平稳
卢旺达计划提高水果产量
中国的“辛德勒”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升华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