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淮安里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4-04-08 14:31董小梅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淮安文化遗产建设

董小梅,董 记

(淮安市文化馆,江苏 淮安 223003)

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直遵循着“逐水而居”的生存方式,凭借着水的孕育和滋养,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水文化。可以说,水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水不懈抗争、和谐共处、共生共荣所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水文化遗产则是历史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水文化的载体,是水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体现。[1]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水文化遗产,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弘扬中国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内涵的不断拓展与丰富,水文化遗产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得到关注和重视。水文化遗产,是根据水文化的特性细分的文化遗产类型,是指人类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以及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形成了众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水文化遗产,有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被文物普查所登记保护,都江堰、大运河等部分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仍在造福着当代百姓。[3]然而,相对于水文化遗产在中华悠久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政府重视力度不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水文化遗产,整理、发掘、保护的力度还不够,缺乏生动、形象、有效的水文化宣传教育手段、方法和长效机制,特别是部分基层政府对这类特殊遗产未予足够重视,水文化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导致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水文化遗产所占比例极低。二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到水利、文物、交通、航道等多个部门,责、权、利不够明确,在工作实践中极易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客观上放任了一些建设性破坏的发生。三是,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总体而言,目前我们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缺乏系统的、跨学科的专题研究,对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缺乏基本的定义、分类及价值评估体系,缺少全面系统的资料积累,研究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主动保护意识欠缺。人们对水不可再生的文化属性重视不够,致使传统天人合一的和谐水利理念受到无序无度水资源开发理念的严重冲击,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珍惜水资源、爱护水文化遗产的意识尚未真正形成。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和足够的重视,一些水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消亡。[4]

2 淮安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优势与困境

淮安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淮河流中下游,有着“淮上明珠”的美誉,全市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可以说是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其中,里运河是淮安诸多水系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河流,为明永乐十九年平江伯陈瑄开挖,奠定和促成了淮安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交通枢纽、漕粮储地和商业城市”的重要地位,里运河已成为淮安人民心目中的“母亲河”。1959年,为满足航运,大运河被裁弯取直,留在淮安城区的里运河段卸下“水运”之职,成为一条内城河与景观河。里运河在开凿和通航的漫长历史中,孕育产生的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文学艺术、风情习俗、饮食文化、遗迹遗物等诸多方面内容,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近几年来,城市水景观建设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滨水景观区的更新设计和改造再开发呈现出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淮安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城市建设发展趋势,超前谋划,提出了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独特滨水文化景观带的构想,并将其纳入全市十大重点工程,为里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制度和规划上的保障。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里运河文化景观建设优势与困难并存。

2.1 可以开发利用的遗产数量众多

一是,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淮安市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1600处,其中与里运河相关的文化遗存近50处,尤其是从清江大闸到淮安区的河下镇这一段更是一条重要的文化轴线,在这十几公里的文化走廊上,汇集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人文传说,是一条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能体现城市生态景观特色的文化廊道。二是,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景观特征。里运河岸线、绿化、形态保持较好,生态自然修复状况尤佳,岸线或穿越城市,或濒临古镇区边缘,自然形态各异,其中淮安区“三湖”地区与里运河紧密相依,河湖相伴,颇具特色。三是,初步形成了主题片区雏形。如中州岛及南岸与清江大闸、慈云寺、文庙、花街等古迹连成一体,形成了古色古香的历史风貌区,有利于里运河沿线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四是,部分区域遗产点相对集中。都天庙片区内,多达30余座明清古建筑,有都天庙大殿、郎静山故居、中共淮盐特委旧址、大众剧场、文会庵等丰富的文化遗存。

2.2 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困境

里运河是淮安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摇篮,保护、开发运河遗产的现实性、复杂性显得尤为突出。总体上看,沿岸风貌整体不佳,道路紧贴河道,绿地狭窄,沿河存在大量有碍观瞻的建筑,侵占河堤,形成视觉干扰;早些年,破坏里运河原真性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开发、建设项目,对里运河主体保护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保护与开发的资金严重短缺,特别是整体保护过程中的迁移安置、拆建大修等费用,更让县区财政望而生畏;里运河建设项目涉及市政、水利、旅游、园林等多个部门,资金难以有效统筹使用。

3 淮安里运河文化景观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对城市来说,水文化景观往往成为城市的门户和窗口,因此一项成功的水文化景观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的生态环境,重塑城市的优美形象,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对于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里运河水文化景观的建设问题上,应采取“保护第一,通过利用带动保护”的策略,制定完善对水文化遗产的利用思路,谋求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局面。

3.1 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加快里运河文化景观项目建设,推进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时间紧迫,必须建立起统一组织、领导推进的机制,通过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管理,高效有序地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争取实现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一是,坚持行政推动凝聚合力。目前,淮安市已经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规划、住建、城管、财政、文化、文物、旅游、水利、园林等单位与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解决项目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制定完善总体建设规划。规划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作的方向和成效。就淮安来说,要按照“繁荣大文化、发展大旅游”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制定、完善、提高整体规划,建立并执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吸纳专家合理化、建设性的建议,使整体规划能够更符合文化旅游的需求,更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项目应当科学布局,优化功能,在规划、设计、建设中要合理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销以及文化演艺项目,合理布局配套的基础设施,加强与周边道路系统、功能布局及经营业态等环节的融合衔接。三是,规范管理经营模式。里运河文化旅游事业要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通过细化目标、细化职责、细化标准、细化流程、细化成本、细化考核,使其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各个岗位责权明确。其中,产业化经营,应是里运河文化旅游增收的主要渠道。必须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规范里运河文化旅游市场,提高里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提供高质量、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百姓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聚人气、带商气、汇财气。

3.2 注重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水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应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订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依据保护对象性质、形态、价值进行科学分类,结合保护、管理与利用的实际需要,研究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就里运河而言,应重点在三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估和论证。开展里运河水文化遗产非物质因素的研究,努力寻找优秀传统水文化遗产与现实开发实践相联系的结合点,将其转化为服务于当代城市建设的文化资源,使已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当代保护与利用实践中得到合理继承和发扬。[5]二是,加强运河水体及岸线环境整治。加强水体的保护,维护在用河道,清理水面及岸线垃圾,修复河流生态,确保河道水质与其功能要求相符。清理运河沿线违章建筑,提高里运河河堤景观和绿化水平。三是,加强两岸经营业态的规划引导。目前两岸整体环境较差,经营门类杂乱无章。应加强对两岸经营业态的合理引导,以凸显运河文化为导向,合理布局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重点展示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真正做到规划项目与运河环境的协调一致。

3.3 着力打造特色彰显的功能片区

“片区”的核心在于主题、在于特色,没有特色也就意味着缺乏知名度、缺乏竞争力。结合里运河文化特质,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富有淮安印记的主题文化遗产区。保护好里运河的天际线,关键是要科学规划设计分段的主题文化遗产片区。要按照“一线两岸多点”的规划设计思路,重点打造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红色旅游展示区、丰济仓遗址漕运文化展示区、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河下古镇历史文化体验区等五大主题文化片区,完整有效地保护好水文化遗产的本体及其生存环境。二是,改造建设特色行业博物馆群。里运河作为淮安重点打造的滨水景观之一,应充分挖掘沿线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精品专题博物馆、特色博物馆建设,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淮安名人辈出,历史遗存众多,里运河两岸可以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博物馆,如中国运河博物馆、滑田友雕塑馆、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民俗馆、赛珍珠纪念馆、淮安文学馆、王瑶卿纪念馆、淮安钞关遗址博物馆、中国象棋馆、冷兵器博物馆、关天培纪念馆、漕船博物馆、盐文化博物馆、淮安水利博物馆等,以博物馆丰富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设内涵,促进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城市品位的提升。[6]三是,建设一批精品雕塑观瞻园。雕塑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应当挖掘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素材,充分发挥淮安丰富的名人资源,规划建设滨河名人雕塑步行街。同时,以运河文化以及水利工程为主题,采取雕塑的形式,集中展示淮安运河之都地位,展示古代治水所用的河道开挖、石方施工、截流施工、地基施工等水工技术。这些新建的雕塑公园,以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和现代理念,势必成为弘扬淮安优秀历史文化新的象征和基地。加强里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

护与利用,推进里运河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淮安市委、市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应当大力发掘、精心保护、充分利用这份文化遗产,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中延续里运河的文脉与活力,让里运河文化长廊成为淮安的城市名片、市民的幸福家园和美丽淮安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谭徐明.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中国水利,2012(21):1-4.

[2] 靳怀堾.试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C]//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13.

[3] 张志荣,李亮.简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8-61.

[4] 汪健,陆一奇.我国水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开发刍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2(1):77-80.

[5] 黄克清.淮安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水利,2011(12):10-12.

[6] 史展,贾士权.浅议水文化与淮安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6(11):42-44.

猜你喜欢
淮安文化遗产建设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